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洋县杖头木偶是以汉调桄桄和秦腔为唱腔、以杖头木偶进行表演的地方剧种,它分布在陕西省汉中市洋县一带城乡。
洋县杖头木偶戏有600年的历史。它萌芽于元末明初,形成于明代,明代万历时期已非常成熟,明代末年已很流行。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在行军作战之中都带有杖头木偶戏班,他们将杖头木偶戏传遍了汉水流域、长江南北,甚至传到西南边陲,该剧种为梆子戏,唱腔结构为板式变化体,咏白念唱的发音均为洋县方言。其曲牌现存120余首,剧目651个,脸谱100余幅。表演形式为桄桄或秦腔艺人唱念,并操纵杖头木偶完成各种戏剧动作。木偶制作形制分为暗杆、明杆两种,其洋县杖头木偶戏很有个性。一是有明显的原生态性。传承人李天明、杨丑娃等人,唱腔正宗,表演原汁原味;二是视觉冲击强,表演技艺精湛、绝活多;三是传统剧目丰富,板腔音乐完整;四是群众基础深厚,人们喜闻乐见。“吃面要吃洋县梆梆子,看戏要看木脑壳(即木偶)桄桄子”是洋县老百姓的口头禅。它对研究我国戏曲艺术、地方剧种演变规律、汉水上游民俗、群众文化之特质、人们的审美情趣工艺制作及竞技表演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关图片
联系:暂无
网址:
http://fy.folkw.com/view.asp?id=3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