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铜陵牛歌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听众

0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3-17
注册时间
2013-3-1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铜陵牛歌   发表于 2013-3-17 14:35:3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源 流

    “铜陵牛歌”是流行传唱于安徽沿江江南的民间童歌,始于何时,现已无法确切认定,但是从历史上看,沿江江南是以农耕为主的。有耕就有牛,有牛就有牧,有牧就有牧童,有牧童就应该有牧歌。古典诗词中,关于牧童牧歌的记述很多。这从一个侧面表明,“牛歌”的历史是很漫长的。

    农村放牛娃每天早上起身到山野湖滩去放牛,用歌声邀约同伴,结队前往。牛到牧场以后,牛儿吃草只要不走失就行了。所以此时他们多互相对歌嬉戏,至傍晚就又以歌相约,同道回家。这就是说,放牛娃们与“牛歌”是早出晚归、嬉憩劳作、融为一体的。“牛歌”既是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情感的充分表述。

    安徽铜陵有一个“顺安三月三古庙会”,庙会上有一个牛市,这个牛市,在沿江江南一带很有名气,每至阳春三月,牛市开市期间,远近农民,买牛卖牛的都前来赶会。夕阳西下,日市收市的时候,集镇不远的放牛滩上,就有数不清的牛和放牛娃。放牛娃对歌,此起彼伏,汇成“牛歌”的海洋。新中国成立初,当地的基层文化站,遵照政府关于挖掘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民间文化艺术的指示,对“铜陵牛歌”进行了初步发掘(选词记谱)。1956年,又在“牛歌”流行的区域物色了两名少年(男的叫江世林,时年只有十四岁,女的叫吴慕珍,时年十七岁),经过整理排练,参加了安庆地区的民间文艺会演,这是“铜陵牛歌”第一次登上城市的舞台。不料一经演出,便获得多种奖项,赢得一致好评。次年又被选送参加安徽省首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更是一鸣惊人,获很大成功。著名作曲家时乐蒙曾称之为“汉民族人民的天才创造”。大会评奖委员会评定,授予节目发掘奖、优秀节目奖、整理奖和演出奖。“铜陵牛歌”这颗长期被掩埋的艺术珍珠,一经拭去尘埃,果然光彩夺目。

    特 色

    “铜陵牛歌”的歌词,特别是其中的对歌部分,多为不固定的即兴问答,俗称“见风挂牌”。这里所说“见风”的“风”,就是指身边事、眼前景。如“重打锣鼓重开台,我出牛歌给你猜”“什么团团团上天?什么团团在水边?什么团团长街卖?什么圆圆姐面前”等,天真机智,幽默逗趣,既是一种歌唱活动,也是一种智力游戏,即问即答,反复循环。基本上是大白话,“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其创作要求,实际上就是一条,那就是“简洁精炼,合辙上口”。内容多是反映农耕时代男耕女织的朴素生活和放牛娃们天真无邪、自得其乐的童趣。悠然而不悠闲,嬉戏并不嬉闹。其曲调也是这样,特点主要有三:一是在曲式结构上比较复杂,二是在调性对比上特点鲜明,三是在调式色彩上十分独特。其旋律最动听、最具特色的,应该是其对比段的五声角调式,因为五声角调式的主音,缺少属音的支持,无法分解和弦让其旋律行进。可“铜陵牛歌”的角调式,巧妙地克服了缺少属音的弱点,令人耳目一新,拍案叫绝。由于方言的特点,“铜陵牛歌”的音域一般不宽,起伏较小,如第一、三两段,呈示段和再现段,音域只有六度,显得非常舒缓、悠扬。对比段由于速度和节奏的变化,虽显得活泼跳跃,但音域仍只在八度以内。通篇旋律,除偶尔出现五度跳进外,多为三度以内的小跳或级进,体现了沿江江南人民那种安逸祥和平稳递进的性格追求。

    民歌是地方戏曲的源头,民歌与地方戏曲总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铜陵牛歌”就与安徽的徽剧、黄梅戏等地方戏曲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黄梅戏《刘三姐》就曾将“铜陵牛歌”吸收改编为戏里的主要唱段。比如深受“铜陵牛歌”影响的三姐与秀才对歌的唱腔,几十年演唱至今。反过来,徽剧的《小放牛》、黄梅戏的《打猪草》等戏里的孩童形象,“铜陵牛歌”于舞台演出时,也有大量吸收。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1614

01300000633919128506394087548_950.jpg (90.26 KB, 下载次数: 84)

01300000633919128506394087548_950.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7 07:18 , Processed in 0.406195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