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杖头木偶戏

[复制链接]

1

主题

0

听众

1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2-13
注册时间
2013-2-1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杖头木偶戏   发表于 2013-2-13 23:20:5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杖头木偶戏于清朝同治年间由北流木偶艺人何十二及其子何旭山将其传入桂平市,并发展六代木偶艺人,有李派和温派之分。曾覆盖全市各乡镇,演出场地多设于各乡镇文化站。

    杖头木偶戏以演唱古代的历史题材、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主,如《武松打虎》、《薛丁山》、《岳飞传》等。1964年后,开始移植、改编、创作了反映现代内容的木偶戏,如《石敢当》、《南海长城》等,其表现形式是自作木偶、器具、道具,单人操作木偶进行演唱表演,将故事进行即兴式的发挥表演,现已将这种“爆肚戏”变成剧本化的表演。先打锣鼓后演唱、表演。唱腔用“啰”字或“哪”字拉腔、收腔。唱词可用二句头、三句、四句头或不等句;可押韵或不押韵;可七言句或非七言句。无特定腔调,可自我发挥或创新。如温健仁自创温派新腔——“五合腔”(即单、对、插、接、合五种);可兼用粤剧小曲、白榄、木鱼、龙舟等唱腔。单人演奏击乐配合台上表演。设木偶表演棚作表演戏台无布景,用布幕作背景。

    杖头木偶戏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深受欢迎的地方戏艺术,但现已面临失传的境地。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3044

235_111101114632_1.jpg (33.49 KB, 下载次数: 122)

235_111101114632_1.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30 17:47 , Processed in 0.360419 second(s), 3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