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复制链接]

993

主题

0

听众

1029

积分

县侯

Rank: 4Rank: 4

乡约币
222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1-4-7
注册时间
2010-9-2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小海豚   发表于 2010-11-12 16:11:5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直属的提前批次重点高等院校,是中国共青团组织的最高学府。位于高校林立的北京市海淀区,面向全社会培养具有现代管理素质,熟悉青年工作的复合型应用研究人才。
学校简介
基本简介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是中国共青团中央直属高校,国家提前批次录取的重点大学。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LOGO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英文名:China Youth University For political Sciences。简称:CYU)是团中央直属培养德才兼备的熟悉青年工作、兼备法学、经济学的青年人才的高等院校。目前,学校已经形成包括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留学生教育、继续教育和团干部培训等在内的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育格局。
历史沿革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是在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共青团中央团校的基础上,于1985年成立的。中央团校成立50多年来,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历任团中央领导冯文彬、胡耀邦、韩英、王兆国、胡锦涛、宋德福、李克强、周强、胡春华、都曾兼任学校校(院)长,学院现任院长是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陆昊同志。

  
  
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在1995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成立10周年、1998年中央团校建校50周年和2005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成立20周年之际,胡锦涛、李岚清等同志分别写信或题词祝贺,勉励学院为培养跨世纪优秀人才做出贡献。
学风校训  中青校训
  
中青校训石

:实事求是 朝气蓬勃 
招生就业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学生素质一直居于全国一流,其高考招生门槛之高在许多省份仅次于北大清华。学校培养出的学生以年青有为、朝气蓬勃、深刻活跃为特点。毕业生就业情况一直很好,而且就业方向广泛,进入党政机关只是其中的一个选择。学校学习气氛十分浓厚,是汲取知识和做学问的良好场所。其中,设有中国独具特色的、顶尖的青少年工作系和社会工作与管理等专业。
就业率  多年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毕业生一直保持较高的就业率。2001届毕业生中到党政机关公务员岗位工作的占62%,到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占12%,考取硕士研究生的占18.5%。学院的历届毕业生以其适应社会快、工作能力强的鲜明风格,获得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一大批毕业生已经成为各级党政部门、共青团组织、企事业单位的骨干。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因报名考生多,毕业生素质好而备受新闻媒体的关注。
师资力量  我校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达到54.7%,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达到63%以上,具有博士学位者达到34.9%,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教师6人,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1人,入选北京市培养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2人。此外还聘请了诸多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任教、担任兼职教授。

  
  
莘莘中青学子


院系设置概述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是一所中央部委直属高校,是一所兼有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多学科的团中央直属重点大学。

  
  
中青风景

院系专业  学校现下设有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工作学院、青少年工作系、法律系、经济系、中国语言文学系、外国语言文学系、公共管理系、新闻与传播系以及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青年发展研究院、青少年法学研究所、东方文化研究所、科学与公共事务研究所、青少年政策研究所、青少年心理研究所等等诸多科研机构。学校本科教育设有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工作与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社会学、法学、经济学、新闻学、汉语言文学、英语等多个专业,其中,拥有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与管理、法学等一批特色鲜明的重点学科。研究生教育设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经济、刑法学、经济法学、社会学、新闻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法律硕士(JM)等多个专业。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留学生及各类培训进修生共计近500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达到54.7%,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达到63%以上,具有博士学位者达到34.9%,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教师6人,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1人,入选北京市培养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2人。
硬件设施  学院具有完备的现代化教学设施,电教中心、多功能实验室、社工实验室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被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之中。新建的教学楼内设有各种功能的教室,充分满足了教学需要。藏书多、资料全的图书馆全面实现计算机管理,期刊检索实现网上全文查询。新建的学生公寓内带有卫浴设施,并实现了电脑、电视、电话三通。宽敞明亮的校园餐厅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餐环境。

中青历史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是在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共青团中央团校的基础上,于1985年成立的。中央团校成立50多年来,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历任团中央领导冯文彬、胡耀邦、韩英、王兆国、胡锦涛、宋德福、李克强、周强、胡春华、都曾兼任学校校(院)长,学院现任院长是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陆昊同志。

  
  
胡耀邦总书记为学校题写校名

在1995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成立10周年、1998年中央团校建校50周年和2005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成立20周年之际,胡锦涛、李岚清等同志分别写信或题词祝贺,勉励学院为培养跨世纪优秀人才做出贡献。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是在中央团校基础上于1985年12月成立的,是共青团中央所属的唯一一所普通高等学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成立后,与中央团校两块牌子,一套机构,承担普通高等教育和共青团干部培训的双重职能。

  1948年9月,中央团校在当时的党中央所在地——河北省平山县建立。建校50多年来,始终得到党中央和团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与亲切关怀。在不同历史时期,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李先念等中央领导多次亲临学校作报告、参加毕业典礼、接见学员和工作人员、题写祝词与贺信,对学校的建设发展和青年人才的培养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

  历届团中央的主要领导冯文彬、胡耀邦、韩英、王兆国、胡锦涛、宋德福、李克强、周强、胡春华、陆昊等同志先后兼任校(院)长。

  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央团校形成了“实事求是、朝气蓬勃”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通过各种类型的培训教育,中央团校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输送了7万余名德才兼备的青年工作干部,在建设高素质团干部队伍和促进共青团事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团校有了长足的发展。1982年,按照中央关于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和团中央关于团校教育正规化的设想,学校开始筹办两年制大专班。从1983年9月起,连续三年举办了两年制在职团干部大专班,培养专职从事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干部。

  在党中央的关怀和支持下,1985年9月,经团中央申请、教育部和国家计委批准,在中央团校的基础上建立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同时保留中央团校的校名,承担普通高等教育与共青团干部培训的双重职能。学校从此跨入国民教育系列,成为共青团中央所属的唯一一所高等院校。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秉承中央团校“实事求是、朝气蓬勃”的光荣传统,不断摸索高等教育规律,加快教学基本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逐渐实现了由团干部培训为主向以本科教育为主的重大转型。1986年,学校设置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1990年,学校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资格,向社会输送了首届本科毕业生,并开始招收第二学士学位生。建院初期,成立轮训部,进一步加强团干部的培训工作。1985年增办夜大学,1989年建立函授大学,进一步扩大了人才培养的范围。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共青团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学校及时进行系部调整,申办新的专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1993年,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合并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同时增设社会工作专业和法学专业;1994年,增设国民经济管理专业;1995年,增设新闻学专业。学校的办学规模和服务面向进一步扩大,教学、科研、人事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同时,根据《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中央团校培训工作的意见》,重新规范了团干部培训的各种主要班次和任务。

  1995年,在总结10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学校大兴学习调研之风,并从1996年4月起,动员全校力量,开展了20个月的迎评促建工作,于1997年底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1998年,学校实施了“一个先导三大工程”的教学工作整改方案。2000年,学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全面学分制,增设了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并成立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03年,本科增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同年,学校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办学层次迈上新台阶。自2004年起,开始招收刑法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005年,增设社会学专业、英语专业、财务管理专业;2006年,新增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经济、经济法学、社会学、新闻学等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经过20多年的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具备多形式、多专业、多规格办学能力,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高等院校。

  2005年以来,学校以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为契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在评建工作中提高认识、加强建设、规划未来。通过迎评促建,全校上下认真总结办学经验、办学成绩和办学特色,进一步明确了办学指导思想,凝炼了办学特色,加强了教学基本建设,提升了教学管理和服务水平,推动了和谐校园建设,在更高的平台上创造新的佳绩。2006年11月教育部专家组进校开展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7年5月教育部确定评估结论为“优秀”。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教育部水平评估取得优秀成绩为新起点,走“精、特、强”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坚持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把学校办成全国知名、特色突出的教学研究型院校,办成国内培养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办成全国青少年发展研究的重要基地。

未来规划  在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面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这所年轻的大学,将继续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走以“精、特、强”为内涵的发展模式,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的道路,努力培养政治素质高、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备现代管理素质、熟悉青年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努力使之成为培养共青团干部和党政干部的重要基地,成为培养社工、法律、经管和新闻专业管理人才或应用人才的重要基地,成为全国青少年教育研究和信息交流中心,为实现“办学特色突出、教育质量和综合效益较高的全国著名院校”目标而奋斗。

  
  
青政大厦



历任领导历任团中央第一书记兼任学校校(院)长  冯文彬校长(1948年9月-1952年9月)

  胡耀邦校长(1952年9月-1966年8月)

  韩英校长(1979年4月-1982年10月)

  王兆国校长(1982年11月-1985年5月)

  胡锦涛校长(1985年5月-1985年11月)

  宋德福校(院)长(1985年11月-1993年5月)

  李克强校(院)长(1993年5月-1998年6月)

  周强校(院)长(1998年6月——2006年11月)

  胡春华校(院)长(2006年11月-2008年3月)

  陆昊校(院)长(2008年5月至今)
历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  赵喜明 党委书记(1985年5月—1990年8月)

  张修学 党委书记(1990年8月—1995年5月)

  褚平 党委书记(1995年5月—2004年12月)

  陆士桢 党委书记(2004年12月-2007年5月)

  倪邦文 党委书记(2007年5月至今)
历任校长简介  冯文彬:

  (1911-1997) 浙江省诸暨县湄池镇湖西村人。出生于贫苦家庭,少年时随父到上海当童工。1925年参加五卅爱国运动,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被选为上海工会联合会常务委员。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秋,到福建,1929年1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中共红四军前敌委员会文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书记,青年团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团校校长,中共天津市委常务委员,中共上海市委工业生产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副校长,中共中央办公厅第一副主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任等职。是第一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十三届全国代表大会上连续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77年以后任中央党校副教育长、中共中央办公厅第一副主任、中直机关临时党委第一书记、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任等职。1997年10月20日在北京逝世。

  胡耀邦:

  (1915~1989-04-15)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之一。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80~1987)。湖南浏阳人。1930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同年11月去江西、湖南交界处的革命根据地工作。1933年1月调到江西省南部和福建省西部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作,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韩英:

  男,汉族,1935年1月生,辽宁阜新人,原名韩荫,195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8月参加工作。1978年10月被华国锋调至北京,1978年10月至1982年11月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1979年4月至1983年1月兼任中央团校校长。1979年7月增选为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王兆国:

  男,汉族,1941年7月生,河北丰润人,196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年9月参加工作,哈尔滨工业大学动力机械系涡轮机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工程师。 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党组副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1982—1984年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兼中央团校校长。

  胡锦涛:

  (1942.12—),男,汉族,安徽绩溪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人。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河川枢纽电站专业毕业。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82—1984年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主席。1984—1985年,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兼中央团校校长。

  宋德福:

  1965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兼总政治部组织部青少年处副处长。1985年11月后,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兼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1991年7月定为正部级),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院长,青年思想教育研究中心主任。2001年12月当选中共福建省委书记。2002年1月任福建省委书记兼福建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在福建省人大九届五次会议上当选)、党组书记、福建军区党委第一书记。

  李克强:

  男,汉族,1955年7月生,安徽定远人,197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3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党组副书记。1993—1998年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兼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院长。

  周强:

  男,汉族,1960年4月生,湖北黄梅人,197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7月参加工作,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民法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法学硕士。1998.06——2006.09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校长、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1998.07)、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委员(2001.01)。2010年4月25日 中共中央决定周强同志任湖南省委书记。接替前往新疆自治区担任党委书记的原湖南省委书记、常委、委员张春贤的职务。

  胡春华:

  男,汉族,1963年4月生,湖北五峰人,198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8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现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2006.11——2008.03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校长。

  陆昊:

  男,汉族,1967年6月生,上海市人,生于陕西西安,198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8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毕业,研究生学历,经济学硕士,高级经济师。2008.05——今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院长。 2008年6月在共青团十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中共十六大代表,北京市第八次党代会代表,北京市第九届人大代表,海淀区第十二届人大代表。

学科建设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建立以来,继承和发扬中央团校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秉承“实事求是,朝气蓬勃”的校风,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突出“青年”和“政治”特色,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加强内涵建设,走“小而精”的道路。20多年走出了一条在改革中加快发展、在发展中完善提高的道路。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书籍

1986年学校开始招收首届本科生,1990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并开始招收第二学士学位生。1997年,经过20个月的努力拼搏,一次性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1998年,学校推进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全面整改工程、师资建设工程”为主的教学整改工作,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00年以来,实施了以全面学分制为核心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学生实现了跨专业、跨年级、跨校选课,一些学生转了专业,提前一年毕业。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评估结论为“优秀”。

  目前,学校已建立起包括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继续教育和团干部培训等在内的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育格局。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学、劳动与社会保障、财务管理、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汉语言文学、英语、应用心理学14个学士学位专业,涵盖法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理学五个学科门类;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刑法学、经济法学、社会学、世界经济学、新闻学、法律硕士9个硕士学位专业。设有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工作学院、法律系、经济系、新闻与传播系、公共管理系、中国语言文学系、外国语言文学系等8个教学院系;社会科学部、文化基础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心、计算机教学与应用中心、体育教学中心等5个教学中心(部)。

  团干部培训也得到蓬勃发展。培训领域不断扩大,计划内培训班和各种短训班交替进行,先后培训了亚、非、拉三大洲以及港澳地区的青年领袖;相继建立了山东长岛、江苏无锡、山东青岛、内蒙古呼和浩特、河南新郑5个培训基地;探索培训教育新模式,拓展证书培训项目,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国内外众多知名专家学者走进培训课堂。近年来,中央团校每年培训各种类型、层次的团干部和青年干部3000—4000人。

  在本科专业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社会工作专业有着鲜明的特色。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书籍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中青院开办的第一个本科专业,开设于1986年。开办之初,学校就明确,把思想政治教育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紧密结合,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要的教学和研究方向。该专业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四个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研究和青少年成长成材的规律研究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研究和青少年社会化问题研究紧密结合;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国外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研究紧密结合。

  社会工作专业开办于1993年,并筹建了我国大陆第一家独立设置的社会工作与管理系,2006年成立了大陆首家社会工作学院。2008年入选教育部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目前是全国在校生规模最大的社工本科专业。该专业在十余年的教学研究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在全面传授社工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的前提下,更侧重青少年社工理论和方法的教学与研究;通过对外来的社工理论和方法的引进消化,以及对中国社会问题的研究和中国社工实践经验的总结,以形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把社会工作价值观念的内化和养成放在核心地位,通过课程教学和社会实践环节,形成较成熟的学生培养模式;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众多社区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使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与社会的发展进程保持密切联系。

  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工作实验室于2001年3月建成并投入使用,是国内第一个专用于社工专业实验教学、社工实践、社工研究及其他用途的多功能社会工作实验室。实验室投资130多万元,配置了多种先进的教学和实验设施,无论从设计理念还是设备条件,在国内目前均处于领先水平。

教学与科学研究  学院坚持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加大科研投入。学院改革科研管理体制,先后设立了优秀科研成果奖、著作直接奖、论文直接奖、社会获奖再度奖励等多项科研奖;成立了拥有专职科研人员的青少年政策研究所、青年心理研究所等。同时鼓励争取院外课题,实施科研精品战略,1997年以来,学院教师承担了大量国家及省部级的研究课题,并接受了多项社会及国外的科研项目。

  学校坚持面向教学、面向青少年开展科学研究,大力推进“科研精品战略”。设有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中国志愿服务信息资料研究中心、青年发展研究院、青年心理研究所、青少年政策研究所、青少年法学研究所、大学生素质拓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研究所、科学与公共事务研究所等科研机构。2000-2006年,学校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纵向科研项目、部门委托的横向科研项目155项;全校教师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09篇,出版学术专著、学术译著、主编或参编教材250余部。在青少年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等领域出现了一批有一定社会影响的成果及专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6年入选“全国三十佳社科学报”,其“青少年研究”栏目于2005年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工程。

  学院在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教育的同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努力营造学术氛围,优化育人环境。学院是北京市首批命名的“文明校园”,自1995年起,连续五年被评为“首都文明单位标兵”,1999年获得共青团第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组织奖。

  学校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与联合国亚太经济和社会委员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际劳工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开展了多项长期项目合作;与美国、英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在高等教育、学术科研等领域建立了良好关系;在京内外建立了一大批教学实习实践基地。

校园文化  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锻炼了中青学子的才能,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中青院的校园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青生活

学术研究蔚然成风。  学校积极调动校内外资源,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引导大学生勤奋学习。一年一度的“智慧星火——中青学子学术支持计划”今年已经是第10届,每年,学校出资在全校范围内征集参赛课题,同学们积极申报选题,组成科研小组,利用假期进行调查研究,撰写参赛论文并进行专业答辩。如今已成为培养大学生学术研究兴趣、提升其学术研究能力的品牌栏目。同时,学校各系和科研部门还积极带动学生参与课题调查。2004年“农村留守儿童调查”、2005年“在京外国留学生调查”等课题,全部招募本科生参与,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走访、调查报告的撰写等,给学生参与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提供了平台。2004年,学校首次参加“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的6件人文社科学术作品中5件获奖;2005年选送“挑战杯”的10件参赛作品全部获奖,其中社工系本科生张宝石的《中国城市乞丐群落与城市救济》获得特等奖,并被推荐代表北京市参加全国“挑战杯”比赛。新闻系本科毕业生论文连续三年入选“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
书香飘满校园。  学校通过实行弹性学分制、制定奖励制度、开展学术比赛、举办读书活动、教师定期推荐等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活跃思维、开阔眼界。还积极拓展网络读书平台,发挥品牌读书活动和优秀学生的示范效应,使学生切实认识到读书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变强迫性的“要我读”变成自发自觉的“我要读”。公管系的读书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党支部联席会、校园网论坛上的读书板块等学生活动和组织都成为引导学生读书、进行理论学习和研究的平台。此外,中青大讲堂——理想、信念、成才系列讲座、文化素质讲坛、德恒法律讲坛等高水平的系列学术讲座提升了校园文化层次。
社团文化活动富有特色。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给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增长才干的舞台。社团是中青院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的主力军。学校现有学生社团近40个,几乎每个同学都参加了一两个社团。为了更好地发挥社团活动的作用,中青院每年4月都要举办社团文化节。每一届文化节都有不同的主题,通过评选优秀社团等活动倡导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团结和谐的校园风气。
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学校通过课程教育、项目引导、实践基地支撑、品牌化实践活动和专业化实习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青学子结合专业特色,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能力、增长才干。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从2003年底开始为北理工附中等4所周边中学的学生讲授团课、党课,有70余名学生被聘请担任各校的“青年党校(团校)辅导员”或“少年党校(团校)特聘教师”,约8000人次听过他们讲授的党、团课;社工系学生把社会工作的理念渗透到社会实践中,在北京市未成年救助保护中心、社会福利院、打工子弟学校等机构开展了特色鲜明的实践活动;法律系学生在10个社区成立青少年法律服务站,利用所学知识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和服务;每年暑期,学校都要组建几十个实践团队进社区、农村、基层锻炼实践;300多名同学成为奥运赛会志愿者,100多名同学成为奥运城市志愿者,多名同学参与奥运知识宣讲,中青学子为奥运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青年团干在我校学习


学校地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5号

  邮编:100089

近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录取分数线
  • 录取分数线
  • 专业分数线
高考科目: 生源地: 年份:


年份
最低
最高
平均
投档
录取人数
录取批次


2009555595577--36本科提前批2008538596564--36本科提前批2007554597570--44本科提前批2006546597562--36本科提前批2005489552525--34本科提前批2004509--------不详2003490--------不详2002----504----不详2001----518----不详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9 02:17 , Processed in 0.397433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