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金湖秧歌

[复制链接]

1

主题

0

听众

1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2-15
注册时间
2013-2-1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金湖秧歌   发表于 2013-2-15 23:20:2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金湖秧歌”是金湖地区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插秧劳动中,以朴实的情感、用集体的智慧创造出来的一种民歌。在以金湖县为中心的周边县市流传,传承最少有10代以上,有据可考的就有百年历史。其唱词、曲调和演唱方式非常独特,是不可多得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

    1、曲调风格别致。金湖秧歌的曲调节奏明快、清新悦耳,既有北方民歌的高亢豪放,又有南方的民歌的舒缓流畅。调名有:“四句头”、“五句半”、“抢八句”、“串十字”等,曲调富于变化,表现力很强。我省音乐界的一些专家学者认为:金湖秧歌音调非常优美,它的旋律中具有“变宫为角”、“变徴为角”、“以商为宫”等多种调式的转换手法,特别是在短短的单乐段中,竟有三个不同宫调系统的调性作连续的同调式的变调,这种复杂的调性运用手法在我国的民歌中是独特的,它的音乐具有相当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2、演唱方式独特。金湖秧歌在演唱上分职业和业余两种。职业歌手即“锣鼓师傅”,不参加插秧劳动,专门唱给插秧人听。两人配对,一人打鼓,一人敲锣,边敲边唱,这类秧歌又称为“锣鼓秧歌”。业余歌手一边插秧一边唱秧歌,由一人唱“格冬代(俗称‘打鼓号子’)”代替锣鼓伴奏,另一秧歌手主唱。业余歌手与职业歌手所唱曲调尽管相同,但业余歌手的唱法上更为自由,唱腔高亢悠扬,委婉抒情。

    3、唱词内容丰富。金湖秧歌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内容十分丰富,重要分情歌和生活歌两大类。其中以情歌最为优美动人,且占相当大的比例,是金湖秧歌的精华所在。金湖秧歌的唱本和唱段很多,到目前为止,收集整理的歌词等文字资料就有20多万字之多,内容涵盖了这一地区的近百年来的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研究当地的风俗民情、生产、生活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渊源
  
    金湖秧歌的历史可追溯到明初,从金湖地区普遍栽插水稻开始,朱洪武称帝之后,曾下令将苏州地区原来支持和拥戴过张士诚的士绅商贾罚没家产,流放外地屯田垦荒。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洪武赶散”。许多出生于本地的老人,他们都说自己的祖先是洪武赶散时从苏州迁徙过来的。正是江南移民带来的“稻作文化”与金湖本土歌谣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秧歌的雏形。金湖秧歌中最具代表性的“锣鼓秧歌”则是在清代从湖南那边流传过来的。清政府在镇压太平天国时大批湘军北上,后来滞留本地,带来很多湖南习俗。如金湖方言中把小孩称为“伢子”、把“去”说成“叩”等等;与此同时带来锣鼓秧歌这一演唱形式,也就不足为奇了。当然,金湖的锣鼓秧歌不完全就是安乡的锣鼓秧歌。它的敲击方式(即锣鼓谱)和演唱曲调则融合了本地木工的“打排斧”节奏和流浪艺人的“凤阳花鼓”等内容。  
  金湖秧歌在清末至民国时期是它的成熟期。这一时期流传有大量唱本,同时也出现了许多著名歌手。锣鼓师傅张忠祥(1939年生)从其父张志荣(1896年生)为师,其父又师从徐吉祥(1888年生);华文灿(1943年生)的师傅华洪山(1924年生),师祖徐吉发(1899年生)等等。从他们可考的家族或师徒传承来看,也超过了百年历史,可见金湖秧歌源远流长。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2348

YZA20622C004_b.jpg (61.4 KB, 下载次数: 106)

YZA20622C004_b.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30 16:42 , Processed in 0.665307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