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锣鼓乐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听众

0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4-4
注册时间
2013-4-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锣鼓乐   发表于 2013-4-4 18:35:2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全部使用打击乐器演奏锣鼓曲牌的音乐就是锣鼓乐。锣鼓曲牌俗称“锣鼓点子”。鄂南流行使用的打击乐器有:

  鼓类——脚盆鼓。大堂鼓、小堂鼓、鞭鼓(有写作“边鼓”)、建鼓(扁圆形,顺鼓直径有长柄横穿鼓周,左手执柄举鼓,右手执槌向上敲打)、扁鼓、梆鼓(有称“腰子鼓”),赤壁市农村常以麂角作槌敲打此鼓伴唱《栽田鼓》,故鼓词有“麂角打鼓响叮咚”句)、渔鼓(沿江农村流行,竹筒一端蒙蛇皮或黑鱼皮或猪“尿泡”,以手掌拍击)。
  此外还有锣类、钹类,铜铁类、木竹类等。
  在锣鼓乐里,并不是所有曲牌用上所有的打击乐器,而是按需要有选择地使用。鄂南锣鼓乐常用的打击乐器有马锣、小锣、堂鼓、锣、钹,有时也用鞭鼓、脚盆鼓。马锣是形成鄂南锣鼓乐地方特色的突出乐器。
  锣鼓乐是鄂南城乡普通流行的乐类。锣鼓乐在民间的应用场合有:(一)民间传统节日,特别是春节“戏灯”,故锣鼓乐又称“花灯锣鼓”;(二)重大节日的喜庆集会或游行;(三)民间婚丧“红白”大事;(四)传统节日期间除“戏灯”以外的群众自娱演奏;(五)民间剧团演出前“打闹台”。
  鄂南各地,春节期间都有“戏灯”传统习俗。清·同治六年《通山县志》记载:“每岁元日,爆竹之声盈里巷……上元(正月十五日——作者注)前数夜,乡城皆放花灯,以竹为主,若龙若师(狮——作者注),制作精巧,最胜为故事灯,周围制造人物数百,层砌而上,煌煌如银山,如火笋,或十台、三五台不等,锣鼓随之,曰戏灯新年。”戏灯,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民间舞蹈表演。正月是民间舞蹈表演最集中的时候。鄂南民间舞蹈除全国各地都有的龙灯、高跷等流行形式外,具有鄂南地方特点的主要有:《小草把龙》、《单龙戏虎》、《戏凤凰》、《打花鞭》、《五龙拱圣》等。这些民间舞蹈用的音乐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锣鼓乐伴奏加入声伴(演)唱,伴(演)唱的民歌叫“灯歌”,这一部分留在以后的《民间歌曲·灯歌》集中介绍;另一种是只用锣鼓乐伴奏。
  有些地方春节舞龙只是一条龙或多条龙灯。而在崇阳县和赤壁市随阳、通山县楠林一带,却既舞龙又戏虎,二者同时表演。锣鼓乐伴奏也有两套打击乐乐班子:威武宏大的“大打”和紧张激烈的“小打”。唐朝有一年,药王孙思邈在江南山区采药,遇见虎神喉咙卡骨,疼痛难忍,药王为之医治,敷以草药,疼痛即止。过后,虎神将此事告知龙王,恰逢龙王身上奇痒难忍,亦求药王为之医治。药王叫他将全身鳞甲张开,见其内长满山虱,捉尽后病即除。龙王虎神大喜,作龙腾龙跃状为药王起舞。从此这一带风调雨顺,百姓平安。人们为求龙王虎神世代庇佑,就在每年正月,以竹扎起龙虎灯,效龙腾虎跃状戏舞。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3088

185458648.jpg (159.84 KB, 下载次数: 31)

185458648.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12 12:47 , Processed in 0.376972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