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50
- 帖子
- 1029
- 积分
- 1029
- 精华
- 0
- 最后登录
- 2011-4-7
- 注册时间
- 2010-9-28
 
- 乡约币
- 2227 枚
- 乡约宝
- 0 枚
- 最后登录
- 2011-4-7
- 注册时间
- 2010-9-28
|
 | |  |  | 学校简介
济南大学西校区东南门
英文缩写:UJN
学校旧称:山东建筑材料工业学院
学校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济微路106号
邮政编码:250022
学校标识校名
校风 勤奋 严谨 团结 创新
1986年,学校作出了《关于校风问题的决定》,把“勤奋 严谨 团结 创新”确立为学校校风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1993年,两院院士、我校校友宋健同志为母校题词:“勤奋 严谨 团结 创新”。自此,“勤奋 严谨 团结 创新”成为我校广大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指针。
校训 弘毅 博学 求真 至善
弘毅 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意为志存高远,抱负远大,坚韧刚毅。
博学 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又见《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有博大,包容,广收,博取之意。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谓之博学。博学既有深层次的学识渊博,又有视野开阔的见闻广博。
求真 语出自《闽中理学渊源考》:“求真于未始有伪之先,而性之真可见矣。”意指为博学求知,努力探索规律,追求真理。求真包含“求实”、“求是”之意,在求实中求是、求真。“真”,指真理、真情。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也包括为人处事上寻求真理、探寻规律。
至善 出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意指为学的根本在于修明自身,用自己学问的道和德的成就,投身社会,亲近人民而为之服务,最终达到完美的境界。
“弘毅、博学、求真、至善”意指:拥有远大与开放的思想和胸怀,以及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毅力与精神。开阔视野,放眼世界,广泛吸纳知识,丰富自己的内涵,提醒师生要努力学习,注重吸取和借鉴各方面的知识精华,完善自我。教书育人、追求真理是大学的神圣职责。教育的目的是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家的发展建设、为社会的进步做贡献。
“弘毅、博学、求真、至善”的校训充分体现出济南大学的文化底蕴、人文精神、办学特色以及办学理念;融汇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蕴含着学校师生的道德理想、学术人格和社会责任。
校徽 1.校标徽图案由“济”字的篆字演变而成。
2.校标徽图案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面的三个元素,既表现出济南的趵突泉的地域文化特征,又体现出同舟共济、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下面的造型是水,象征泺水之源,其流长远。整体结构外圆内方,蕴含中华传统文化内涵,视觉效果上动静结合,简洁明快,彰显时代特征。
3.校标徽图案的颜色为红、绿、蓝三种,红色象征热情奔放,绿色象征青春朝气,蓝色象征深邃博大,与我校的特色相符合。
4.中英文名称环绕,“1948”为济南大学历史源头。
今日济大师资设备 2001年由国家建材部属山东建材学院、济南联合大学(原济南师范专科学校和济南职业大学)、民政部属济南民政学校、国内贸易部系统重点学校山东物资学校四部分合并成立济南大学。
学校现设学院23个、教学中心2个。拥有本科专业7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二级学科、专业118个,有 15 个联合培养博士学位授予学科,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13个,接受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学科、专业30个,学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和管理学等9个门类。已基本形成了 “ 以工科、医科为主,文、理科协调发展 ” 的多学科研究生教育体系。 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研究生、留学生33000余人。
在建材料科学与工程 、化学工程与技术、肿瘤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基础医学为支撑学科)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学校建有一支以院士、“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和省部级突贡专家为带头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940人,其中教授288人、副教授58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88人、硕士学位的86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泰山学者”特聘岗位教授5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9人,兼职博士生导师24人,硕士生导师379人。
学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建有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及研究基地31个,其中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1个、山东省重点学科10个、山东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
以教育教学为中心 学校以教育教学为中心。近年来,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省级品牌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精品课程19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主持国家级教研教改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45项,主编“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省部级教学研究成果奖32项。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各项创新活动中,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507项,其中国家一等奖5项,连续两届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重视科研工作 学校重视科研工作。近年来,共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课题12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7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项、省部级科研奖励143项、国家发明专利53项;学术论文被SCI、EI、ISTP收录1558篇,出版专著、译著和教材214部;主办《中国粉体技术》、《中华肿瘤防治杂志》、《济南大学学报》等8种学术期刊。
学校校园占地167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91.2万余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2.9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7亿元。图书馆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藏书及电子文献396.9万册,期刊14149种,引进和自主开发大型网络数据库总容量达到16T。拥有现代化的校园计算机网络和数字化校园环境。
办学理念 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理念,积极扩大与国外教育机构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学者互访、学术交流、合作办学等多种方式与美、英、德、法、加、澳、俄、日、韩、新等国家的28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165名知名学者受聘担任我校客座教授。
近年来,济南大学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的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得到全面提升,学校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是建成一所综合性、开放式、国际化、有特色的国内外知名大学。
学院设置 济南大学法学院
济南大学文学院
济南大学理学院
济南大学管理学院
济南大学体育学院
济南大学泉城学院
济南大学经济学院
济南大学艺术学院
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济南大学酒店管理学院
济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济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济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济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济南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
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
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济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济南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
济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济南大学历史与文化产业学院
济南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师资队伍 该校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培养、引进、激励、保障”的人才工作模式,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构筑人才高地,并着力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和激励创新的良好环境,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学校建有一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截至目前该校现有专任教师1940人,其中,教授288人,副教授583人,有博士学位的388人、有硕士学位的861人。教师中有院士1人,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5人,省级学科带头人3人,山东省教学名师4人,国家、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9人,省、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5人,国家和省部级优秀教师 17人,曾宪梓教育基金奖获奖教师14人,博士生导师24人,硕士生导师379人。
在保证师资队伍数量的同时,学校更加注重人才的结构和质量,通过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优秀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支持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进修、做访问学者以及博士后研究工作,限制选留本校毕业生等措施,进一步优化了学缘结构,目前师资队伍中非本校毕业生占专任教师队伍总数的 91.8% 。师资队伍的各种结构都取得了明显的改善。
济南大学
目前,该校已初步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发展态势良好、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专任教师队伍; 实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科学研究简介 济南大学科研力量雄厚,产学研合作日益增强。学校的科学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在科研及产业化方面均取得了可喜成绩。学校重视科研工作,不断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科研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科研基地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建有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及研究基地35个,其中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1个、“十一五”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山东省重点学科10个、山东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3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校企联合成立了济南大学(沂源)北辰生态建材产学研基地、济南大学-德森数控技术研究所等 14 个研究机构。在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科技奖励和知识产权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近年来共承担国家“ 863 计划”、“ 973 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及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科技项目10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 100余项;获得专利授权 60 余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53项;学术论文被SCI、EI、ISTP收录1500余篇。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眼科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国家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生物技术药物国家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国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先进建筑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山东省省级重点实验室 眼科学山东省省级重点实验室
天然药物山东省省级重点实验室
医学病毒学山东省省级重点实验室
放射肿瘤学山东省省级重点实验室
氟化学化工材料山东省省级重点实验室
医学分子生物学山东省省级重点实验室
现代医用药物与技术山东省省级重点实验室
网络环境智能计算技术山东省省级重点实验室
医学遗传学与基因工程山东省省级重点实验室
建筑材料制备与测试技术山东省省级重点实验室
肿瘤免疫与医学基因工程山东省省级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十一五”高校强省计划重点建设项目 (实验室)
先进建筑材料实验室 (强化)
氟化学及特种化工材料实验室(强化)
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省水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省氟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省特种水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省国产数据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省建材工业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省头孢类医药中间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省特种结构与功能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实验室 角膜病重点实验室
肿瘤放疗重点实验室
肿瘤免疫与中药免疫重点实验室
济南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济南市氟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山东省城市发展研究基地
山东省饮食文化产业开发研究基地
山东省民俗与非物质文化研究基地
学科建设概况 学校现有1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8 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学科覆盖 8 个学科门类。我校已获准在13个工程领域开展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具有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已基本形成了 “ 以工科、医科为主,文、理科协调发展 ” 的多学科研究生教育体系,成为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学校以教育教学为中心。近年来,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品牌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精品课程19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1门,省级双语示范课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学校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主持国家级教研教改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45项,主编“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获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教学研究成果奖45项。
国家级特色专业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应用化学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国家级精品课程 C语言程序设计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
水力学
分离科学
工业分析
山东省级品牌专业 给水排水工程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山东省级特色专业 社会工作专业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
应用化学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环境工程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山东省“十一五”高校强省计划重点建设项目 (学科)
学科名称 | 简介 | 社会学 |
济南大学法学院社会学学科,依托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两个本科专业建立,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本学科现有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社区研究、社会保障研究,立足这些领域开展相应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同时,本学科凭借专业优势,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当前,本学科拥有教师 32人,教授 5 人,副教授 7 人,博士6 人,硕士15人。其中有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1人,形成了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以及年龄结构比较合理的教学、科研梯队。
近年来,本学科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 2 项,省部级以上研究项目 20 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 20 余项,出版专著 10 余部,发表论文 300 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以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 中国古代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是济南大学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 2001 年被评为校级重点学科, 2003 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5 年起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该学科现有在编教师 19 人,其中教授 5 人,副教授 9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 70% ,已初步形成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较合理,研究方向较集中、特色较突出的学术梯队, “先秦文化与文学”、“宋代文学”、“近代文学”是本学科三个特色比较鲜明、成果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
近年来,该学科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 40 余项,获得地市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 30 余项,出版著作 20 部,在海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 290 余篇,其中 30 余篇(次)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以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 机械电子工程 | 本学科立足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开展相应机械系统理论和应用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服务山东,体现建材特色。当前,本学科 23 名在岗人员(其中有教授 9 人、副教授 9 人,具有博士学位者 15 人),组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比较合理,工作扎实、学术严谨、思想活跃、勇于创新的教学科研队伍。
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建设,积累了丰富的教学与科研经验,逐渐形成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产品开发”、“智能诊断与测控技术”和“制造过程仿真与数控技术应用”等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取得了较丰硕的研究成果。近五年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 12 项、教学成果奖 2 项,有近 20 项科技成果被采用或转让,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近三年本学科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220 余篇,有 49 篇被 SCI , EI , ISTP 等收录。 | 材料学 | 本学科拥有先进建筑材料、电子材料、 金属与金属基复合材料和微纳粉体与精细陶瓷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一批富有理论与实践意义的科技成果,在先进建筑材料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
本学科有教授 16 人,副教授 12 人,具有博士学位者 26 人,其中有山东省泰山学者 1 人,山东省学科带头人 1 人,博士导师 2 人,山东省教学名师 1 人、有突出贡献的省级中青年专家 3 人。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学术队伍。
学科具有先进的实验研究中心,拥有日本电子 2010 型高分辨透射电镜、美国维易科公司 NS-IV 原子力显微镜、美国立顿公司 Premier station 铁电测试系统以及德国布鲁克公司 D8 型 X 射线衍射仪,并有一批先进的材料合成与自造设备,实验仪器设备总投入 1500 余万元。
近五年来,本学科承担国家国家 863 计划、 973 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际合作基金项目 12 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获得省部级科研和教学奖励 10 余项,为国家和山东省材料行业发展和材料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 计算机应用技术(强化) |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始建于 1990 年。现有教授 10 人,副教授 15 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专家 1 人,具有博士学位 8 人。
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实践中形成了智能系统设计与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信息系统应用技术、图形图象处理等稳定的研究方向,并积极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工作。
近 5 年来承担国家 863 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项目 20 多项 , 总科研经费 1300 余万元,取得了多项成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山东省自然科学奖、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等省部级以上成果奖 10 余项。在国内著名学术刊物和 IEEE 、 IFAC 、 IFIP 、 ACM 等著名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 530 多篇,其中被 SCI 、 EI 、等国际著名索引收录 100 余篇。 | 水文学及水资源 | 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已形成一支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现有教学科研人员 36 人,其中教授 8 人、副教授 16 人、博士 19 人、硕士 17 人、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 2 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 人。
本学科长期从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系统规划理论与技术、水生态与水环境以及城市暴雨洪水仿真和预警系统建设等学科方向的研究工作,具有较强的科研和攻关能力,成果显著。近 5 年学科组成员发表论文 550 余篇,其中被 EI 、 SCI 、 ISTP 等收录论文 40 余篇;出版学术专著 11 部;获国家级、省部级及厅级奖励 30 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目,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2 项、三等奖 3 项。近 5 年本学科拥有科研经费 1100 余万元,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 40 余项;目前在研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近 40 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 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1 项,在研项目经费 600 余万元。 | 应用化学(强化) | 应用化学学科 1992 年被原国家建材总局确定为部级重点建设学科, 1998 年以来是山东省重点建设学科,本学科具有“应用化学硕士点”,所在一级学科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在“化学工程”领域拥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山东省头孢类医药中间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挂靠在本学科。
本学科现在的教学科研人员 39 人,教授 20 人,博士生导师 4 人,博士 32 人,其中从国外引进或有国外访问学者经 历的 博士 和 博士后有 10 人,具有一支结构合理、水平较高、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学科研队伍。
本学科致力于有机化学建材的合成与工艺、精细化学品合成、化学污染物与废弃物的控制及资源化、工业分析技术等研究方向。每年发表学术论文 200 篇左右,其中 SCI 、 EI 收录 100 篇以上。承担各类课题 40 项以上,科研经费超过 1000 万元,自 2002 年以来本学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4 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多项 , 鉴定科研项目 30 多项。 | 眼科学(强化) | 具备达到清洁级标准的动物实验室和从事眼科免疫病理、分子生物学、细胞培养等研究所需的万元以上先进仪器 78 台。其眼库技术居国内 先进水平,是国际眼库联合会山东眼库所在地。
该学科在我国目前眼科学界唯一的院士 谢立信 教授的带领下, 围绕角膜病、白内障、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等各类眼病形成的主要研究方向为: 1 、眼科缓释药物和基因工程药物。 2 、角膜移植手术学及免疫排斥的防治。 3 、应用转基因技术治疗复杂性眼病。 4 、常见多发性、感染性眼病的病因学研究。先后共承担省部级以上重大项目 18 项,申请发明专利 4 项。 | 肿瘤学 | 主要研究方向: (1) 抗癌效应细胞尤其是 NK 细胞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2) 造血干细胞的定向分化、体外扩增与应用研究; (3) 细胞因子的基础研究与开发应用; (4) 基因治疗与 DNA 疫苗; (5) 抗肿瘤海洋生物药物; (6) 功能基因研究与基因药物研制开发。
该学科现有科研人员 16 人,其中博士 3 人,在读博士 3 人,硕士 3 人,高级职称 15 人,有 1 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
实验室具有发酵罐、蛋白纯化系统、冷冻离心机、冷冻干燥仪、超滤仪、荧光显微镜、生物图象处理系统、大型摇床等设备 70 余台件,总值近千万元。承担完成 40 余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 |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 该学科以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基因工程制药和生物芯片四大技术平台为支撑,重点开展肿瘤、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相关基因及标记物的筛选,对筛选出的靶点进行功能研究,并致力于寻找新的药物靶点,进一步研究开发相关疾病的治疗药物和诊断试剂,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制剂产品。主要研究方向: (1) 基因工程与基因分析 (2) 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药物筛选 (3) 病毒分子生物学与基因治疗。
学科带头人是博士生导师韩金祥。现有固定科研人员 21 人,具有博士学位 7 人,在读博士 1 名,具有硕士学位 6 人。近五年承担各类研究课题 48 项,其中主持承担了国家级课题 12 项,主持承担省部级重大课题 5 项。现拥有固定资产达 1700 万元 |
山东省级精品课程 土力学
基础化学课程群
C语言程序设计
宋健学长题词
计算机组成原理
电工电子课程群
工科数学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
工业分析
高分子物理
社会工作
水力学
分离科学
分析化学
热工过程与设备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
心理学
中国古代文学
互换性原理与技术测量
大学英语
工程硕士专业领域 材料工程,化学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 ,软件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生物工程和项目管理
招收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专业 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化学工艺、应用化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光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结构工程、环境工程、 免疫学、病原生物学(微生物、病毒、寄生虫)、放射医学、内科学(心血管病、内分泌与代谢病、血液病、消化系病、肾脏病、呼吸系病)、皮肤病与性病学、眼科学、肿瘤学(外科治疗、内科治疗、妇科治疗、放射治疗、影像诊断)、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中西医结合基础、药物化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技术经济及管理。
现任领导党委书记 范跃进:济南大学党委书记
1958年8月生,山东冠县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2007年2月任济南大学党委书记。
主要研究领域为世界经济、生态经济、高等教育管理。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2项,国家软科学课题1项,国际合作研究课题(中国-欧盟小项目)1项,省部级研究课题13项。在《世界经济》、《管理世界》、《经济学家》、《光明日报》等国内外学术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著述主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纲》、《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发展》、 《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世界经济年度报告》、《山东省产业经济发展报告》、《现代产业组织问题研究》、《关于中国社会科学的几个重大问题》、《广义循环经济论》等学术著作和教材14部。获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
2001年被评为山东省社会科学人才库成员,2003年被评为山东省“百人工程”理论人才,2004年被评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现为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世界经济学会会长、山东经济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外经学会名誉会长、山东省循环经济学会副会长、山东省高等教育管理科学研究会副会长。
党委副书记、校长 程新:济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1963年生,山东即墨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9年4月任山东建材工业学院副院长,2001年1月任济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04年1月任济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主持学校行政全面工作,负责学校重大事项综合协调、计划财务、审计、依法治校等方面的工作,分管学校办公室、计划财务处、审计处。
主要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研究。基于系列硫铝酸钡钙新矿物,研究具有节能降耗、早强耐蚀性能的硫铝酸钡钙水泥;研究高胶凝性阿利特-硫铝酸钡钙水泥;研究水泥基功能复合材料。初步建立了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含钡硫铝酸盐水泥科学技术体系。围绕该领域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40余篇。获得了近10项国家发明专利,并先后获得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技计划项目支持。获得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国家建材行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等。
1998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00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获省级先进工作者称号,2004年被评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现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常务理事、山东复合材料学会理事长、山东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等。
国际交流与合作 济南大学坚持开放式办学,积极地、全方位地开展国际和区域教育交流与合作,已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近三十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并与众多的研究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机制。
学校重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重视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建设。迄今为止,已派出近百名骨干教师或学术带头人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英国、香港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高校开展合作科研、进修学习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同时,学校积极承办国际学术会议,先后成功承办了国际智能系统设计与应用学术会议等十几个国际学术会议和双边高峰论坛。另外,学校加大外籍教师的聘用力度,先后接收了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的二百多位外籍教师和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任教或研究,其中有数十位国际知名学者被学校聘为客座教授或名誉教授。
学校积极推动双向留学事业的发展。学校 积极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先后接收了来自韩国、印度尼西亚、加纳、巴基斯坦、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的百余名留学生来校进修、交流或学习深造。2007年6月,学校第一届本科留学生,六名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学生,经过四年的本科阶段学习,顺利毕业。同时,学校坚持“走出去”的国际化教育理念,积极促进在校学生国际化视野的培养以及国际化竞争能力的提高,先后派出二百六十余人次学生赴国外知名高校交流、短期游学、实习等。
学校积极发展中外合作办学事业。近年来,学校坚持国际化办学方向,加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力度,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的高校合作办学。通过中外合作办学,不仅借鉴吸收了国外先进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促进了学科和专业建设的国际化发展,同时培养了一批具有 良好的国际沟通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展望未来,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将在学校“综合性、国际化、开放式、有特色”的国内外知名的综合性大学办学目标的指引下,开拓创新,求真务实,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与国(境)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学校的国际知名度,推动学校教育科技事业的全面发展。
知名人物 宋健, 中国工程院院长、两院院士、政协副主席
阎晓峰,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外事局 局长
李谠,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总裁 董事、民建中央副主席、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
隋同波,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副院长,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材料技术国际促进中心主任,建材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同时担任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秘书长,中国材料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硅酸盐学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建材工业科教委委员,中国水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ASTM-C01水泥技术委员会成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与中国政府南南合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李新华,北京玻璃钢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兼任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硅酸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硅酸盐学会玻璃钢学会理事长,国家建筑材料工业科技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盖文启 ,共青团海南省委副书记
吴伟卿,中国胶粘剂工业协会压敏胶专业委员会会长、压敏胶及制品行业标准委员会主任、广东省知识产权保护协会副会长、花都区海豚俱乐部副理事长、花都区科协常务理事,中国化工作家协会会员。
以下是在学校工作或任职的知名人物:
蒋民华, 中国科学院院士
谢立信, 临床医学眼科学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隶属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路也,著名青年女诗人
济大历史 2001年由山东省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国家建材部直属四所高校之一)、济南联合大学(前身为济南师范专科学校和济南职业大学)、济南民政学校(国家民政部直属三所民政学校之一)、山东物资学校(国内贸易部系统重点学校)四部分合并成立济南大学。
合校原因:01年时各部委直属大中专院校都下放地方,这三所学校都不是济南挂牌注册的学校,为了继续留在济南,也是为了适应山东省高校结构建设需要,而跟济南联合大学合并,成立济南大学(University of Jinan),其中济南民政学校和山东物资学校与山东建材工业学院毗邻(民政学校原址在现西门周边,现济南大学法学院所在地;物资学校原址在现济南大学管理学院所在地,济南联合大学原址在现济南大学东校区)。这样一是为了弥补做为省会城市、济南没有自己命名的有竞争力的学校。二是为了改善山东省单科大学多、而综合性大学少的局面。
2007年12月27日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济南大学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研究生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将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并入济南大学,联合成立"济南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医学与生命学院"(校址在章丘明水)。
2009年 3月18日,济南大学与山东社会科学院签署了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研究生教育和学科建设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实施科教一体化合作。具体合作内容有四个方面:一是共同申报学位点和培养研究生;二是共同申报科研课题和成果奖励;三是双方共同申报并建设山东省和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四是双方图书资料等科研资源共享。
2009年6月25日,山东省教育厅和济南市人民政府举行共建济南大学合作协议签字仪式。按照共建协议,省教育厅在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省教育厅支持济南大学按照济南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将学校发展规划与济南市发展战略对接,调整专业、学科结构;省教育厅支持济南大学承担济南市干部培训、教师培养培训、技术人员培训、职工就业培训等继续教育任务,将济南大学建成济南市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省教育厅支持济南大学与济南市有关部门、企业、科研单位共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平台,开展科技服务等。市政府将济南大学纳入济南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支持力度,为学校发展和建设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济南市在规划建设体育场馆、人文景观、信息中心等基础设施时,可与济南大学共建共享。
校史沿革 济南大学(前身原山东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历史沿革表
时 间———校名———隶属上级
1942年9月——山东省立建国学校胶东分校 胶东行政公署
1948年3月—— 胶东建设学校—— 同上
1948年8月22日 ——华东财办工矿部工业学校 ——华东财政经济办事处工矿部
1949年3月22日 ——华东财办工矿部博山工业干部学校-------- 同上
1949年10月9日 ——华东财办工矿部博山工业干部学校 ——同上
1949年11月6日 ——博山工业干部学学校——山东省人民政府工矿部
1950年3月28日 ——山东省人民政府工矿部 工业干部学校——同上
1950年10月23日 ——华东工业部 山东工业干部学校——华东军政委员会工业部
1951年12月9日 ——华东工业部 山东中等工业技术学校——同上
1952年9月6日 ——山东省博山工业技术学校——山东省人民政府工业厅
1953年7月9日 ——重工业部博山建筑材料工业学校 ——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
1956年6月1日 ——建筑材料工业部淄博建筑材料工业学校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部
1958年3月19日 ——建筑工程部淄博建筑材料工业学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工程部
1958年8月12日 ——淄博工学院淄博建筑材料工业学校 ——淄博市人民政府
1959年6月 ——建筑工程部淄博建筑材料工业学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工程部
1960年4月22日 ——建筑工程部淄博建筑材料工业专科学校 ——同上
1962年6月28日 ——建筑工程部淄博建筑材料工业学校 ——同上
1965年4月26日 ——建筑材料工业部淄博建筑材料工业学校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部
1971年8月21日 ——山东淄博建筑材料机械厂建筑材料工业学校 ——山东基本建设委员会 1977年7月1日 ——山东省建筑材料工业学校 ——山东省基本建设委员会建材局
1978年12月28日——山东建筑材料工业学院 ——其间历属:国家建筑材料工业总局、国家建筑材料工业部、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
1998年7月3日 ——山东建筑材料工业学院 ——山东省教育厅
济南大学(前身原济南联合大学)历史沿革表
时 间 ——校 名 ——隶属上级
1978年9月8日——济南师范专科学校——济南市
1983年1月13日——济南职业大学——济南市
1989年11月8日——济南联合大学——省市两级管理,以济南市为主
济南大学历史沿革表
时 间 ——校 名 ——隶属上级
2000年10月17日——济南大学 ——山东省教育厅
行车路线:京福高速济南西下,沿经十西路到南辛西路 济微路 到南外环即到。
济大贴吧
甲子湖吧宣传名片
甲子湖吧由济南大学[1]校友“我真的是空想家”向百度贴吧申请,并于2010年5月10日创建成立。经过不懈的努力,甲子湖吧[2]迅速发展起来。2010年5月21日,短短十天帖子数突破1000,经百度贴吧管理组批准,吧友“Dream_团团”成为了第一任大吧主。从此甲子湖吧开始积极宣传,联络校友,与其他贴吧合作,开始了艰辛的发展之路。
2009年5月26日,百度大学类贴吧集体失声,经过一段时间等待之后,大学类贴吧以班级的形式展现在所有人面前,济南大学贴吧部分吧友转移到班级俱乐部,但时间长了,俱乐部的种种不便之处展现出来,为了给所有的济大人一个温馨自由的交流空间,济南大学吧吧主“济南大学吧吧务”建立了济南大学论坛吧,作为了济南大学吧的替代贴吧。
2010年5月17日下午五点许,济南大学论坛吧突然不能访问,被跳转到济南大学班级俱乐部,同时被合并的还有济南大学西校区吧,济南大学东校区吧,济大吧,UJN吧。甲子湖吧逐渐走入了大家的贴吧生活,成为了济南大学最新的替代贴吧。
济南大学甲子湖
甲子湖,建于2008年,从东至西横卧济南大学西校区,湖边柳树成林,林木蓊郁,山青水碧,风景佳丽。建校六十多年来,历代济大人呕心沥血、艰苦创业,锐意进取、砥砺前行。济南大学一步步发展壮大,水平不断提高。今天的济大,继往开来,各项事业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良好势头,焕发出勃勃生机。为纪念建校60周年,遂取名甲子湖(六十年为一甲子)。
随着许多新吧友的加入,甲子湖吧融入了新的血液,焕发出新的生机。在吧友的共同努力下,甲子湖吧渐渐形成了新的风格,而甲子湖吧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目前,在贴吧主要吧友的带动下,甲子湖吧的发展蒸蒸日上,逐渐成为济南大学最大的贴吧交流社区。
甲子湖吧吧作为原济南大学吧的替代贴吧,着力于校内讨论、活动宣传、学校介绍、新生疑问解答等工作,配合济南大学俱乐部,实现了原济南大学吧功能,成为人们关心、关注、了解济南大学的一个网上交流平台。作为济南大学替代吧,在不久的将来,甲子湖吧的发展会更进一步!
| |  | |  |
|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