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济南】山东轻工业学院

[复制链接]

993

主题

0

听众

1029

积分

县侯

Rank: 4Rank: 4

乡约币
222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1-4-7
注册时间
2010-9-2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小海豚   发表于 2010-11-1 12:45:5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小海豚 于 2010-11-1 12:50 编辑

学校简介,
  
  

山东轻工业学院成立于1978年,前身是1948年由解放军胶东军区军工部建立的胶东工业学校。学校1982年成为国家首批学士学位授权单位,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05年获准为工程硕士培养单位,2006年成为同等学力人员在职申请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校容校貌  
学校占地面积2162.45亩,校舍建筑面积75.3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 备总值12859万元;图书馆藏书211.65万册。学校建有山东教育与科研网济南城域网西部大学科技园网络节点,校园网贯通了整个校园乃至学生宿舍,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办学规模  
学校现设54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所设专业涉及工学、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医学等7个门类。有1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有3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10个学科专业接受同等学力人员在职申请硕士学位。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17000人。
师资力量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方略,建立了一支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中青年教 师为骨干,以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为主体的勇于探索、乐于奉献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专任教师979人,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人员654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418人,其中教授118人。学校有双聘院士3人,“泰山学者”岗位特聘教授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者15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人,全国和山东省优秀教师15人,山东省教学名师3人。另外,学校从国内外重点大学和科研院所聘请了100余名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部分教师被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聘为客座教授。[1]
领导机构  
2010年学校领导名单  
党委书记
闫秉科
党委副书记、院长
陈嘉川
党委副书记
舒永庆
党委副书记
王光芝
副院长 
秦梦华
副院长 
傅东良
副院长
匡维武
副院长
王西奎
纪委书记
周有波

所受荣誉  
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术声誉不断提高。学校2007年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成绩。两届省级教学成果评选中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与教师合作在多种学术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部分文章被SCI收录。在“挑战杯”、数学建模等竞赛中,获国家级、省级奖402项。
  学校坚持实施“学科领校”方略,建立了省、校两级重点学科(实验室)为骨干的学科体系,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依托优势学科平台强化专业建设,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攻关。现有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校企合作省级技术研发中心5个。近五年来,学校承担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186项,获国家级奖励5项、省部级奖励35项,国家授权专利35项,出版专著和教材181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3200篇,其中被 SCI、EI和ISTP收录的论文639余篇。
社会合作  
学校实行“开放活校”方略,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先后与英国南安普敦    校园风景(图6)大学、英国布赖顿大学、德国伊尔姆瑙理工大学、芬兰埃博大学、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加拿大北大西洋学院等10多个国家的30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并分别与加拿大北大西洋学院及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合作举办了中外联合办学项目。
就业前景  
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并在山东省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评估中获得“优秀”。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企业家,被新闻媒体称之为极富特色的“轻院老总现象”。目前山东省轻工行业的技术和管理骨干绝大多数毕业于山东轻工业学院。已评选的30名“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十大成功创业者(基层就业标兵)”中,我校毕业生占5名,列全省高校第一位。经过60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积极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秉承“崇实尚能”校园文化精神,发挥学科优势,与山东轻工业互动共进。学校已成为山东轻工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被誉为“山东轻工业人才的摇篮”。学校正在全面推进“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学科领校、开放活校”办学方略,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工业大学而努力奋斗。
教学科研教学  
学校始终坚持质量立校战略,按照“以育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立校”的思想,力求在教学工作中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的人才培养观,保 证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全面修订了以“凸显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发展”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进行按学科大类(或学院)培养、二次挑选专业、双学位、辅修专业 、个性学分等试点工作,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建立了完整的课堂教学、科学实验、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综合教学体系,健全了教学全程质量保证和 监控体系以及院(部)级教学评价体系,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英语、计算机、数学等基础课程教学,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同时,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省属高校前列。 科研  学校十分重视科研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科研工作上层次、上水平。目前学校建立了39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这些研究机构积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大力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在制浆造纸、酿造、皮革、陶瓷玻璃、轻工机械、食品饮料、农产品加工、精细化学品、资源环境、艺术设计等领域均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为促进相关行业技术进步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十五”期间,学校承担国家级(含教育部)研究课题47项,省部级课题150余项,获得国 家和省部级奖励60余项,仅2005年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一、二等奖全省共5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全省高校共38项),申请到省自然科学基金11项(全省排名第二),科研经费总额达4千多万元。[3]
院系设置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政法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电子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体育教学部数理学院金融职业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4]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9 04:30 , Processed in 0.576675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