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襄阳火炮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听众

0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3-22
注册时间
2013-3-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襄阳火炮   发表于 2013-3-22 18:23:5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襄阳火炮也叫“襄阳打火炮”“襄阳锣鼓”。由小鼓、边鼓、大锣、大钹、勾锣、小锣、占子(麻叶锣)、长号八件乐器相互配合,敲打成乐。据了解,火炮锣鼓亦称“叫头”,有“得胜鼓”“新七锤”“花七锤”“写书”“背马”“一五七”“双打岔”“凤凰点头”“跑滩”等曲牌。襄阳火炮多于春节及喜庆节日时表演。
    名称来源
  现在许多人都搞不明白,为啥别的地方叫打鼓襄阳却偏偏叫打火炮呢?据从事多年襄阳民间文化工作的宋古谋老人介绍,起名“打火炮”可能是因为襄阳火炮曾经用于军事战斗,而这种鼓又打得激烈、火爆,声似放火炮,故名“打火炮”。
    表演形式
  打火炮表演人员一般需5-6人,器具有大锣、小鼓、钹、狗锣、马锣(又称甩锣)。据原襄阳县文化馆1983年编印的《襄阳民歌》记载,在过去,农民利用农闲或节日结成班子打火炮唱花鼓戏。他们主要用一种“四六句(即对偶句),穿插喜庆内容的歌词,挨家挨户地唱,以迎得主人的欢喜,讨来一些粮食和银钱。后来,这些歌词被广泛应用到民间舞蹈如踩高跷、划旱船等,襄阳花鼓戏就是在打火炮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方戏剧。
    音乐特点
  和外地的民间锣鼓只打不唱相比,襄阳打火炮有所不同,它不仅比外地多了狗锣、马锣,而且多用小鼓(外地多用大鼓并有腰鼓);外地表演时3-5人,多则达几十甚至上百人,场面壮观,气势大,但襄阳打火炮一般由5-6人表演,多者10-15人。襄阳打火炮虽说表演的人少,可它表演时气势、动作、唱腔却有独特的魅力。
    流行程度
  据襄阳区群艺馆姚金全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襄阳打火炮十分流行,有“村村有火炮,人人爱火炮”之说。宋古谋回忆:“当年襄阳打火炮十分流行,拜年、送军、报喜、红白喜事等都可以见到它的身影。小时候我老家朱集罗庄村郝余家有支火炮队,每次只要锣鼓一响,我就会去看、去听。”
    发展现状
  如今,令人惋惜的是,襄阳打火炮几近失传。目前,襄阳火炮曾盛行的襄阳区朱集镇或东津镇等地仅存的火炮艺人以古稀老年人居多,几乎没有年轻人。襄阳火炮的表演套路已不完整,许多唱词已经失传,现存唱词过于陈旧,急需创新。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3257

50da81cb39dbb6fde1aff8b10924ab18962b37b4.jpg (61.65 KB, 下载次数: 38)

50da81cb39dbb6fde1aff8b10924ab18962b37b4.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8 02:03 , Processed in 0.481209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