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特产品牌
口号:暂无
简介:山东梨因原产于山东省黄县(现龙口市),又称黄县长把梨,因其在国内大梨出口中占有显赫位置,故现出口部分以“山东梨”冠名。
山东梨(长把梨)原生长在东江镇崔家村,清朝康熙年间始有栽培,距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其母树原名叫“天生梨”,后经嫁接繁育成为今天的大梨品种。它以皮薄渣白、汁多甜脆、耐贮存、贮存后品质变优而著称于世。每年出口达300万吨之多。
山东梨(出口商品名,原名天生梨,又称黄县长把梨)为主要品种,现有面积5.1万亩,年总产量11.3万吨。
山东梨系白梨系统实生变异的地方品种。清康熙《黄县志》记载:“梨有香水、铁皮、桑三种”。同治《黄县志·食货》记载:“香水梨,一名消梨,上品也;铁皮梨乃下品耳”。山东梨是黄县香水梨与铁皮梨自然杂交变种选育的长把梨。建国前统称黄县梨,建国后分别出长把梨,梨农俗称大把儿梨。1985年注册改称山东梨。9月下旬果实成熟,果实卵圆形,颜色青绿,味道酸甜,平均果重180克,最大重300克。树下纸封盖草灭菌贮藏越冬,翌年清明前水果生产淡季上市,以皮薄多汁、鲜脆甜酸、耐储运受到国内外市场欢迎。山东梨富含戊乙酸、果木菑醇、多聚甙糖、纤维素和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等,果实入药性温味甘,有止咳生津功效。梨切半去核,置白糖蒸食,可润肺止哮喘。
山东梨原产地位于东江镇磨山迟家和崔家村,母梨树距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1931年,全县长把梨栽培面积1万亩,有长把梨树52万株,总产1.5万吨,其中出口1000吨。1934年,磨山迟家迟德文集资自办梨庄“黄县双盛福土产行”,把黄县梨驮运到龙口码头,轮渡运到上海、青岛、香港,设经纪人专门销售,分设“万发福”、“万聚福”、“双盛福”等庄号,并贴有“双狮球”中英文出口商标。据民国二十三年 (1934年) 版《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总编》(青岛文华印书社)记载,黄县长把梨经龙口港出口4432担(合221600公斤),运销香港、缅甸、日本、暹罗(泰国旧称)、菲律宾、新加坡、突尼斯、美国及关东租界地。
新中国成立以后,山东梨得到大面积种植,20世纪70年代山东梨已位居龙口果业三大主栽树种之首,总产量列山东省梨果产量的第一位。产量最高年份的1978年,出口山东梨12263吨,居全国出口梨第一位。因其在国内大梨出口中占有显赫位置,故现出口部分以“山东梨”冠名。1978~1998年的20年间,山东梨是龙口果农尤其是山区果农最主要的收入来源。1985年,山东梨被山东省和烟台市评为优质果品。当时梨果每公斤售价1.6元以上,因效益可观而栽培面积迅速增加。1988年,国家计委、农牧渔业部把龙口确定为长把梨出口基地,成为山东省唯一出口创汇的梨种,主要出口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多时达到2万吨左右。1990年,梨树面积占全市果树总面积的43.5%,其中长把梨约占梨树总数的85%,产量达28643吨。该梨秋季采收后,树下封纸堆藏越冬,可以贮藏到翌年五月份。初采时果皮呈绿色,至来年渐为金黄色,而且品味俱佳。1987年,新加坡客商余大中先生特邀全国著名相声演员姜昆、唐杰忠参加摄制了山东梨电视专题片,向世界广泛宣传“山东梨”这一品牌。1989年,山东梨获得新加坡驻中国大使馆和经销商颁发的金牌;1994年龙口市被国家“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命名为“中国山东梨之乡”。之后,随着日韩梨的引进和栽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加之冷风库、气调库等保鲜技术的普及应用,山东梨世罕其匹的耐贮藏优势完全丧失,因此山东梨的生产和销售受到严重冲击。2003年,全市市镇两级财政拿出300万元,鼓励果农对老劣梨园进行改造,当年改造了3万亩。近年来虽然山东梨效益不佳,但是只要科学管理,这一历久不衰的地方名优特品种还是具备巨大潜力和可观效益的。
联系:电话:0535-8770566
地址:山东烟台龙口市七甲镇陈家村
网址: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