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南通仿真绣

[复制链接]

1

主题

0

听众

1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2-15
注册时间
2013-2-1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南通仿真绣   发表于 2013-2-15 22:14:3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仿真绣的画稿以油画、照片和自然界的物体为对象,吸收西洋油画的用光、用色和明暗关系,用中国传统的刺绣针法和绣线来表现西方艺术,为典型的中西方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其色彩比传统的苏绣更加丰富,丝线的自然光泽与独特的针法、明暗关系所展示的刺绣作品变化莫测,立体感强,从不同角度观看都会显示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在用针和用线方面充分体现了刺绣的针法与绣线的工艺,作品具有仿真的艺术效果。

    仿真绣的创始人是清末民初的刺绣艺术家沈寿(1874年—1921年),原名沈云芝,苏州吴县人,后定居南通。慈禧70大寿时,沈寿夫妇绣制了《八仙上寿 》为慈禧太后祝寿,得到慈禧的赏识,赐“福”“寿”予沈寿夫妇,沈寿才把原名改为“寿”。沈寿曾先后在苏州、北京、天津、南通设立刺绣学校传授技艺,并将自己的绣艺口授张謇(南通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由张謇执笔出版了较为完整的一部刺绣理论著作《雪宧绣谱》。

    沈寿的第一幅仿真绣作品是《意大利皇后像》,完成于1910年。作品展出后使人耳目一新,众人惊叹不绝。此后清政府又选送《意大利皇后像》参加在意大利举行的万国博览会,获“至大荣誉最高级之卓越奖”。清政府将此绣赠送给意大利王室,也轰动了意国朝野,他们惊叹叫绝,同时也对绣图感到格外亲切。意国帝后还亲自写信颂扬中国刺绣艺术,并赠带有皇家徽号的钻石金表给沈寿,以表谢意。

    现存沈寿著名的仿真绣作品有《耶稣像》、《女优贝克像》、《蛤蜊图》等。《耶稣像》创作于1912至1915年,用了近3年的时间完成。1915年参加了在巴拿马举办的艺术博览会,荣获一等奖,外国商人欲重金购买被婉言谢绝。后在南通绣织局设于美国纽约第五大道的分局展出。绣稿为油画摄影,题名《荆棘冠冕》,内容是耶稣头戴荆棘被钉在十字架上受难的情景,由严文梁(我国最早引进西洋画方法的教育家之一)先将其放大再描到绣料上,绣者再根据画面颜色配线染色。此作品到现在近百年,依然散发着丝线的光泽,从不同角度观赏,所呈现出来的颜色、深浅、浓淡都不相同,甚至让人能观感到耶稣的肤质。作品物态传神,忧戚悲壮,使人震撼。如果只用传统苏绣工艺是不可能达到如此完美效果的。

    沈寿在去世前将这些绣品捐赠给了南通博物苑。抗日战争期间,为防不测,张謇家属将绣品携至香港妥善保管。1983年,张謇的后裔将绣品赠献给江苏省人民政府,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沈寿仿真绣的传神、写实、逼真是其他刺绣不能比拟的。丝线的自然光泽、明暗关系的处理,绣面神态变化无常,是绘画所不能及的。油画能调出的颜色丝线都能表现。一种颜色以浓淡色差之分有十几种或二十种之多。在用针方面沈寿也改变了以往刺绣中平铺直套的针法,而是按自然物的形状旋转铺绣。这些艺术特色使仿真绣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在南通、苏州一带得到传承与发展。

    1914年,张謇创办南通女工传习所,聘请沈寿为所长并教绣。南通女工传习所是我国早期女子职业教育学校。在办学期间,张謇与沈寿共同制定和完善了刺绣职业教育体系,在创办之初就具备了自身的特色。他们将中国刺绣分散在民间以一家一户为单位,母女、姑嫂代代相传的手工业,采取专业职业教育,重视教授技能、知识和素质的培养。

    张謇在1920年筹建了南通绣织局,沈寿为局长,并在上海、纽约、法国、瑞士、意大利设立分局和办事处,展示沈寿刺绣作品,销售女工传习所的刺绣工艺品与实用绣品,并参与国际博览会。这些机构的创办与设立,扩大了沈寿和中国刺绣艺术品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使当时欧洲上流社会以收藏南通仿真绣为时尚。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2380

b2b_20110828111246889188.jpg (11.46 KB, 下载次数: 56)

b2b_20110828111246889188.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30 16:29 , Processed in 0.361387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