查看: 13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川剧

[复制链接]

1

主题

0

听众

1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2-6
注册时间
2013-2-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川剧   发表于 2013-2-6 21:29:0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川剧流行于四川省、重庆市及云南、贵州、湖北省的部分地区,是中国西南部影响最大的地方剧种。它主要有高腔、胡琴、弹戏、昆曲、灯调五种声腔,是明末清初以来中国戏曲声腔剧种演变历史的一个缩影。明末清初,昆曲、弋阳腔、青阳腔、陕西梆子、湖北汉调、徽调等声腔流入四川,乾隆、嘉庆年间与当地的薅秧调、川江号子、地方小调、宗教音乐等逐渐融合,基本完成了外来声腔“四川化”的演变过程。辛亥革命前后,高腔、昆曲、胡琴、弹戏及四川本土的灯戏在同台演出过程中融为一体,形成“五腔共和”的川剧,一直延续至今。
    川剧剧目丰富,有传统剧目和创作剧目六千余个,以《黄袍记》、《九龙柱》、《幽闺记》、《春秋配》、《东窗修本》、《五子告母》、《神农涧》、《情探》等为代表,其中不少是宋元南戏、元杂剧、明传奇与各种古老声腔剧种留存下来的经典剧目,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新中国成立后整理改编的《柳荫记》、《彩楼记》、《绣襦记》、《白蛇传》、《拉郎配》、《打红台》及改革开放时期改编、创作的《巴山秀才》、《变脸》、《死水微澜》等均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显示出川剧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川剧分小生、旦角、生角、花脸、丑角5个行当,各行当均有自成体系的功法程序,尤以文生、小丑、旦角的表演最具特色,在戏剧表现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创造,能充分体现中国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川剧表演生活气息浓郁,生动活泼,风趣幽默,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川剧艺人创造了变脸、藏刀、钻火圈、开慧眼等许多绝技,表演时火爆热闹,新奇有趣,形成川剧的一大特色。川剧五种声腔中,以曲牌体的高腔音乐最具创造性,其帮、打、唱相结合的结构形态使戏剧与音乐的结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我国戏曲高腔音乐发展的杰出代表。
    川剧具有巴蜀文化、艺术、历史、民俗等方面的研究和认知价值,在中国戏曲史及巴蜀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十分独特的地位。近年来,川剧同其他各种地方戏曲一样出现了生存危机,观众减少,演出市场萎缩,经费不足,传承发展举步维艰,抢救、保护川剧的任务正严肃地摆在人们面前。
联系:暂无
网址:http://www.ihchina.cn/inc/guojiaminglunry.jsp?gjml_id=156

20100323_8b053eeb1cfe9fed7cfaa21S9guVTqRw.jpg (75.43 KB, 下载次数: 99)

20100323_8b053eeb1cfe9fed7cfaa21S9guVTqRw.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9 09:51 , Processed in 0.414967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