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郏县铜器主要分布在河南省郏县,辐射到襄城县、禹州市、宝丰县、汝州市等周边县市。郏县铜器始于三国时期,曹操指挥襄阳之战大胜后命宫中乐师、工匠制造了铜制器皿,并创作出了以各个战役而命名的曲牌,如:“得胜鼓”、“呼雷炮”、“五虎下西川”等。此后传入民间,多用于求神、祭天、唤雨、驱邪消灾、节日庆典等大型活动仪式。是中国古代民族民间艺术之珍品,是我国北方打击乐种的典型代表,是世界上最响亮的打击乐器和乐器最多的打击乐种。
西平县民间大铜器历史悠久流传广泛,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素有“城东喇叭、城西铜器”之说,全县80%的自然村都有铜乐队,是群众参与最广泛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西平民间大铜器是一种独具风格的闹年器乐。
仪封村位于西平县杨庄乡南部,西平县与遂平县交界处,该村已有3000年的历史,清朝初年设镇,为西平县四大名镇之一。1958年因建扬庄滞洪区,仪封镇撤销划归为杨庄乡。西平县仪封大铜器已有1400年历史,始于隋唐,兴于明清,其特色为音律铿锵,气势恢弘,节奏明快,热情奔放,曲目丰富多彩。全村现有大铜器5班,民舞和秧歌队18支,参与者近2400人,对外服务年收入80多万元。
仪封村戏剧历史悠久,清代即有梆子班,曲剧班和越调班。建国前,李运亭,张秀卿,申凤梅,毛爱莲在仪封作地演出长达八年,是河南越调发祥地之一。建国后,仪封村曲剧团和豫剧团仍相当活跃,常年在西平县和周边县市演出,年演出收入40万元左右,并在地区和县戏剧大赛中多次获一等奖和二等奖。
西平大铜器从目前传承谱系记载来看,至少也有300多年历史,西平县民国县志《风俗篇》曾有“古已有之”的记载。西平大铜器与本地闹年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群体参与、世代相传。尤其是它至今还保留了100多支传统曲牌,这些曲牌有的还有一定内容的意境和故事情节,加之其与舞蹈的对演和撂铙镲等绝技的展示,长期以来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格特点,不但在我省有一定影响,在中原地区也有着一定的代表性,是非常值得保护和传承的优秀民族民间文化。
遂平县的大铜器传承谱系来考证,流行于该县的大铜器至少也已有300年历史,其多个乡镇几乎村村都有传统的铜器队,长期以来,世代相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遂平县的大铜器依据世传曲谱,一直保持着自身的传统风格,且有着一定的舞蹈性和不同场合的适应能力,在我省民间大铜器中独具特色并且富有很强的视听感和欣赏性。对遂平县的大铜器加强保护和传承普及,必将为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大铜器的艺术特色
自我国青铜器被普遍应用以后,这一独特而富有中原文化特色的以铜器为主的打击乐形式已在该地逐渐形成,对其周边地区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具有典型的中原传统文化特征。郏县大铜器是以铜制乐器和大鼓组成的集体打击型民间艺术形式,其场面壮观、简单易学,表演形式丰富多彩,千百年来逐步形成了自身变化多样的不同曲牌,且还在不断发展和创新,在中原地区及国内形成了一定影响。对郏县大铜器的保护与传承必将对丰富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推动广大群众的集体合作意识与社会族群联谊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
郏县铜器的古谱历史最悠久、曲牌最丰富,曲中较多运用了1/4、2/4、3/4、4/4、6/4拍,广泛使用了连续切分音及小切分音,对于研究民族民间音乐、青铜乐器发展历史有着极高的价值。
联系:暂无
网址:
http://fy.folkw.com/view.asp?id=2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