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艾儿 于 2010-11-1 11:24 编辑
鲱鱼应是荷兰崛起的一个起点。在15世纪时,有着100万人口的荷兰,靠着洋流带来的丰富的鲱鱼,解决了1/5荷兰人的生计。在荷兰捕食大量鲱鱼的同时,必然于北海其他民族产生竞争。然而,依赖着一个荷兰渔民发明的“一刀就能取出鲱鱼的内脏”的刀子,最终使得荷兰在这场竞争中获胜。
鲱鱼似乎是上帝专门为荷兰人创造的一样,荷兰人也不客气的尽情享受这种美味,换句话说荷兰就是鲱鱼的地狱。每年不知有多少鲱鱼要在这里送命,鲱鱼是主菜、是零食,荷兰人煮他们、炸他们、烤他们、还要生吃他们,这是特色不得不试,如果喜欢的话还要带些回家,一起来参与超度鲱鱼的行列吧!
鲱鱼简介
鲱鱼头小,体呈流线形;色鲜艳,体侧银色闪光、背部深蓝金属色;成体长20~38公分(8~15吋)。是世界上数量多的鱼类之一。以桡足类、翼足类和其他浮游甲壳动物以及鱼类的幼体为食。成大群游动,自身又为体型更大的掠食动物,如鱈鱼、鲑鱼等所捕食。鲱鱼可用流网、围网类(主要是旋曳网或拖网)捕捞。在欧洲,捕到的大部分鲱鱼或腌渍在桶内制成咸鱼,或用烟熏制成熏鱼,以供出售。在加拿大东部和美国东北部,供食用的鲱鱼大部分是幼鱼,是在沿岸水域以鱼籪或围网捕捞并制成沙丁鱼罐头。在太平洋捕到的大量鲱鱼用以制造鱼油和鱼粉,小部分用以腌渍或烟熏。
生长繁殖
鲱鱼自12月至仲夏产卵,产卵时间取决于纬度和温度。每条雌鱼可产4万枚黏性的卵,附著於海草或岩石上;约2周幼鱼孵出。鲱鱼游向近岸产卵,产卵后鱼群分散。大鲱鱼场每年的捕获量差异极大,因为幼鱼种群存活率每年不同。幼鱼约4年后成熟,寿命可达20年。鲱属(Clupea)的其他种类(如黍鲱或北欧沙丁鱼)和鲱科的其他种类(如金绿西鲱〔Alosa
chrysochloris〕和灰西鲱〔A. pseudoharengus或Pomolobus
pseudoharengus〕)以及各种较少见的种类亦称鲱。还有其他几科的一些鱼亦俗称为鲱,如宝刀鱼(Chirocentrus
dorab)俗称狼鲱。
鲱鱼鱼群
鲱鱼是重要的经济鱼类;其鱼群之密,个体之多,无与伦比,可以说它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一种鱼。鲱鱼为什么能得以如此大量的繁殖呢?原因是鲱鱼善于调剂光照,使鱼体能顺利地进入各种深浅不同的水层中捕获食物的缘故。
鲱鱼的密集游动,是一个十分壮丽的场面。鲱鱼在集群洄游开始前的2-3天,有少数颜色鲜明的大型个体作先头部队开路,接踵而来的便是密集的鱼群出现在岸边。渔人根据岸边水的颜色、海水的动向和窜动的鱼群所溅起的特殊水花以及天空中大群海鸟的盘旋和呜叫声,就能准确地判断出大鱼群来临。此时就要马上安置网具进行捕捞了。
密集的鲱鱼群,在海岸附近水深8米左右的地方游弋l一2天后,便进入海藻丛生的浅水处进行生殖。雌鱼产卵、雄鱼排精。鲱鱼的卵子是粘性卵,受精卵粘着在海藻上,新生命也就随之开始了。因为鲱鱼的产卵场所水深只有l米左右,由于鱼群过于密集,所以上层的鱼头部和脊背都会露出水面。雄鱼排出的大量精液,致使海水都因此而变成白色胶状的样子。
鲱鱼为什么要如此密集而行呢?
这也是长期外界自然环境作用的结果。因为鲱鱼集群十分利于它们繁衍后代和有效地保护好仔鱼,同时集群又是一种集体行动,大家通力协作.便于觅食。另外,集群对于防御敌害也有着积极作用。因为鲱鱼密集成大群快速游动的线条和闪烁不定的形状,把敌害弄得眼花缭乱,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条鱼身上,即使敌害冲入鱼群把密集的队伍冲散,被吃掉的鱼也为数不多。所以集群行动在鲱鱼的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鲱鱼做法
鲱鱼是一种只有18~40厘米的油性小鱼,在大西洋和太平洋都找得到,曾经因为非常便宜而归类为穷人吃的鱼,然而今日已成为绝佳美食。市售的新鲜鲱鱼不是整尾就是切片出售,可以塞馅料、烧烤、油炸、炖煮、扒烤或做沙拉。也可以买到罐头。由于鲱鱼富含油脂,因此非常适合腌制,如酸味及卤味的腌鲱鱼、鲱鱼卷、布克林熏鲱鱼、咸小鲱鱼干、布罗特熏鲱鱼、红色熏鲱鱼以及基普熏鲱鱼。鲱鱼在夏季时肉质最好。世上有几类鱼很像鲱鱼,例如太平洋里的海鲱,另外鲱鱼也有淡水品种。
鲱鱼药用
药名:鲱鱼
汉语拼音:fei yu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lupea
pallasi Cuvier et
Valenciennes
中药化学成分:精巢含精蛋白(protamine),脱氨核苷酸(deoxynucleotide),精氨酸(arginine)。
太平洋鲱还含棕榈酸(palmit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二十一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等。
功效:补虚利尿
科属分类:鲱科
主治:肺结核;浮肿;小便不利
生态环境:为冷水性中上层鱼类,食沲游生物,栖息于水深80m左右的海区,一般于第2年3月中旬至4月上旬产卵,山东产卵块在荣城、威海沿海,粘性卵,卵径1.3-1.6mm,怀卵量1万-2万粒。
采收和储藏:春至秋季捕捞,捕捞后,去其鳞片、鳃、内脏,鲜用。
资源分布:分发布于渤海、黄海。
动植物形态:太平洋鲱,体侧扁,长25-35cm,冻中大,头顶有一浅凹,吻长大于眼径,眼中大,侧上位,有脂眼睑,眼间隔浅凹。口小而斜,前颌骨小;上颌骨宽,长方形,并有辅上颌骨两块;下颌较上颌略长。下颌、犁骨及舌上均有细牙,上颌及颚骨无牙。鳃孔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耙20+36,细长而扁。圆鳞中大,纵裂鳞52-54,无侧线,腹侧具弱棱鳞(25-28)+(12-13)。背鳍15-17,起点在腹鳍起点的前上方。臀鳍17-18,胸鳍17,低而短,不伸达腹鳍。腹鳍9。尾鳍深叉形。体背侧蓝黑色,侧上方微绿,两侧及腹部银白色。
出处:《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