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三弦书又称铰子书、腿板书,是形成于南阳的一种较为古老的说唱艺术,已有250多年历史,因用三弦、铰子(小铜钹)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为本地四大曲种之一。初为一人一台戏,怀抱三弦,腿束节子(脚板)自弹自唱。其后,随着观众审美要求的提高和自然的发展,逐渐演变为演唱者手击铰子或八角鼓既唱又表,另有三弦和坠胡专门伴奏并在演唱中帮腔、插话而成为二三人一台戏,使这一说唱艺术得以更快的发展,更广泛的流传。三弦书的唱腔朴实无华,形式活泼,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是一种典型的民间说唱,曾一度统治了南阳曲坛,一百多年传演不衰。现存曲目共有400多篇,包括段子200多个,书帽100多个和中长篇大书36部,其文学和音乐的艺术水平都很高。
一、 三弦书的规则及流派风格
三弦书在清中叶以后比较繁荣,主要采取摆“皇会”的办法,亦叫会书(相当于现在的会演形式),即“三皇会”。?
三弦书艺人供奉三皇(天皇、地皇、人皇)为始祖,逢三皇生日,艺人们聚会、搭棚、焚香敬神,演唱三天。大会由老艺人筹办,向各名“班子”和艺人发出请帖,被邀请的人要向皇会交纳一定的礼款,作为开支资金。皇会按参加艺人的水平分为“头棚”、“二棚”、“三棚”进行演出,并聘请有名望的艺人和秀才以及有名望的地方士绅参加,对演出的曲目进行鉴定。这些人也有分工,有专管曲目的,有专管唱腔音乐(包括伴奏)的,有专管词曲结合和表演的,分别称为“社管”、“社论”、“叫音”、“听字”等等。被大会评为一等的,等于中了“状元”,给予奖励,叫“挂红”,挂红的艺人在社会上和艺人中间享有崇高的荣誉。如表演不好,有别字、错字、掉板、荒腔等情况就要受罚,发现唱词过于文雅或粗鄙的字句,就会得到严厉的指正。?
“三皇会”,除了艺人在艺术上的交流、相互提高外,还有近乎结社的性质。有三弦书的县,要选出一名负责人称“巡千”,并制定规章制度,来管理艺人的演出纪律、作风等。皇会的规约有:不准耍尖卖俏,不准挑人家茶饭好坏,不准刁拐别个“班子”的伙计,不准拐骗徒弟,不准偷人家东西,不准来回翻瞎话等。若发现拐骗妇女者,在皇会上剜眼、割耳朵,不准再从事三弦书演出;若有偷人家的,就由皇会传话开除,同行见了掂弦子;有刁拐徒弟的打五百柳木棍等。“三皇会”还要求做到三稳,即眼稳、手稳、口稳:眼稳就是在演出和生活中不看妇女;手稳就是不拿别人东西;口稳就是不说低级下流的语言。如有违犯者,砸弦子,烧包袱。三皇会的规约极严,约束规范了艺人的演出准则,端正了品德,促使了三弦书艺术的发展。这种规则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夕。?
三弦书作为一种艺术门类,在长期的演唱中,随着对声腔、板路、调式、调性认识的深入,由于方言、民俗的不同,使其在表演技法、声腔运用以及演唱特色等方面演变成不同流派。时至20世纪30年代,以豫西南为主要流布地区的“三弦书”形成了三大流派:东路派、中路派、西路派,各流派的演唱风格各具特色。以赊旗镇、陌陂、饶良、唐河的井楼,桐柏的安棚一带为东路派,其代表人物有张永西、安玉松、吴开山等,以高弦唱工为主,风格高亢激越,气势较大,长于武书和正书,具有阳刚之美;以赊旗以西的桥头为中心为中路派,其代表人物有刘永科、王四麻子、王国栋等,以平弦唱工为主,风格柔和、深沉,长于传情,有一咏三叹之妙;以南阳的石桥、方城的博望一带为西路派,其代表人物有刘文学、雷生堂、裴学德、张明川等,以低弦唱工为主,其风格是庄重细腻,悱恻缠绵,一曲过后,余音绕梁。?
联系:暂无
网址:
http://fy.folkw.com/view.asp?id=3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