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肘捶:源于临清的神秘功夫】

[复制链接]

902

主题

0

听众

923

积分

县侯

Rank: 4Rank: 4

乡约币
1993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1-3-25
注册时间
2010-10-2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菲儿   发表于 2010-11-12 19:55:1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肘捶:源于临清的神秘功夫来源: 山东商报   2009-09-11     这周末




  这是一个颇为神秘的门派,它起源于临清的某个望族世家,与中国人固有的侠义精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走的是刚猛一派,用起来却颇有些太极八卦的感觉;它发展于乱世,曾名扬于京沪,但是如今大部分门人却隐于临清一隅,过着平淡的生活。这就是临清肘捶门,一个渐渐的被人们遗忘的功夫。
  现在,90%的肘捶门人仍然居住在山东临清古城里,他们都期盼着临清肘捶能够像少林拳、太极拳那样传遍大江南北,再创当年肘捶门的辉煌,但是,这些肘捶门人也知道,肘捶传人,实在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近日,记者来到了临清肘捶门人申孝生的家里,听他讲述了肘捶背后的风雨往事。
  1 力战恶霸创立肘捶门
  肘捶的创始人名叫张东槐,1844年出生于临清与冠县交界的唐元乡瑶坡村。据《临清县志》记载,张家在当地算得上是名门望族——张东槐的父亲张汝滨为邑痒生(即府州县学的学生,相当于秀才),写得一手好字,颇得当地知县的赏识。不仅如此,张汝滨还精通易理和中医,在当地是有名的大夫。
  张东槐出生后,跟着父亲学过周易和医学,还曾经跟着伯祖父学习一些拳脚功夫。在当时的瑶坡村,除了世代望族张家之外,还有另一个颇有点“黑社会”背景的家族。
  “在当时的村里,有俩兄弟,算得上是当地的恶霸了,一个叫七阎王,一个叫八大王。”申孝生,临清肘捶的第五代传人,也是目前肘捶门中掌握了所有肘捶技法的唯一传人。说起自己的祖师爷张东槐,65岁的申孝生颇有些激动:“这俩恶霸会点功夫,就专门欺压村里的果农。”
  有一年,这俩恶霸看中了村里一对孤儿寡母家的果园,开始不断的欺负他们,要其交出果园。而此时的张东槐,虽然会点功夫,却知道自己的功夫未必能对付得了恶霸。于是一怒之下离家出走,到处寻找名师侠士,去跟他们学习各种武术,并自创了一套功夫。
  几年后,学艺归来的张东槐回到村里的第一件事,就是好好教训了那两个恶霸。“当时祖师爷跟他俩一交手,所有围观的人都愣住了,因为祖师爷的功夫很独特,看起来像是太极八卦那种推手,但是速度快,力量猛,把俩恶霸打的从此不敢回村了。”申孝生说,张东槐的这套功夫,就是后来的肘捶。
  张东槐行侠仗义,利用自己独创功夫击败恶霸的消息,迅速的传遍了当地,因此许多年轻人都愿意拜在张东槐的门下,求张东槐教授这门功夫。肘捶之名,也因此传播于整个鲁西地区。
  2 末代武举拜入肘捶门下
  临清人自古就有尚武习俗,舞枪弄棒在这里不是稀罕事儿。临清的拳种,创建历史最久远的当属五代十国的潭腿,而明清时期,六步大架(大鸿拳)、肘捶、梅花拳和二郎拳等都在当时名噪一时,临清也由此成为鲁西武学圣地。
  在这样一个尚武习俗颇浓的地方,张东槐独创的肘捶,在创立之初难免要遭到“挑战”。“来挑战的人很多,其中有的人是希望切磋印证功夫,也有的就是想灭了肘捶的威风,把这门功夫彻底灭掉。”申孝生说。在来挑战张东槐的人中,最大的“腕儿”,莫过于晚清末科武举人于跃周(一说为于跃舟)。
  1893年的一天,于跃周来到张东槐家的药铺,见张东槐正在柜台后抓药,于是毫不客气地走上前去,将一枚铜钱拍在柜台上说:“掌柜的,给我抓服药。”说完转身就走。
  张东槐低下头看时,发现这枚铜钱已经被嵌在了柜台内。“这就是叫板,给祖师爷下战书,其目的就是试试祖师爷的功夫和胆气。”申孝生说,当时的张东槐只说了句:“留步。”随后一掌拍在柜台上,原本已嵌在柜台上的铜钱弹了起来,张东槐顺手抓住铜钱塞给了于跃周。
  于跃周刚接过铜钱,顿感一股力量将自己托起,自己彪壮的身体给身材瘦弱的张东槐提到了柜台里,手法之快令于跃周大惊失色。这时于跃周才明白,自己遇到的是个“硬手”。“后来于跃周又找来朋友,当时的临清捕头刘汝勤,结果哥俩被张东槐打得落花流水。”申孝生说,几次争斗后,于跃周和刘汝勤都被张东槐的为人和功夫所折服,最终拜在张东槐门下,成了肘捶门的第二代弟子。一时间来学肘捶的人,更多了。
  3 绝世武功在乱世中得到推广
  时势不但可以造英雄,还可以更好的推广功夫。当年霍元甲、陈真等人无疑是被时势造出的英雄,而他们的迷踪拳,则是被时势造出的功夫。同样的,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肘捶,也在乱世中,得到了“推广”。
  1898年,山东聊城冠县发生了“梨园屯教案”,而案发地距离瑶坡村,不过十几里地之遥。没人能够说得清张东槐是否参加了这次教案,但可以确信的是,张东槐的弟子们,一定有人参加了义和团运动,并且为张东槐带来了一场大麻烦。
  申孝生告诉记者,在1900年义和团运动遭到镇压,而也是在这个时候,年仅57岁的张东槐“获疾而终”。后有江湖传言,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张东槐自杀,以自己一命来换取佑护门下义和团弟子的生命。东槐公的“义举”也因此在临清当地流传。
  张东槐过世后,他的两个弟子于跃周和刘汝勤接过了肘捶传承的重任,开始在临清地区广收弟子,传授肘捶。不单如此,二人还挑选了几个资质不错的弟子一起拆解肘捶,将原本张东槐传下的“老十趟”共210捶的肘捶简化成了新十趟肘捶(共计130捶)。
  于跃周和刘汝勤所收的弟子中,资质最为聪颖的,莫过于周子岩(名松山,子岩为字)。据临清老一代人回忆,周子岩家境本不错,父母给他留下了十余顷田,只要周子岩稍微用心打理一下,自己一辈子也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偏偏周子岩却颇有点“武痴”风度,接手产业后不管不问,每日里就是到处拜访武学高手印证肘捶功夫,家境也因此败落。
  1928年第一届国术考试,身手不错的周子岩结识了当时的国考裁判,后来大成拳的创始人,我国知名的武术家王芗斋先生。“王芗斋在上海开办了一个国术班,就邀请周子岩来学。”申孝生说,在周子岩学了一段时间后,王芗斋开始关注起这个山东汉子来了。“有一天,周子岩给王芗斋表演了一套肘捶,王芗斋就很感兴趣,非要跟周子岩比试一下。”彼时的周子岩,不过是国术班中的一个旁听生,而王芗斋成名已久,又是大学教授,二人的较量,高下立分。
  “后来周子岩就想,跟你这教授比,我只要不被你打倒就算赢了。”而王芗斋则觉得,以自己的功夫,制服周子岩这个毛头小子应该是轻而易举。二人斗了大半个时辰,周子岩凭着肘捶只守不攻,愣是跟王芗斋打了个平手。
  据申孝生讲,从那以后王芗斋便离开了上海:“当时上海的小报还有报道,说是周子岩以肘捶战平了王芗斋。可能王芗斋也觉得丢人吧,拿不下一个后生小子,于是就去了北京。”而周子岩则回到山东老家,继续练习自己的功夫。
  1940年,王芗斋在北京创建大成拳研究社。“后来周子岩就收到王芗斋的邀请,去了北京。”在北京,周子岩成为了王芗斋的大弟子,主要的任务就是应付前来挑战的高手,同时也学习大成拳。
  4 点到为止,折服师弟
  
 据说周子岩一到京城,便以肘捶折服了王芗斋门下的众多弟子。
  “当时王芗斋手下有个弟子,功夫不错。王芗斋对他介绍周子岩时,就让这些弟子喊周子岩师兄。”这位弟子颇不服气,于是私下里找周子岩挑战,而这挑战的过程也很有意思。
  据申孝生讲,当时中国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与现在的击剑运动有点类似:“大家手上抹上白粉,穿上护具交手,比赛结束后看谁身上被击中的白点多,谁就输了。”一场比斗下来,周子岩胸口上被对手按中了两掌,而对方身上却没有被击中的痕迹。于是这位弟子很得意的跑去找王芗斋。
  “当时这个弟子护具也没脱就过去了,说,师傅,我把周子岩打败了。”王芗斋有些不信,在他看来,周子岩的肘捶功夫已经炉火纯青,根本不可能被弟子打败。于是他让弟子去把周子岩叫来。“等这个弟子转身的时候,王芗斋看到他背后全是王芗斋打的白点,也就是说,在交手过程中,周子岩神不知鬼不觉的打了对方几下,而对方却浑然不觉。”王芗斋明白,这是周子岩在给师弟留个面子。而师弟在看到自己后背的白点后,也被周子岩的功夫和人品所折服,心服口服的称周为大师兄。
  5 为补全套路进京学艺
  作为肘捶门的第五代弟子,生于1944年的申孝生,自幼受到了临清当地尚武之风的熏陶,对于武术颇感兴趣,27岁那年,他拜入了临清肘捶第四代传人张铎、胡士铭门下,成了二人的入室弟子。
  “学了几年我才知道,原来师傅的肘捶没有学全,只学到了新十趟中的前五趟。”申孝生后来一次无意中听到了师傅们的谈话,得知在北京有一个叫周子岩的老人,是惟一一位全部掌握肘捶套路的人。
  于是周子岩攒够了赴京的经费,前往北京寻找周子岩,希望可以补全所有的肘捶套路。说起当年的第一次见面,老申非常激动,就像是说评书一样向记者讲述了当时的情景:“那时候我师爷70多岁,听我说要学肘捶,就要我打他一下试试。我心想,他一个70多的老头子了,能受我一拳吗?所以我就出了三分力。”没想到的是,申孝生的三分力打在师爷身上,周子岩却不满地摇头说:“不行,太轻了,用全力。”申孝生于是憋足了力气,一拳重重打向了周子岩。
  “哎呀,谁知道这一拳刚贴近师爷身体,他一抬手,封住了我手腕,接着随势一拖一拽,顿时我就飞了出去,‘咣’的一声,跌到了对面的炕上,差点儿没砸着正在炕上做针线活的师奶。”申孝生说,周子岩这一手功夫也是来自于肘捶,但是对于他来说却是第一次见到,“我就求师爷把肘捶的全部招数教给我。”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申孝生多次来到北京周子岩的家中,在周师爷的指点下,他学完了连师父也未学完的临清肘捶十趟捶后五趟拳法。几次进京,每次申孝生都要攒好长一段时间的钱才够上路,直到今天,他仍然觉得值得,“要不是我上京找到周师爷,恐怕这临清肘捶就失传了。”
  6 传承之难
  通过多年的努力,申孝生将“新、老十趟”肘捶全部掌握熟练,并且整理成了书籍,但是说起肘捶门的传播,申孝生却觉得有些艰难。
  “肘捶之所以很难传出去,关键在于我们入室是非常严格的。”申孝生告诉记者说,肘捶一派收徒颇有特色:首先作为师傅,在收徒后,必须要将徒弟带在身边,“徒弟的吃喝拉撒睡,全部由老师承担,而且在收入室弟子的时候,老师必须自掏腰包,把自己所有的师兄弟都请到一起吃饭,席间才可以推出自己的徒弟介绍给众人认识。”此外,按照我国传统的拜师方式,逢年过节,徒弟带点礼物来“孝敬”师傅是人之常情,而这在肘捶门中,这却是“大忌”,更严格的是,想成为肘捶门的传人,必须经过一到三年的考察期。
  申孝生说,肘捶门之所以这么严格,主要是为了肘捶的名声考虑的:“肘捶是一套杀伤力非常大的功夫,如果你的弟子人品不行,学了这功夫就等于是危害社会,所以祖师爷当年就把人品作为收徒的第一要素。人品不好,就算资质悟性奇佳,也不能收入门内。”
  正因为如此,如今在临清,真正有资格可以学习两套肘捶的人也并不算多,已经65岁的申孝生至今有徒弟六七十位,但是真正有资格成为“入室弟子”并可以学习肘捶的,也不过仅仅十位而已。“十个徒弟,脾气也各不相同,但是人品都没得说,最长的考察了三年,最短的也考察了一年多,这才引到我自己门下,教他们肘捶。”
  如今,临清肘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通过了省内相关部门的验证,并上报给了国家体委等部门。“最终能不能成为非物质遗产,还要看看再说,但是说真的,肘捶这个东西,想找个门人真的很难。完全是可遇不可求的事。”


0.jpg (42.58 KB, 下载次数: 83)

0.jpg

1.jpg (48.06 KB, 下载次数: 93)

1.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4-6-9 06:15 , Processed in 0.591225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