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蛤蟆嗡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听众

0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4-4
注册时间
2013-4-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蛤蟆嗡   发表于 2013-4-4 17:31:0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蛤蟆嗡”小剧种自清光绪三年,至今已有120余年的历史。“蛤蟆嗡”的音乐分为唱腔和弦乐曲牌两大部分,属于套曲体,根据唱词的格式和不同的情节套曲演唱。主要曲调有“恋花”“阳高”“阴丝”“花鼓”“纽丝”等。乐队分文武场:文场只有两把胡琴和一把四胡;武场有大、小板鼓、铙钹、小云锣、小钹等。经过百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如下主要特征:  
     
    1、伴随民俗活动生产和发展而形成的对民间习俗的依存性特征。  
     
    2、它的音乐,既有蒲剧的慷慨激昂,又有眉户禹都调的委婉动听,既有南方花鼓戏的韵味,又有祁家河地方色彩,既有本地戏剧的演唱风格,又有外地戏剧的直接纳入。因而具有曲目形成的多源性特征。  

    3、既有本土乐曲,又有外来乐曲。长期并存、协调发展,因而形成了本土和外来乐曲的共存性特征。  

    4、“蛤蟆嗡”剧种由于乐器制作的独特,不论文场的胡琴,还是武场的打击乐器,再加上悠扬缠绵、委婉动听的唱腔,都是有蛤蟆鸣叫的嗡嗡之声,形成了它独特的韵味的稀有性特征  
“蛤蟆嗡”小剧种分布于夏县祁家河乡西山头村、东庄、西庄一带。祁家河乡系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东、中条山麓的一个山区乡镇,距县城一百五十余里,东与垣曲接壤,西与平陆交界,北邻本县泗交镇,南隔黄河与河南渑池县相望。西山头村位于乡政府以西八华里处,半山腰中的石板山坡上,全村一百二十余户,六百多口人。全村多数姓杨,仅十数家外姓人,皆是外地迁居至此,这里群山环绕,交通不便,信息闭塞。  

    清朝道光年间,西山头村的煤窑比比皆是,陶瓷业日益发展。因此吸引了山东、河南、陕西、湖南等一些省市的商人,他们赶着毛驴,来往不绝,终年不断。逢年过节,这些小商贩和村里年青人总喜欢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热闹非凡,有唱“恋花”调;有唱“阳高”调;有唱“阴丝”调;有唱“二黄”调;有唱“花鼓”调;有唱“纽丝”调;真可谓南北汇杂,东西结合。这些南腔北调融合在一起,加上当地的语言习俗特点,逐步形成了悠扬缠绵、委婉动听,具有独特风格的“蛤蟆嗡”小剧种。  

    具有上述特征的“蛤蟆嗡”剧种,在当地乃至周边地区人民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人们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社火热闹中,都少不了邀请蛤蟆嗡小戏的参与演出,给人们生活带来无穷的欢乐。挖掘、抢救和保护这个小剧种,对丰富和完善中国戏剧历史的发展,将会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对当地人们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素质、构建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3094

3223432_104920593000_2.jpg (164.46 KB, 下载次数: 50)

3223432_104920593000_2.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12 12:43 , Processed in 0.412039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