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山东渔鼓】

[复制链接]

902

主题

0

听众

923

积分

县侯

Rank: 4Rank: 4

乡约币
1993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1-3-25
注册时间
2010-10-2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菲儿   发表于 2010-11-8 20:26:2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山东渔鼓

简介  系源于道情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形式。道情源于唐代“九真”、“承天”等道曲。南宋   
山东渔鼓

始用渔鼓简板伴奏,元明以来流传益广,与各流行地区民间俗曲相结合形成各自不同的曲调。演唱内容以历史传统与民间故事为主,宗教色彩日渐淡薄。因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渔鼓”,流行于山东境内的统称“山东渔鼓”。但艺人仍尊道士邱处机,属“邱祖龙门派”。
风格  山东渔鼓风格各异,流行于临沂、济宁一带的多为寒腔渔鼓,代表性艺人有翟教寅、王永田等。济宁以北、以东为两坡羊渔鼓及大、小关腔、靠山红等少数派别。胶东一带的渔鼓,沿大沽河入青岛,以王太和、高六乙为代表,相传已有五代,今已绝响。鲁北乐陵渔鼓,流传虽不广远,但男女对唱,曲调优美,边歌边舞,唱后叠罗汉,热闹非常,在渔鼓道情中实不多见。
形式  渔鼓演出形式简单,用渔鼓、简板伴奏,唱白自由,语言通俗,曲调适于述说,几近吟诵。传统书目除与道教有关的《三渡林英》、《湘子上寿》等唱段外,尚有反映历史故事、民间生活的唱段50余个,中长篇《三红传》、《西华街》、《月唐演义》等20余部。[1]
濒临消亡  山东平阴渔鼓唯一的传唱人朱世年的弟子在演唱渔鼓(图)。平阴渔鼓是一种说唱艺术,以说故事为主,用鼓和板伴奏。平阴渔鼓已经在当地流传了上千年,传到朱世年手里已经世第十九代了,平阴渔鼓这种艺术形式濒临消亡。
  因受人们观念和认识所限,除部分精彩旋律和唱段被创作花鼓音乐采用外,其余大部分内容(包括表演技巧),乐器制作工艺,演奏鼓谱、传统曲目脚本等早已无人继承,即将失传。据调查,现有活在的民间老艺人仅张国泰、赵光儒等3人,已年逾古稀。张国泰本人也双目失明,且孤身一人,靠沿途卖唱、乞讨为生,生活十分艰难。
发展历程  纵观“山东渔鼓”的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山东渔鼓”从14世纪初(1311年)随着全真教龙门派的兴起而流入平阴。先是道人劝善化缘“唱道情”的一种“法器”和形式,流入民间后便成为了穷人讨饭糊口的一种工具和方式,后来便逐渐发展成了一种民间说书形式,伴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进步,“山东渔鼓”也不断的日臻完善并逐渐形成了一种曲艺说唱艺术形式。第二阶段,清末民初时期,“山东渔鼓”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才出现了外号“独霸山东的小胡椒”李何君这样的著名渔鼓艺人。此时的“渔鼓”,不但在平阴,而且在山东鲁南、鲁西南、鲁西和鲁北等地区也有不少成名的渔鼓艺人。第三阶段,1965年“文革”开始后,“平阴渔鼓”作为“四旧”被批判、封杀。“山东渔鼓”第十八代传人邢永胜(平阴县平阴镇南门村人)在“文革”中被批斗迫害而死,第十九代传人朱世年受迫害入狱。“文革”后“平阴渔鼓”艺人朱世年重出江湖,拎起他心爱的渔鼓开始了“跑坡”说书生涯,那个年代在鲁南、鲁西、鲁西南等地的交流会和庙会上经常听到他的渔鼓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日子逐渐富裕起来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的文化消费观念向多元化发展,“跑坡”说书的市场逐渐箫条,渔鼓受到了冷落。虽然“跑坡”卖艺不时兴了,但“山东渔鼓”在当地没受到冷落,不论在消夏活动中、重大节庆文艺活动中,还是参加上级举办的比赛中经常安排“山东渔鼓”艺人朱世年参加,深受群众的欢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山东渔鼓”为当地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在传承发展中却令人担忧,如今“山东渔鼓”唯一的传人朱世年已60岁了,还没有收到可意的徒弟,眼看着这千百年传下来艺术的就要后继无人,实在让人心痛。


0.jpg (5.11 KB, 下载次数: 93)

0.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4-6-9 17:00 , Processed in 0.334961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