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抢花炮,是流行在侗族、壮族、仫佬族等民族中的一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
体育活动,深受广大少数民族同胞的欢迎,是一项勇敢者的运动。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由于有强烈的对抗性、娱乐性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在湘、鄂、渝、黔等省边境地区有着雄厚的雄厚的群众基础,深受该地区少数族同胞的喜欢,所以,数百年来长盛不衰。
抢花炮,在农历三月三或秋收以后最为踊跃。侗乡流行这样的诗句:\"侗乡三月风光好,天结良缘抢花炮;要得侗家姑娘爱,花炮场中称英豪。\"
在抢花炮的日子里,远近侗寨的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的盛装,天刚亮就争先恐后地踊向岩坪,有的是为了给本村寨的花炮选手呼喊助威,有的姑娘却是为了寻找如意郎君,但大多数侗胞还是去看热闹。凡是主持抢花炮的村寨,事先请编织手艺高的人用青细竹蔑或藤条编织三至五个茶杯口大小的圆圈,外面缠以红布,在以红绿丝线扎牢。主持人宣布抢花炮开始时,将红炮圈放在铁炮的筒口上,然后点上火药放炮,红炮圈被射上高空中,各村寨的选手争先抢夺,顿时全场欢声雷动。红炮圈有时落地,有时也可能落到水塘里或悬崖上、屋顶上、树技上……不论落在哪里,大家总是争先恐后的跳到塘里、爬到悬崖、层顶、树技上……去寻找,个个奋不顾身,人人勇往直前。
谁抢到红炮圈之后,还必须在人人争抢中,\"过关斩将\",将其送到庙里的裁判台上才算获胜,因些,抢一炮一般都要争夺两个小时左右。当选手把红炮圈送到庙里的裁判台上后,庙里顿时便钟鼓声齐鸣,并鸣炮三响,以表示\"头炮\"胜利结束。接着还要进行二炮、三炮的争抢。一般是抢三炮结束比赛,但有的地方抢到四炮、五炮后、钟鼓声齐鸣,鞭炮声不绝,最后放三炮宣告抢花炮活动结束。
凡是抢得\"头炮\"者,来年的抢花炮活动便由该村寨主办。今年他们得到了一头染红的大肥猪和其他奖品,明年他仍得准备这些奖品,这叫做\"还色\"。哪个村赛连续抢到花炮者,说明该村寨连年五谷丰登,也是侗家姑娘向往的村寨。
广西的抢花炮,\"花炮\"是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然后置于送炮器上。送炮器即铁炮,内装火药,然放后即把花炮冲上天空,待花炮落下时参加者均可奋勇争夺。广西南宁、百色两地传统的送炮器的形状最为美观,外现为六角柱形,六边饰有图案、花纹,共分三层,底层为稍大的六角柱,柱角镶上桂花边;中层较细,携有各类形态的大小人像;上层为喇叭状开口。按民间传统,只燃放三炮。抢得头炮者,则万事吉祥如意,这体现出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渴望。
传统的抢花炮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属于\"单打独斗\"。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无一定界限,蔓山遍野皆为活动范围。这就对抢花炮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抢花炮者必须具有健强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快速敏捷灵活的反应,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等。一旦花炮分清得主,顿时唢呐声、欢呼声、锣鼓声、鞭炮声响成一片,有的享受胜利后的喜悦,有的祝贺别人的胜利,三三两两,谈笑风生,久久不愿离去。
从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始,抢花炮已成为正式比赛项目之一。在湖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也将抢花炮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改革后的抢花炮,规定了每场比赛时间为40分,分上、下半场,每半场20分,中间休息10分;比赛不受三炮的限制,在规定的时间内,以将花炮攻入对方花篮的次数多少来判定胜负;比赛以队为单位,每队上场队员为10名;赛扬长60米,宽50米,两端设炮台区,各放一花蓝。
抢花炮经过十多年的实践,规则逐步完善,技、战术不断发展,对抗竞争的激烈程度有增无减,为了更具观赏性和公平竞争性,将花炮由原来的5厘米铁环改为15厘米的橡皮扁贺圆形,类似田径赛的铁饼。因而,抢花炮这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与现代竞技体育运动逐步接轨,有人称之为中国式的\"橄榄球\"。
联系:暂无
网址:
http://fy.folkw.com/view.asp?id=2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