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山东文化】招远人生命意识积淀在清明节中

[复制链接]

993

主题

0

听众

1029

积分

县侯

Rank: 4Rank: 4

乡约币
222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1-4-7
注册时间
2010-9-2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小海豚   发表于 2010-11-10 14:30:1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清明节作为传统的节日,又是人们上坟祭祖、踏青郊游等民俗活动的日子。


在我的老家招远,这天的早晨,天刚蒙蒙亮人们便都起来了,要准备较为丰盛的上坟用的祭品,如鸡鸭鱼肉、糕点水果、鞭炮水酒等。以前,人们将这些贡品放在“食盒”里。“食盒”是用藤条或竹篾编成的长方体状,分上下两三层,上面有盖、有提手,刷上清漆,大都为橙色或紫红色,制作考究,碗碟放在里面不易歪斜磕碰。随后,一家家老老少少地奔向各自的坟茔地。



我家族逢年过节、上坟拜土、红白喜事要“全动”,上坟扫墓要在一中心地点集合一块儿出发,上下六七代形成足有三十口人的队伍。大家肩扛铁锨,手提食盒、篮子,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沐浴着明净的阳光,沿着乡野的沙土之路,谈笑风生走向我们共同的目的地——祖坟。



上世纪的“大跃进”之前,我村四大姓氏各有各的祖坟。1958年根据当时的政策,将祖坟全部夷为平地。“就窝打核桃”,即就地深挖,将遗骨下沉,上面覆盖以土,不妨碍种庄稼。上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又开始刊立碑记了。我家族一有心人当时掘坟时将几块原墓碑暗自保存下来,其中有我祖父的父亲、祖父直至曾祖父,都是清朝时代立的碑,大致算来在二百年上下。以祖父的曾祖父之墓为起点,往前一座座坟墓按扇形排开,且全都有墓碑,追根溯源,一目了然。我自信是唯物主义者,但此时此地此景令人感慨颇多,我中华民族尊亲敬祖、隆宗敬嗣的传统习俗,在清明节表现得如此集中而动人。大人们除去坟墓上的荒草,铲一些新土培到坟墓的洼陷处;少儿们则把新的黄纸压在坟墓的尖顶上,大家七手八脚将坟墓修葺一新。当地流行一句谚语:“亲亲孙子压张纸,亲亲外孙指一指。”意思是爷爷奶奶在世时亲孙子,俟过世后,孙子上坟拜土时会在自己的坟墓顶压张纸,外孙在过路时会朝墓地指一指说:“姥爷姥姥的坟墓在那儿。”



父亲在清明节那天更是令人感动不已,他还要带上水桶和松树苗、榆树苗,在墓地栽上新的小树、浇上水。前几年栽的树,有的歪歪斜斜的,父亲小心地把它们扶正,再把斜出的枝条剪掉。墓地离村偏远,地薄缺水,父亲就让我们兄弟用车拉上水去浇。经父亲的精心管理,墓地松树、榆树长得郁郁葱葱。父亲活到八十多岁,年复一年,年年乐此不疲。每当此时此地,我都不由得肃然起敬。父亲仿佛在感召着我们这些后辈,等他不在世时我们该如何做。这就是传承,这就是教育,教育后人要尊亲敬祖、孝敬父母、善待他人,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最后,大家在墓前摆上菜肴,上香放炮,洒酒而祭。祭毕,家人及本族人一起在墓地前论资排辈席地而坐,谈古论今把酒问盏,直至尽兴方归。人们都明白生老病死是大自然的规律,“死者长已矣,活者当自强”,也无须“欲断魂”了(亲人去世未满三年者除外)。作为升华的生命意识,积淀在清明节的风俗之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14 16:56 , Processed in 0.264577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