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黄陂花鼓戏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听众

0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4-1
注册时间
2013-4-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黄陂花鼓戏   发表于 2013-4-1 22:10:0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黄孝花鼓,是自清中叶至1926年之间流行于湖北黄阪、孝感一带的花鼓戏,原名为“西路子花鼓”,因多在春节后玩灯时演出,故又名“灯戏”。最早由民间的划采莲船、踩高跷、打架子鼓等艺术形式演变而成,其发展到1926年改称“楚剧”。“黄孝花鼓”自起源到成为黄孝地区一种正规的地方剧种的100余年的历史里,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以黄孝地方语言为说唱形式的小戏,走过了它曲折艰难的道路。
  起源  
  “黄孝花鼓”约起源于清道光年间,有黄梅县紫云山、龚平山一带的茶农,由两人扮为一丑、一旦踩高跷演出的歌唱形式流传到孝感、黄破两县。1882年前后,黄阪、孝感两地的民间艺人受黄梅采茶小戏的影响,于农村春节玩灯时仿效其歌舞,以踩高跷的形式,一边行进一边唱小调。继之乃去跷而走平地演唱,后来演出者又装扮成不同身份的人物进行演唱,并由单人演唱变为男女对唱和五至七人演唱,接着又配之以锣、鼓形成表演故事的“打锣腔”。
  唱腔分类
  此时的“黄孝花鼓”雏形已经形成,为典型的“黄破腔、孝感调”。这时的“黄孝花鼓”也只是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角的“三小”土戏。一班三五个演员兼打击乐、打击乐兼帮腔(无弦乐伴奏)。 后来兴“挂彩”,即着戏装和化妆,但服装简易,多是借新娘子的新衣新裙,化妆也只是搽宫粉抹胭脂,旦角头上开始出现“包青纱”现象,这就是后来楚剧旦角“包头”的由来。
  演唱地点  
  黄孝花鼓的演唱地点开始只在农村,演员都是业余的,观众也多为农民和手工业者。1830年前后,“农忙种田,农闲演戏”成为黄孝两县半职业演唱班子的演出形式,被称为“凑角班。”活动规律是“春紧夏松秋垮台,十冬腊月又重来”。1840年前后,“凑角班”渐渐发展为职业戏班。另外还有一种家族式戏班,只在本湾同姓人中间演唱灯戏。清中叶,黄阪梅店王家冲湾每年正月十五开始,连续玩灯三天,傍晚开锣唱戏。清道光25年(1845年),由王家冲湾塾师王家福从孝感请来师傅教唱花鼓戏,组建黄破第一个家园戏班,后该班子相传达七代(家、光、文、运、昭、有、道)不辍,历经140余年。  
  黄孝花鼓戏班子在清代中叶除村湾自组班子、用公款请师傅教戏外,还有热心人自己凑钱请师傅教戏。但这种方式有很严格的规矩,第一、二种要与本湾里人或头人订好合同,戏学好了,每年春节一定得先为本湾义务演出,如不按时回村唱灯戏,族长先要把该戏子屋上的瓦片掀掉,还得按规认罚(此规矩黄孝一带有的地方至今还在沿用)。第三种人和班主订合同,三年不拿“包银”(薪水),只供伙食。这种戏班基本上是一种职业半职业的“四季班”。 班子凑齐后,平时只是玩“乡班”,逢年过节就唱“灯戏”,还有酬神许愿唱会戏。酬神许愿唱会戏比唱灯戏有更多讲究,一般从春节一过就开始演唱。大约是正月十五闹元宵,二月十五为庆祝送子娘娘生日演唱,二月十九观音生日,三月初三祖师生日,三月十五财神生日,三月二十八日东岳生日,四月十五火神生日。农忙季节来临时,玩四季班的艺人就要散班,回家种田,农闲时再重新组班。  
  而职业化戏班的艺人就转向唱“赌博戏”,即由当地以赌博为生的赌博佬们,摆设赌场,借唱戏招来观众(赌徒),以此度过淡季。最早的黄孝花鼓戏职业戏班较为简陋,其全部行头不满一箩筐,乐器只有鼓、板、锣、拔。腔调只有讶腔、悲腔、四平、扭丝和小调几种,演唱节目保留着民间歌舞和说唱的特点。且演出剧目也不多,即使到了有情节剧出现的时候,也只是一些生活折子戏,故有“花鼓戏开了锣,不是《喻老四》就是《张德和》”之说。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3234

01300000175222121273927867781.jpg (54.56 KB, 下载次数: 42)

01300000175222121273927867781.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11 18:38 , Processed in 0.360421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