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大悟织锦带是一种优美的民间美术,其产生、演变和传播大约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原生阶段:以打赚件为主要特征。由于大悟的地理环境比较闭塞,直到清朝中叶,即道光、咸丰年间,大悟一带才出现以布匹贸易为主的布庄,而且这一带的布庄为了适应当地落后的生产力和经济水平,还采取了以物易物这一原始形态的交易形式。当地妇女把家织的棉布卖给布庄,布庄不是给钱,而是给棉花。妇女们把棉花纺在线,织成布,再卖给布庄,布庄再付给妇女们更多的棉花。一个循环下来,可以赚到比原物更多的物件,所以称之为打赚件。打赚件的线一天要纺十二两,布庄的布要求:长六丈,宽一尺三,重四斤半,达到这个标准布庄才要。用家纺的棉线织布时,经线的两端要缠绕在织布机的卷轴上,起固定作用,这一部分是无法织成布的,而且织够了布庄要求的尺寸,即使还有可以织的经线,也用不着再织了。这么一来,布匹的两端,常常多出长长的一段经线。妇女们舍不得丢弃,就利用这此经线来织带子,作捆绑之用。最先织出的带子是白色的,没有花纹,只能叫做棉带,还不能叫做织锦带。
2、衍生阶段:以彩色的花纹为主要特征。民间巧手在织棉带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就开始变换花样,尝试着用染色的棉线织出有花纹的锦带。经过不同的人不同的尝试与交流,逐渐积累了十种基本图案的织法。这些基本图案主要有:白果、石榴、鱼、万字、蝴蝶、金瓜、蜜蜂、梅花、兰花、竹子、菊花等。将基本图案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就可以织出千变万化的图案来。随着图案的完美与丰富,织锦带基本形成,并受到民众的欢迎与喜爱,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艺人们受到启发,又有意为不同的应用设计不同的宽、窄、长、短和不同的花纹,于是在清朝末叶,即同治、光绪、宣统年间,有了用织锦带做成的帽带、裤带、围裙带、帐钩带等等。
3、盛行阶段:以丝线织成的文字图案为主要特征。到了民国年间,机纺的丝线在大悟民间广泛应用。丝线比棉线细,比锦线匀,而且强度高,光泽好。艺人们就将丝线嵌进棉线,给织锦带镶边,起装饰作用。有镶宽边的,有镶窄边的,有镶单边的,有镶双边的。经过镶边装饰,织锦带更为精美,极大地激发了艺人们对丝线的重视。有文化的艺人开始用丝线在织锦带上织文字,织出的文字主要有:长命富贵、天长地久、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福禄寿禧、双喜临门等。这种有文字的织锦带更受人们的欢迎,织锦带也得以盛行起来。
4、萧条阶段:以搜集、整理、宣传为主要特征。解放后,随着现代工艺品的增多,人们的选择余地增大。到了“文革”时期,织锦带又被当作四旧横扫,几乎快要绝迹。到了上世纪80年代,健在的艺人已经不多了。大悟县文化部门的同志开始搜集、整理、宣传这一民间艺术。一些文章先后被《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湖北文化》《文艺指导》《长江中游民间文化艺术》《孝感地区群众文化学术论文汇编》《孝感日报》《大悟县志》等书籍和报刊选用。1986年,有27件织锦带作品,作为湖北省重点民间美术之一,列入“湖北民间美术展览”,在武汉展出。1987年,有16件织锦带作品,被选送北京参加了第一届中国艺术节,于9月6日至10月4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1988年,又有9件作品,送往意大利、前苏联、利比亚等国家展出,所到之处,均获好评。
联系:暂无
网址:
http://fy.folkw.com/view.asp?id=3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