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周至哑柏刺绣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听众

0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4-16
注册时间
2013-4-1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周至哑柏刺绣   发表于 2013-4-16 22:09:0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吟完唐代诗人胡令能这首《咏刺绣》,使我们不禁联想到心灵手巧的周至姑娘们飞针走线刺绣出的精美绣品。

  来到陕西周至县各地,不难看到家庭中、绣房里、晒场上……聚集着三五成群的姑娘。她们哼着秦腔,腑首穿绣,那嫩如姜芽的手指,上下地摆动如同蝴蝶翻飞,富有舞姿之美。看那绣工精细,色彩夺目,图案新颖,针法别致的绣件,可以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那朵朵盛开的牡丹仿佛含香带笑,那展翅的春燕像要抖翎翱翔,那壮丽的山河使你如身临其境,那婀娜多姿的嫦娥像离开月宫飘然降临凡间……。

  周至县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西北部,南依秦岭,北濒渭水,为西安市所辖。周至历史悠久,地沃物丰,山青水秀,风景优美,物产富饶,素有“金周至“之美称。汉唐时属京畿重地,归朝廷直接管辖。周至妇女手巧好绣,自古以来就喜欢绣个荷包呀、裹肚呀什么的送人。或绣花鞋、嫁妆等用品,也有用绣品装饰墙壁的,素有“刺绣之乡”之称。周至刺绣历史悠久,它与本县悠久蚕桑丝绸历史息息相关。这里气候温和,自古适宜于栽桑养蚕、抽丝织帛,这在《诗经》中即有记载。《周礼·考工记》说到西周人刺绣、缫丝和绘画的情景。古籍《尚书》记载这里:“衣画而裳绣”,有6种刺绣图案。说明周代时,周至的奴隶主贵族中,流行刺绣品。周至出土的文物中,有纺轮和骨针等,从中可以窥见先民采桑养蚕、抽丝织帛、缝织刺绣的景况。秦汉两朝,都在本县黑河以东建有广阔的上林苑,修成长杨宫、五柞宫、葡萄宫、射熊馆等宫馆。文献记载,宫内用花椒和泥涂抹墙壁,上面裱糊着精美而富丽堂皇的各类绣品。称为“屋不呈材,墙不露形,囊以藻绣,络以纶连”。“木衣绨绣,土被朱紫”。西汉中期,富豪地主也大量选用原来由皇家独享的绣品,甚至用绣品装饰客厅的墙壁。周至得刺绣风气之先。隋唐时,周至为京畿,京城的刺绣传到周至乡间。做过周至县尉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骆口驿(今骆峪乡)办公时,写到“绣衣不惜拂尘看”。曾作过《绣妇叹》诗,诗云:“连理花样绣罗襦,本拟新年饷小姑。自觉逢春饶帐望,谁能每日趁功夫?针头不解愁眉结,线缕难穿泪脸珠。虽凭绣床都不绣,同床绣伴得知无”。唐代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其南线穿过周至平原北部。长安绣品从这里送往各地。唐代宫廷刺绣直接影响到周至的寺庙装饰刺绣。内中布置着精美的刺绣品,如幡、幢、帐、伞、桌帏、团垫等绣品,工艺精细。其长老、主持、道土、和尚、尼姑身着的服饰绣晶,更是精美无比。明代周至的秦腔戏班,所用的剧装,均是由民间绣工绣制。周至的风俗,刺绣是女红的头等大事。重修《周至县志》也将刺绣列为女红第一件手艺。乡里称姑娘为绣女,称闺阁为绣房。农谚还有:“蚕老麦黄,绣女下床”之句。各村都有“敢把十指夸针巧”的绣工。该县民间还流传着有趣的《学绣花》歌谣:“你家娃儿会写字,我家女子会扎花。大姐扎的牡丹花,二姐扎的石榴花,剩下三姐不会扎,打到炕底纺棉花,谁家将来要你呀”!所以,所有姑娘都习绣、赛绣,每年乞巧节,乞求织女神传授绣艺等,是民间古老的传统和习俗。但在旧社会周至刺绣一直没能也不可能作为一种产业兴盛起来。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为周至县的刺绣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周至县的刺绣业悄然兴起于县西部,特别是哑柏镇。哑柏镇原名太白。唐太宗李世民围猎至此,乘凉于柏树荫下,树荫遮蔽长久不移。太宗惊问:“何以如此”?柏树不语。太宗笑曰“真哑柏也”。从此得名哑柏镇。哑柏镇过去曾是“丝绸之路”南线第一站,也是周至县西部第一大镇,商业发达,交通方便。由于刺绣业需要的资金少,生产投入少,周期短,收入快,所以有人带头,便有人效法,如星火燎原。最初,生产的刺绣品只能在哑柏镇市场上出售,做的人多了,当地销售不完,需要开辟新的市场,于是应运出现了被称为“二道贩子”的推销员,收购后带到全国各省市去销售,并把各地的好原料带回周至销售。周至为何古今绣风不静,绣法奇特?是因为她地理位置上有通往南北的得天独厚优势,技法融合南北,绣品迎合中西。此外与关中风俗也“沾亲带故”,当地待嫁闺中的少女大多都要在床单、被面、枕套、围裙、挂帘、鞋垫等陪嫁品上刺绣精美吉祥图案,以待过门时,.好让公婆、丈夫、姑嫂、邻里检阅自己灵巧的手艺。于是,姑娘们以工细竞技,促进了周至刺绣业的发展。可以说,刺绣嫁妆、信物中每一件都包含着姑娘们的爱情。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2435

Img2822491_780.jpg (84.71 KB, 下载次数: 52)

Img2822491_780.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14 14:35 , Processed in 0.578206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