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辽宁】东北大学

[复制链接]

993

主题

0

听众

1029

积分

县侯

Rank: 4Rank: 4

乡约币
222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1-4-7
注册时间
2010-9-2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小海豚   发表于 2010-12-8 12:07:1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东北大学始建于1923年。现直属于教育部,是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该校以工为主,在保持和发扬传统学科优势的同时,大力支持和发展其他相关学科,形成了工学为主,理学、哲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学校占地总面积20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3万平方米。
学校简介:东北大学(简称东大)  


  
东北大学(沈阳)校园一角


东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东北大学(秦皇岛)985实验楼


东北大学包括两个校区:一个是沈阳主校区,位于东北最大的中心城市沈阳,南滨浑河,北畔南湖;一个是秦皇岛分校,位于举世闻名的美丽的海滨城市秦皇岛,北倚燕山、南临渤海。两个校区校园绿荫郁郁,环境幽雅,空气清新,楼群建筑,风格迥异,校园文化,底蕴深厚,做学生活,设施齐全,治学严谨,校风纯正,教学科研、产学一体,是一个求学深造、科学研发的全国著名重点大学。学校始建于1923年4月23日,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曾担任过校长,1960年被列为全国64所重点大学之一,是国务院首批学士、硕士和博士授权点重点大学。先后由中央、政务院、国家部委直属,1998年9月随全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划转教育部直属。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高,综合素养强,功底深厚,基础扎实,理念超前,开拓创新能力强,在京、津、沪、深、沈、冀、长江及珠江三角等地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和赞赏,一次性就业率连年居全国高校前列。学校高度重视国际间的合作交流,已与美、日、英、法、意、澳、俄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交流关系。东北大学正朝着综合型、研究型、开放型、国际型的国内一流和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前进。

编辑本段东北大学办学规模:  东北大学沈阳校区占地总面积20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3万平方米,秦皇岛分校占地总面积33.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9万平方米共有12个学院、58个学士学位点、一级硕士点34个、二级硕士点17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84个,博士生导师277人,院士5人,博士研究生2528人,硕士研究生5118人,普通本科生23080人。
学校介绍  东北大学有沈阳主校区和秦皇岛分校区,设有研究生院(包括秦皇岛研究生分院),已设立理学、软件学院、文法、外国语、艺术、资源与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信息科学与工程、中荷生物医学工程、工商管理、继续教育等12个学院。
学科建设  东北大学共有281个学科,281个学士学位点,172个硕士点,81个博士点,MBA、MPA
  
学校正门(北门)


、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6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所和中心;45个国家工科基础教学基地、电工电子教学基地、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电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第一批国家创新实验计划和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等基地、中心和点。

  东北大学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在保持和发扬面向基础产业的冶金、材料、矿业、机械等传统学科优势的同时,大力支持和发展计算机、自动化等高科技新兴学科,形成了工学为主,理学、哲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在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首次开展的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排名评估中,我校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荣登该学科榜首。
师资力量  截止2010年10月,东北大学在职教师3122人,博士生导师277人,其中,两院院士5人,特聘院士4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15人,博士研究生2528人,硕士研究生5118人,本科生23080人。著名院士: 闻邦椿、张嗣瀛、陆钟武、柴天佑、王国栋,特聘院士:左铁镛、殷瑞钰、殷国茂、李正邦。
科研实力  东北大学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9项,一等
  
  


奖5项,二等奖14项,国家精品课程13门,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2个,十五”以来,学校承担各类科技项目2500多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209项,其中国家级奖项21项,获得国家专利207项,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4211篇。

  东北大学充分利用科技、人才优势,以孵化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服务社会的坚实支撑点,探索出了一条产学研相结合,创办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效途径。东北大学科学园是我国第一个大学科学园,2000年,东北大学科学园成为国家首批15家大学科学园试点建设单位之一。
国际交流  东北大学坚持面向世界,开放办学。学校先后与23个国家和地区的123所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共聘请705位国内外著名学者为东北大学名誉教授和兼职教授;先后选派教师4000多人(次)出国进修、讲学和科研合作,促进了学校学术水平的提高。

编辑本段学校领导:东北大学  党委书记:孙家学

  校 长:赫冀成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田梦平

  党委副书记:熊晓梅

  副校长:刘积仁

  副校长 王宛山

  副校长 姜茂发

  副校长 左 良

  副校长 陈德祥

  副校长 娄成武

  秦皇岛分校领导:

  党委书记:李文宪

  校 长: 汪晋宽

  副书记: 焦玉珑

  副校长: 王金玲

  副校长: 肖劲民

  副校长: 才书训(兼研究生分院院长)

  副书记: 武 涛(兼纪委书记)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东北大学  1905年奉天师范学堂创建

  1909年奉天师范学堂更名为奉天两级师范学校

  1918年奉天两级师范学校更名为沈阳高等师范学校

  1920年奉天公立外国语专门学校更名为奉天公立国文专修学校

  1923年沈阳高等师范学校、公立文学专门学校合并升格为东北大学 

  1929年奉天省立第一农科高级中学并入东北大学,改建为东北大学(农学院)

  1910年奉天省立第一农科高级中学创建

  1933年冯庸大学并入东北大学

  1937年东北大学更名国立东北大学

  1946年奉天农业大学并入国立东北大学,改建为国立东北大学(农学院)

  1939年国立东北大学(农学院)改建为奉天农业大学

  1949年国立东北大学(工学院)改建为沈阳工学院

  1950年焦作工学院(冶金系)并入沈阳工学院

  1950年沈阳工学院、抚顺矿业专科学校、鞍山工业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东北工学院

  1950年抚顺矿山工业专门学校改建东北工学院(抚顺分院)

  1949年鞍山工业专科学校创建

  1949年鞍山新华中学(专科部)并入鞍山工业专科学校

  1949年东北行政学院(部分)并入鞍山工业专科学校

  1950年鞍山工业专科学校改建东北工学院(鞍山分院)

  1952年山东大学(采矿系)、哈尔滨工业大学(采矿系冶金系)、大连工学院(电机系)并入东北工学院

  1987年秦皇岛冶金地质职工大学并入东北大学

  1976年冶金工业部北方冶金地质721大学创建

  1980年冶金工业部北方冶金地质721大学更名为冶金工业部冶金地质进修学院

  1982年冶金工业部冶金地质进修学院更名为秦皇岛冶金地质职工大学

  1993年东北工学院更名为东北大学

  1995年沈阳黄金学院并入东北大学

  1952年沈阳有色工业学校、沈阳工科高级职业学校(冶金科)合并组建沈阳有色金属学校

  1958年沈阳有色金属学校升格为沈阳冶金专科学校

  沈阳冶金专科学校改建沈阳有色金属学校

  1978年沈阳有色金属学校升格为沈阳黄金专科学校

  1988年沈阳黄金专科学校升格为沈阳黄金学院

  1938年国立东北大学(工学院)参与合并组建国立西北工学院,现发展为西北工业大学

  1946年东北大学(回沈后留川部分)改建为川北农工学院,后发展为川北大学、四川师范学院(现四川师

  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部分院系并入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等校

  1947年东北大学(医学院)并入中国医科大学

  1949年国立东北大学(文、法、商学院)并入(解放区)东北大学,现发展为东北师范大学

  1949年国立东北大学(农学院)参与合并组建沈阳农学院,现更名为沈阳农业大学

  1956年,以东北大学的土木、建筑系为主,与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土木、建筑、市政类系(科)整建制合并,成立了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即现在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光辉校史:东北大学云涛日破(1923-1931)  
  
东北大学(秦皇岛)985实验大楼背景


20世纪初,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日本将魔爪伸向东北,在这风雨飘摇的时局下,诞生了东北大学。

  1922年春,东北大学筹委会成立,次年4月19日,颁发“东北大学之印”,4月26日,东北大学宣告成立,王永江为首任校长。

  严谨作风、学风、教风成为东北大学(沈阳和秦皇岛)师生一贯的精神。“自强不息,知行合一”成为东北大学的校训。重实验、重实践成为东北大学建工厂、参观考察的泉源。1925年9月,理工大楼、教授住宅、学生宿舍及相应的附属设施在新校址竣工,形成南北两校区。1928年8月16日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继任东北大学校长,并提出了“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应社会之需要,谋求文化之发展”的办学宗旨,东北大学从此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

  1928年8月,留学归来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东北大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1928年9月,50名女生进入东北大学,从此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男女同校之新纪元。1929年第14届全国运动会在东北大学举行,东北大学破16项全国纪录,夺得男子田径赛第一名。学校按照现代大学的格局设立了理、工、文、法、教育等较为齐全的学科,各学科之学会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文法科成立自治会、夏声社、社会科学研究社;工学院成立矿学会;理工预科成立英语研究会;孙国封院长为促进科学进步,发起科学教育协进会。这一时期有来自英法美等发达国家的学者、专家,所讲题目从“火山现象”,到“教育的变迁”;从“东三省农业发展与中国民生关系”,到“列国对华之联合政策”,内容涉及政治、人文、科技等多个领域。

  1927年11月,奉天省省长刘尚清继任校长,踵事增华,历有建设。1928年8月16日,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件刚过两个多月,张学良继任东北大学校长。明确提出了“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应社会之需要,谋求文化之发展”为办学宗旨,在学校建设和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东北大学从此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东北大学学堂,建筑宏伟、工精料美,样式新异,斜阳夕照,辉煌美丽,眩目夺神!
  
东北大学(秦皇岛)校园一角


1929年7月1日,东北大学第一届毕业典礼,张学良校长向120名学生颁发毕业证书,授予学士学位。各系毕业成绩第一的学生还由学校选送,往英美德各国留学深造。同年秋,文法两院学生迁入北陵校区,东北大学羽翼渐丰。张学良校长重金礼聘,广招良师,章士钊、梁漱溟、罗文干、冯祖恂、刘先州等一批名师执教东大,英才荟萃。1928年8月,结束欧洲旅行考察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应张学良校长邀请来东大,着手创建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张学良校长上任伊始便极力倡导男女同校。1928年9月,各科共50名女生走入东北大学校门,从此开创东北大学男女同校之新纪元。张学良出任东大校长之后对体育教育异常重视,增聘体育教员,组织学生代表队参加各类体育比赛。1929年第14届全国运动会在东北大学举行,东大健儿破8项全国纪录,夺得男子田径赛第一名。东大足球队、篮球队还远征日本进行比赛。东大学子以其强健的体魄驳斥了“东亚病夫”的谬论。东北大学设立了26个学院98个系196个专业,良师荟萃,设备领先,学风淳穆,成为东北大学位居全国第五。
风雨载途(1931-1949)  
  
东北大学(秦皇岛)奥运体育馆一角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军一夜之间占领沈阳,全校师生悲愤已极,被迫走上流亡之路,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流亡大学。东北大学师生先后北平、开封、西安、四川三台,一路求学,一路斗争。1932年7月,张学良校长出资8000现洋资助东北大学学生刘长春参加第10届奥运会,成为中国奥运第一人。1933年,著名爱国人士冯庸创办的冯庸大学9个系全部并入东北大学。1935年12月9日,东北大学成为“一二.九”抗日爱国运动的先锋队和主力军。接着又举行了“一二·一六”示威游行。“一二九”运动标志着中国知识青年爱国运动走向新的历史时期。1936年初正在西安任职的张学良将军,筹资15万元,修建东北大学校舍,并在礼堂基石上题词:“沈阳设校,经始维艰;至‘九一八’,懆遭摧残,流离燕市,转徙长安,勖尔多士,复我河山!”1936年“一二.九”运动周年之日,东北大学举行了“停止内战,团结抗日”为中心内容的请愿游行,高呼:“枪口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打回老家去!”等口号。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西安事变”。1937年1月东北大学迁到开封,同年5月改为国立东北大学。同年6月又迁回西安。1938年春,日军轰炸西安,东北大学被迫由陕入川。1938 年7 月, 奉国民教育部令,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焦作工学院并入东北大学。1940年,著名学者金毓黻到东北大学创办了历史研究所。1942年,东北大学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东北集刊》、《志林》收录了师生数百万字的论文。1945年8月抗战胜利,东北大学60位师生,被授予烈士称号。1946年东北大学迁返回沈阳。1948年6月东北大学再迁北平;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东北大学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力耕躬学(1949-1978)  1950年4月著名冶金专家靳树梁担任东北大学校长,学生12936人,教师2428人。1952年至1980年先后有清华大学、大连工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苏南工业专科学校、华南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学校的学科和系,包括电机系、采矿系、冶金系、土木系、建筑系、市政类系(科)、外国语言系、金融系等等并入东北大学。1953年末东北大学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大学期刊《科学研究资料》。1955年初,东北大学举行了中国第一次科学报告会,同年,召开了学生科学报告会,产生了中国大学历史上第一个学生科学技术协会。1955年6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会成立,院长靳树梁教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7年东北大学谢绪恺教授的《研究线性系统稳定性的新方法》,在第一届全国力学学术会议获大奖,并被编入《一般力学》大学教材,被命名“谢绪恺判据”。1958年国庆前夕,东北大学创造了中国第一台模拟电子计算机。1950年东北大学被列为首批全国16所重点大学之一。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东北大学大学科研所被评为先进集体,并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23项。1986年11月6日,李鹏副总理视察东北大学,并题词:“坚持教育改革,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1981年,美国阿巴拉契大学校长约翰·托马斯率代表团访问东北大学,次年9月毕可桢院长率团到美国匹茨堡大学和阿巴拉契大学交流仿问和考察。从此,东北大学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在世界学术界的影响不断扩大。1978年东北大学成立研究生院。
知馨行远(1978至今)  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东北大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987年在秦皇岛设立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并迅速得到发展,成为东北大学有机和重要的组成部分,电子注册和学生毕业统一归口东北大学,1996年进入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1998年,随东北大学划入教育部而隶属教育部,2006年,开始承担“985工程”建设项目。1988年东北大学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大学科学园——东北大学科学园,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大学科技企业——东软集团,并成为后来中国第一家上市的大学企业。
  
宁恩承图书馆


1996年成为全国首批进入211工程重点大学;1998年从中央其他部委划转教育部直属,成为教育部直属211和985工程国家重点大学。

  1998年东北大学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经验,确立了建设综合型、研究型、开放型、国际型的国内一流和国际知名的全国重点大学目标。经过五年的努力,一批适应21世纪世界科技、经济、社会、文化和艺术的前缘重点学科得到飞跃发展。

校歌:东北大学  东北大学校歌(部分修改后的,现在用的)
  
  


词 刘半农 曲 赵元任

  白山兮高高,黑水兮滔滔;

  有此山川之伟大,故生民质朴而雄豪。

  地所产者丰且美,俗所习者勤与劳。

  愿以此为基础,应世界进化之洪潮。

  沐春风时雨之德化,仰光天化日之昭昭。

  惟知行合一方为贵,惟自强不息方登高。

  爱校、爱乡、爱国、爱人类。

  期终达于世界大同之目标。

  啊!使命如此其重大,能不奋勉乎吾曹?

  东北大学校歌(老)

  词 刘半农 曲 赵元任

  白山兮高高,黑水兮滔滔;

  有此山川之伟大,故生民质朴而雄豪;

  地所产者丰且美,俗所习者勤与劳;

  愿以此为基础,应世界进化之洪潮。

  沐三民主义之圣化,仰青天白日之昭昭。

  痛国难之未已,恒怒火之中烧。

  东夷兮狡诈,北虏兮矫骁,

  灼灼兮其目,霍霍兮其刀,

  苟捍卫之不力,宁宰割之能逃?

  惟卧薪而尝胆,庶雪耻于一朝。

  唯知行合一方为责,无取乎空论之滔滔,

  唯积学养气可致用,无取乎狂热之呼号。

  其自迩以行远,其自卑以登高。

  爱校、爱乡、爱国、爱人类,

  期终达于世界大同之目标。

  使命如此其重大,能不奋勉乎吾曹。

  附资料:

  经考证歌词作者为中国近代著名白话诗人刘半农。其时,刘半农38岁,他与胡适、陈寅恪、赵元任、林语堂等著名学者同时被聘为当时中央研究院的研究员。刘半农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活跃人物,是中国学术界和语言学界的闻名学者,他曾赴日本、朝鲜讲学游历,提出工程浩大的《编撰<中国大词典>计划概要》,他还曾同盗窃中国文物的美帝国主义分子安得思进行针锋相对的激烈斗争。

  1928年为了庆祝建校6周年拟创作校歌,当时东北大学的元老之一孙献先生亲赴北京恭请刘半农先生作词。学术造诣深厚,开一代新诗风的刘半农,面对列强环伺,几欲吞并我东北山河的危急势态,深深的意识到为东北大学作校歌的深远意义和肩负的重大使命。怀着忧国忧民之情,倾注一腔心血,他不负众望写下了振聋发聩的《东北大学校歌》。而后,著名语言学家兼作曲家赵元任先生为歌词谱了曲。

  在东大六周年校庆时,张学良将军偕夫人于凤至女士进入会场并登台训话,随后由教育学院的潘美如指挥服装整洁列队于操场上的两千多学子齐唱《东北大学校歌》。歌声嘹亮,声震天外,表达了东大师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共同心声。《东北大学校歌》此前在刘半农的研究资料中未有任何记载。如今这段史料被挖掘出来,它将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并将作为东北大学珍贵的历史见证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

校标:东北大学  白山黑水是校标的主题。校标的原设计是我国国徽的设计者著名建筑学家林徽因教授于1929的作品。现在的校标在此基础上做了个别修改,主要是加入了张学良老校长1992年为东大题写的校名。

校训校风:东北大学  “千古功臣”张学良老校长在1992年为东北大学复名题书的校名。

  校训 “自强不息,知行合一”是我校的校训。

  校风 “献身、求实、团结、创新”是我校的校风。

  
  
  



东北大学(秦皇岛)  东北大学(秦皇岛)是教育部直属211和985工程全国重点大学,具有比较雄厚和完整的本、硕、博培养和研究体系。
  
东北大学(秦皇岛)


  
东北大学(秦皇岛)985实验大楼


学校扩设于1987年,是东北大学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1996年,正式进入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1998年,随东北大学划入教育部。2006年,开始承担东北大学“985工程”建设项目。学校位于美丽的海滨城市秦皇岛,北倚燕山、南临渤海。校园内林木花草郁郁葱葱,楼群建筑风格迥异,环境优美清新,文化氛围浓厚,生活设施完善,是一所蓬勃发展的211和985工程全国重点大学。2008年8月,学校作为奥运独立训练场馆的京外唯一高校,成功接待巴西、意大利等9支国奥足球队训练任务,为北京奥运会作出了直接贡献。

  学校现有院士7人(含双聘),大师13人,教授989人(含双聘),博导836人,博士研究生1512人(含委培),硕士研究生2585人(含委培),本科生12368人,4个不同风格的餐厅。学校设有研究生院,有29个院系专业及继续教育、网络教育2个分院。研究生院共享东北大学(沈阳)博士点、硕士点,联合培养博、硕研究生。

  学校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厚基础、强专业、宽口径、重基础,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2002-2009年教育部本科一级学科评估中,先后在自动化、材料扎制、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排名位居全国前列和“优秀”成绩。

  学校十分重视实验教学,始终把实验室建设作为学校发展建设的重点,学校拥有9个实验中心、22个实验室和35个专业技术实验室,28个外语语音室和18个计算中心机房。学校历来重视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设有德国欧登多、中国移动通讯、电子工艺和世界一流的罗克韦尔实训基地共40余个,这些实习基地集教学、研究、开发、培训于一体,为师生学习和研发提供了良好的科学实验环境。

  学校拥有藏书能力达468余万册的现代化图书馆,中外文期刊1869余种,拥有44个大型数据库,具备各种自动化管理系统及完善的网络设施,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研究服务。校园网络设施完善,拥有国家公用数据网和中国教育科研网两个出口,为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的信息网络环境。

  学校拥有比较雄厚的研究力量,不断优化科研环境,拓宽科研领域,设有控制工程研究所、复杂系统建模与优化研究所、哲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工程优化设计与智能天线研究所、智能测控研究所、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翻译研究所、应用地质研究所、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等30个科研机构,其中信息技术与智能软件研究所由中国科学院张景中院士担任所长、周巢尘院士担任副所长。

  学校治学严谨,培养的人才专业功底深厚、基础扎实、综合素养高、创新和动手能力强。学生多次在全国英语、全国学术科技作品、全国数学建模、全国创业计划竞赛等国家级赛事中获奖。东北大学(秦皇岛)学生在2010年9月17日至19日全国电子设计与技能大赛中获佳绩。东北大学(秦皇岛)5名学生在单片机设计与开发组中50711班杨烨夺得全国一等奖,5 0712班邹金红、50815班鞠汉婷获得全国二等奖,50713班侯伟玉、50814班邢川分获全国三等奖和国家优秀奖。学校荣获最佳组织奖。大赛设立了“单片机设计与开发”、“嵌入式设计与开发”、“电子设计与制作”、“电子组装与调试”4个项目组。经过全国25个分赛区、200余所高校的4300名选手进行了紧张角逐,全国共有15名选手进入决赛,东北大学(秦皇岛)5名学生进入决赛,并力战群雄,取得了全国一、二、三等奖和国家优秀奖的佳绩。毕业生在京、沪、深、沈、冀和长江三角及珠江三角等地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一次性就业率连年居全国高校前列。

  学校高度重视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和友好往来,现已与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13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本着“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定期派送人员到各国学习、考察、讲学、交流,在教育、科研和人才培养等许多领域取得了辉煌成果。

  学校全体师生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创造了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累累硕果,在教育、科研和人才培养等一级学科领域位居全国前列,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与认可。学校坚持以培养人才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重点,以队伍建设和条件建设为支撑,以内涵发展为主线,通过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朝着综合型、研究型、开放型、国际型的国内一流和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前进。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9 10:45 , Processed in 0.391581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