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轧琴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听众

0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4-4
注册时间
2013-4-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轧琴   发表于 2013-4-4 19:31:4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轧琴,又名轧筝琴。流行于河北邯郸以及豫北晋东南等地区。是地方戏曲武安平调的伴奏乐器。形制与筝相似而小。长方形音箱,面板和底板均用桐木制,面板中间拱起,略有弧度,近两端处有“梁”,即弦枕。底板平直,中央开有直径约5厘米的音孔。

    张弦十条,弦下施柱,柱用枣木制。全长58、宽13.5厘米,边板高3.5厘米。两梁之间距离39厘米。原用高粱杆(俗称秫秸杆)尖端割下后,刮去表皮,涂松香末擦奏,现也用马尾弓拉奏。

    定弦为bB调的Sol、la、do、do、re、mi、Sol、Sol、la、do。音域十度。其中Sol和do都设两个相邻的同度音。因为这两个音在武安平调的唱腔中是调式骨干音,同时拉奏两音,可协调音色、加大音量,强化伴奏的气势。演奏时,左手握琴的一侧,将琴举起,右手持弓横压于弦上,两手同时动作,拉奏琴弦。一般是一弓一音。奏时值长的音符时,双手震颤,发出颤音效果。轧琴音色柔细动听,可使整个伴奏乐队的音响谐和丰满。

    《旧唐书·音乐志》:“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宋代陈旸《乐书》绘有轧筝图,与此轧琴形制相近。相传武安平调在清代乾隆年间( 1736-1795)已有演出活动,据清代《律吕正义后编》(1745年编)载:“陈旸《乐书》曰:‘唐有轧琴,以竹润其端而轧之,固取名焉’。《元史·礼乐志》:‘ 如筝,七弦,有柱,用竹轧之’。然则轧筝因唐制,而 亦轧筝之类也。乐书轧筝不言弦数,今十弦”。可知当时己有十弦轧筝,这种轧筝用于武安平调后,更名轧琴。

    山西省河津县流传有十二弦轧琴,当地称“拂琴”、“水琴”。河北省易县东韩村十番会中使用轧琴。

    全长57.5厘米,音箱长49、首宽15.2、尾宽13.4厘米。面板上置十一个码,张二十二条弦。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2981

10050419174809.jpg (103.67 KB, 下载次数: 36)

10050419174809.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15 15:58 , Processed in 0.342885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