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8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苏剧

[复制链接]

1

主题

0

听众

1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2-15
注册时间
2013-2-1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苏剧   发表于 2013-2-15 23:22:5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一、简介  

  苏剧由花鼓滩簧与南词、昆曲合流而成,流行于苏南浙北城乡。其前身苏滩原名对白南词,俗称\"打山头\",是一种围坐清唱的曲艺形式。由于苏剧在文学、音乐方面都与昆剧有着渊源关系,许多苏剧艺人兼能昆剧,在昆剧衰落时期也有不少昆剧艺人改演苏剧,所以苏剧表演艺术因得到昆剧的滋养而逐步形成朴实、细腻、注重内心体验的独特风格。  

  二、历史溯源      苏剧的前身起源于江苏苏州地区的曲艺--苏滩(又名对白南词,俗称打山头)。

  苏滩在清代乾隆年间就已在江浙一带盛行,并流行到江西、福建等地。在这些地区,它被吸收到当地的剧种里面,如浙江的婺剧、和剧及江西的赣剧中都保留着对白南词的剧目,称为南词或滩簧。  

  清同治年间(1862-1874),苏滩流传到沪。当时习唱多为商界人士,仅以自娱,称为清客。光绪十年(1884),苏州名角张筱棣在四马路义园茶馆公演,林步青客串三日,倍受赞扬,遂与弟林步瀛以及杜子香、蔡云麟等,组成上海第一个职业苏滩班。朱筱峰、张筱棣等也陆续建班,在茶馆、书场及堂会演唱。因其通俗生动、音乐优美而大受欢迎。  

  十九世纪末,苏滩已成为上海流行的主要曲种之一,并以热闹风趣自成风格,被称为海道,以区别于苏州的苏道,常赴京、津、汉、甬、杭等地演出。  

  光绪年间,林步青与京、昆剧演员周凤文、何金寿、小桂枝等,常在丹桂茶园、新舞台合演京昆小戏,并在幕间化装表演苏滩段子,如《马浪荡》、《荡湖船》、《卖橄榄》等。以后,朱筱峰、费西冷等也在游艺场表演花装苏滩,各班社纷纷效学。自此,苏滩便由曲艺坐唱演变为具有简单的舞台表演形式的戏曲雏型。  

  化装苏滩出现后,坐唱苏滩因其风格独特而仍拥有一定观众。从二十世纪初至三十年代末,化装表演与坐唱并存,这是苏滩的兴盛时期,各剧种、曲种有不少艺人改唱苏滩。  

  1931年,专业班社名目繁多,有化装苏滩、古装苏滩、全班女子苏滩、妇子配角化装苏滩、化装坐唱苏滩和素衣坐唱苏滩等。著名演员有:丑脚林步青、净脚朱菊峰、老生张筱棣(以上三人称为苏滩三鼎甲),以及费西冷(丑)、范少山(丑)、陈少赓(丑)、朱国梁(老生、净、丑)、蒋婉贞(小生)、庄海泉(二花)、龚祥甫(小生)、张凤山(旦)等。班名多数以班主姓氏而称某家班,取专名的则有国风社、正风社、玉韵集等。  

  1935年,上海成立了苏滩歌剧研究会,提出以研究和促使化装苏滩进一步向歌剧(戏曲)化方向演变的口号。同年,该会几十位艺人联合排演了大型舞台剧《昭君出塞》、《三笑》、《描金凤》,这是化装苏滩发展成苏剧的重要转折,到三十年代末,化装表演已成为苏滩演出的主要形式,并积累了一定的舞台经验。  

  苏滩正式成为苏剧是在本世纪的40年代。昆腔清唱对苏滩的影响非常深远,苏滩对清唱也极为倚重,所以化妆扮演人物往往只是清唱的点缀。1941年朱国梁将国风社和正风社合并,在上海创建国风新型苏剧团,标志着苏剧的正式产生。剧团吸收昆剧演员王传淞、周传瑛、沈传芹参加,共有七个演员,一个乐师,采取苏剧、昆剧混合演出的方式,流动于苏南浙北的农村,在草台、茶馆、庙宇、院落中演唱,苏剧团以苏剧、饱尝艰辛。  

  苏昆演员的混合演出使苏剧得以吸收昆剧和其它剧种的艺术营养,在剧目、表演、音乐、舞美等方面逐步发展和规范化。除了上演传统戏外,该团还在大世界等游艺场自编自演了很多大型新戏,如《文素臣》、《林则徐》、《群莺乱飞》、《魂断蓝桥》等,从而提高了演出水平,扩大了苏剧的影响。  

  苏剧的传统剧目与化装苏滩一致,分为两大类。一类称前滩,绝大部分源于昆剧,常演的有:《西厢记》、《牡丹亭》、《红梨记》、《烂柯山》、《玉簪记》、《绣襦记》、《精忠记》、《西楼记》、《白蛇传》、《义侠记》、《水浒记》、《占花魁》、《渔家乐》等,但演出时多取其以生旦为主角的折子戏,共百余出。其故事情节和对白,与昆剧基本相同;唱词由长短句改为通俗浅显的七字句,可加衬字,较注重声韵平仄,体式与七言诗体近似,不乏雅俗共赏的唱段,文字粗劣之处也不少。有时为适应苏剧演员不善舞蹈的特点,也将情节作局部改动。  

  除此,还有所谓的后滩剧目。后滩剧目有从昆腔的丑角戏和其它剧种中的戏谑段子里过来的滑稽段子,还有从民间花鼓戏里改编的一旦一丑的对子戏,以及由丑脚独唱的时调小曲和有关时事新闻的说唱段子,如《教歌》、《张三借靴》、《嵩寿》、《呆中福·洞房》、《琵琶记·大小骗》等;也有移植自花鼓戏和其它剧种的小戏,如《扦脚做亲》、《探亲相骂》、《卖草囤》、《卖青炭》、《卖矾》、《捉垃圾》、《打斋饭》等;还有改自曲艺的,如《游观十八景》等。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892

0023aea9e73e0c23fe6135.jpg (27.33 KB, 下载次数: 36)

0023aea9e73e0c23fe6135.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30 18:41 , Processed in 0.356519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