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鲁绣】 —针尖上的文化遗产

[复制链接]

902

主题

0

听众

923

积分

县侯

Rank: 4Rank: 4

乡约币
1993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1-3-25
注册时间
2010-10-2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菲儿   发表于 2010-11-13 10:38:3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鲁绣:针尖上的文化遗产
  今年 6月 5日,济南市政府公布了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鲁绣作为惟一的传统美术项目被收录名录。今年 9月 27日至 29日,鲁绣艺术的代表、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徐秀玲将带着她的鲁绣(发丝绣)作品在文博会济南会场亮相。9月 24日,记者在徐秀玲的展品室里采访了她。
  以针代笔,以线作色
  “你这里怎么挂着这么多国画?”记者来到徐秀玲的展品室时,看到墙上挂着徐悲鸿的“奔马图”、“六骏图”,齐白石的“虾”等一幅幅名家画作,开始还以为自己找错了地方。
  “这不是国画,这都是绣品。”听了徐秀玲的介绍,记者近前细看,仍然看不出上面有针脚和线的痕迹。在徐秀玲特许之下,记者用手背轻轻一碰,才感觉到真的是丝线绣出,而不是国画。
  “我们是以针代笔,以线作色。”徐秀玲告诉记者,这些作品都是在半透明的纯蚕丝底布上绣制而成,绣品的色彩都是用彩色丝线和头发丝结合绣出,线迹要求都在0.5-1厘米之间,为了保证绣品过渡自然,有丰富的细节,都是将苏州产的一根正常丝线破开成三十二分之一,然后再绣。
  徐秀玲还随手拿过一根丝线向记者演示,她把细细的一根苏州产丝线破开五次,变成了原来的三十二分之一,费力地穿进细小的针眼里。记者一不小心便把丝线扯断了,而徐秀玲在使用时却是信手拈来,力道恰到好处。
  一幅作品要花几十天甚至“怀胎十月”
  今年 47岁的徐秀玲从事鲁绣制作已经有30年的时间,开始接触鲁绣是被动的,当时她被分配到济南刺绣厂工作,但在与鲁绣打交道的过程中,她渐渐迷上了鲁绣。
  徐秀玲个人最早创作的一幅作品是1988年在家休产假时,自己绣了一幅《六骏图》,由于白天要工作或有其它事情,这幅图前后共花了她 2年多的时间。
  “一幅作品都要花几十天甚至几百天,看着它们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徐秀玲告诉记者,每一幅作品都要经过选题材、设计、准备原材料、配线、手工落稿、刺样、印样、上绷、绣制等多道工序,就连很熟练的孔子肖像图也要绣上四五十天,绣一幅《奔马图》要3个月,绣《六骏图》则要超过十个月,比生育孩子时间还长。
  尚未找到合适传人
  “每天都要长时间地聚精会神,眼睛都花了。”只有47岁的徐秀玲几年前眼睛就已经花了,由于针小线细,每次绣的时间长了,徐秀玲的眼睛都会发涩发疼。
  “现在了解鲁绣的人不多,作品主要用作政府礼品。”徐秀玲介绍,鲁绣是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的一个绣种,属中国“八大名绣”之一,但目前鲁绣的发展却不太理想,从业人员少,市场小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
  徐秀玲告诉记者,由于鲁绣(发丝绣)需要几十个色种的丝线和头发丝,占用了大量资金,而作品出手却需要时间,因此她很难扩大规模进行再投入。
  在绣制技术上,目前徐秀玲已掌握了匀针、辫绣、网绣、打籽、散套针等十多种针法,但目前她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传人,除了其丈夫涂正田为最得力的助手外,只是从老家找了两个人来帮忙。另外,目前的鲁绣作品还主要停留在仿制名画上,自己的创新作品很少,这也是市场不太认可的一个原因。加之这一行收入不高,而且付出很多,因此很少有人愿意来学,找到合适的传人就更难了。
  徐秀玲是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她表示,为了把鲁绣传播得更广更深,她也会通过讲课等方式,把自己掌握的鲁绣技术传给大家,等自己老了不能再绣了,技艺才不会失传。


0.jpg (29.9 KB, 下载次数: 104)

0.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4-6-9 02:30 , Processed in 0.329212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