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浦东地区哭嫁哭丧歌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听众

0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3-16
注册时间
2013-3-1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浦东哭嫁哭丧歌   发表于 2013-3-16 21:58:2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在上海市郊浦东沿海的南汇地区,数百年来长期流传着唱哭嫁歌、哭丧歌的民间习俗。

  270年前修筑的钦公塘,把南汇分成东西两部分的自然区域。哭嫁歌、哭丧歌主要流传在东半区海边的书院、万祥、老港、祝桥以及大团等地区。这一批土地成陆较晚,却保留着十分古老的婚丧仪式歌。

  哭嫁歌、哭丧歌是我国民间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一种礼俗歌。早在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期,《孟子》上说:“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可见齐国时期已经有“哭丧歌”。哭嫁歌的产生年代更早,学术界大多认为起因于古代的掠夺婚姻,后来伴随着家长制下的买卖婚姻,使哭嫁歌发展流传下来。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辑录的《山歌》集里,有一首《嫁》的短山歌,首句是“嫁出囡儿哭出子个浜”,把哭嫁风俗编进歌谣里唱,说明这种风俗在当时的吴语地区已很盛行。

  到了清代末期,流传在上海浦东地区的长篇叙事歌《白杨村山歌》里,有相当多的内容唱“哭嫁”,可见清代后期哭出嫁的习俗已流行于上海地区。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南汇沿海地区上了年纪的妇女大多能唱哭歌,还发现了象潘彩莲、张文仙、苏炎奎、沈小妹(王学红的师傅)、王学红等几十位优秀歌手。在这一地区,搜集到哭嫁歌八千余行和哭丧歌二万多行。1983年,《哭丧歌》获1979年至1982年全国优秀民间文学作品二等奖(汉族地区最高奖),引起国内外民间文艺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重视,有专家说,南汇哭歌是汉族地区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1988年,《哭丧歌》(八千行)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89年,《婚丧仪式歌》(潘彩莲哭歌专集)由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出版。有10余万字的哭歌被《中国歌谣集成·上海卷》选用。

  在最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发现,哭出嫁的风俗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逐渐消亡,但沿海地区至今仍保留着哭丧的习俗,也发现了一些新的歌手。可惜的是,潘彩莲、沈小妹等优秀歌手相继亡故,当初较年轻的张文仙、王学红等歌手也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记忆力大为减退。南汇哭歌的保护、传承已迫在眉睫。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1945

u=3616245580,2861056525&fm=15&gp=0.jpg (3.96 KB, 下载次数: 111)

u=3616245580,2861056525&fm=15&gp=0.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7 01:26 , Processed in 0.441270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