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潜山弹腔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听众

0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3-16
注册时间
2013-3-1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潜山弹腔   发表于 2013-3-16 17:04:5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潜山弹腔,即老徽调。在明朝就已流传于民间,流布地区以潜山为发祥地,周围辐射至安庆六邑。到清乾隆之初,职业性班社甚多,其中“五世堂”(余家班)、“四箴堂”、“同乐堂”等长年出演。凭借长江水路优势,上达四川重庆,下到南京苏浙,并与这些地区的文化艺术广泛交流,弹腔有了“徽调”之称,班社亦随之称为“徽班”。


  弹腔一直以皖江地域为核心流传地,因此,她的胚胎基因、成长历程深得皖江文化之浸润,弹腔音乐唱腔中还融汇了大量的民歌小调,汲取了青阳腔以及民间音乐的多重营养。

  弹腔的唱念字韵,沿用“中州韵”,并渗入大量“徽音”。尤其是潜山、岳西山区的艺人,这种方音更为浓重。唱腔与“小白”全用方言,大白用方言韵白。唱腔在基本腔框架内,根据方言的四声调值,产生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曲调,因而,弹腔乡土气息浓郁。

  弹腔艺术绝大多数出自农民或农村手工业者,其“表现主体”和“审美主体”却具有很强的统一性。弹腔的剧目表现了民众生活、风土民情,反映了本地域人民的道德观、审美观。

  “四大徽班”流寓京都后,潜山本土艺人保留着弹腔的自然特色,使这一生态艺术得以延续。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1618

01300000433093128508707065742_950.jpg (38.57 KB, 下载次数: 50)

01300000433093128508707065742_950.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7 01:04 , Processed in 0.403273 second(s), 3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