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新野槐书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听众

0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4-4
注册时间
2013-4-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新野槐书   发表于 2013-4-4 17:14:4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新野民风淳朴,乡俗浓郁,民间文化丰厚。槐书作为新野民间文化曲艺中的一个曲种,有着“艺术活化石”之美称。

    新野槐书是南阳独有的地方曲种,它和新野的猴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众所周知,新野素有“猴戏之乡”之美称,玩猴艺人遍及全县走遍全国。清朝末年,新野城北沙堰镇芦堰村有兄弟二人,常年以玩猴为业。为吸引观众,玩猴艺人在表演猴戏时像皮影戏里的演员一样,一边动作一边演唱。为了使猴戏便于当地百姓欣赏,走到哪里,他们就把当地的民歌小调融入到演唱中,并把这些杂乱的唱腔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唱腔调门,走到哪里就演唱到哪里。      

    旧社会由于乡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芦堰村芦氏两兄弟每次回来,乡亲们就邀他们在门前的大槐树下表演。两兄弟也就很爽快地敲起随身携带的小鼓小锣,把在各地表演的大杂烩经过自己随口加工,形成了诙谐优美的小调。这些不在谱儿的乡村小调,乡亲们闻所未闻,听起来十分新鲜。因为当时也没个曲名,久而久之约定成俗,大家就叫这种在村头槐树下表演的小戏称为“槐书”。

    民国年间,抗战烽烟叠起民不聊生,槐书这一演唱形式在新野近乎绝迹。上个世纪60年代初,县文化局搞民间曲艺普查时,工作人员在乡下发现一位叫茹新和的民间老艺人,会唱一些槐书段子。当时老人已是古稀之年了。文化局工作人员专一把他请到县城,根据他的演唱,记录整理了老艺人汝新和青年时演唱的《崔罗斗》和《扠衙门》等剧目,并教县曲艺队排练演唱,使槐书这一传统曲艺形式首次登上了文艺舞台。1963年,槐书《崔罗斗》参加南阳地区曲艺汇演,还荣获了音乐和演出两项奖励。“文革”开始,新野县曲艺队解体,槐书停演。直到1975年,时任新野县文化局局长的郭聚山同志提出复活槐书,并要求对槐书的节目、内容、唱腔等进行变革,以跟上时代的步伐,用句时髦的话说叫“与时俱进”。新野县文化馆馆员曹宝泉同志接受了这一任务。他根据本县上庄公社一个插队女知识青年破除陋习与当地一位饲养员结婚的故事素材,创作了一个槐书剧本《爱田新歌》。同时曹宝泉又对槐书简单的曲调进行了大胆的变革,使唱腔更加丰富,更加便于人们接受。加上剧本内容与现实生活比较贴近,因此槐书《爱田新歌》1977年参加原南阳地区文艺会演一炮打响,后来赴省里参演,得到省领导的高度评价。

    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东风给文艺界带来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槐书作为传统的民间曲种又重新登上了舞台得到发扬光大。1984年后,曹宝泉同志对槐书的演唱形式又进行了更大胆的改革,他把槐书的二人对唱形式改为三人或多人演唱,赋予新野槐树以新的内涵。同时他又吸收借鉴了其他曲种的音乐特点,并加以乐队的伴奏,改新了传统的唱腔,使槐书更加受到群众的欢迎。

    如今的新野槐书演唱,就是在传统演唱形式上经过改进过的。演员一旦进入角色,就给观众带来了直观的形象感,加深了观众对剧情的理解,浅显易懂,寓教于乐。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3099

01300000822820129490634031133.jpg (194.05 KB, 下载次数: 39)

01300000822820129490634031133.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12 12:53 , Processed in 0.344831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