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50
- 帖子
- 1029
- 积分
- 1029
- 精华
- 0
- 最后登录
- 2011-4-7
- 注册时间
- 2010-9-28
 
- 乡约币
- 2227 枚
- 乡约宝
- 0 枚
- 最后登录
- 2011-4-7
- 注册时间
- 2010-9-28
|
 | |  |  | 本帖最后由 小海豚 于 2010-12-8 12:46 编辑
学科建设重点科研机构 国家级科研机构 | 国家稀土永磁电机工程技术中心、教育部稀土永磁应用工程中心、
教育部特种电机与高压电器重点实验室、科技部“十一五”镁合金研发中心 | 辽宁省重点实验室 | 特种电机与高压电器重点实验室、复杂曲面数控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
镁合金及其成型技术重点实验室、风力发电技术重点实验室、
高电压强电流与新型电机重点实验室、电网安全运行与监测重点实验室 | 辽宁省工程中心 | 稀土永磁电机工程技术中心、风力发电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辽宁沈阳风力发电装备制造基地有限公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辽宁省工程实验室 | 油气管道输送安全工程实验室 | 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轻金属材料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复杂曲面数控制造装备实验室、
先进在线检测技术实验室、嵌入式技术应用重点实验室、
先进焊接技术及自动化重点实验室 | 辽宁省文科基地 | 微观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中心、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基地、辽宁省知识产权研究院 | 辽宁省高校工程中心 | 稀土永磁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辽宁省培训基地 | 辽宁省风力发电培训基地 | 沈阳市重点科研结构 | 稀土永磁应用工程技术中心、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新材料及表面技术工程中心、沈阳铁西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公共研发促进中心
沈阳创新设计服务中心(国家发改委总投资1502万元)、 | 辽阳市重点科研结构 | 辽阳芳烃技术研究院、辽阳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辽阳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 机械部重点实验室 | 材料强度研究室、等离子焊接研究室 |
重点学科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 | 电机与电器 | 辽宁省一级重点学科 | 电气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 辽宁省二级重点学科 | 电机与电器、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材料加工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高电压与绝缘技术、材料物理学与化学、材料学、
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电气工程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 一级学科博士点 | 电气工程 | 二级学科博士点 | 机械设计与理论、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材料加工工程、电机与电器、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医学电磁工程、人工智能与电气运动控制 | 一级学科硕士点 | 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 二级学科硕士点 | 科学技术哲学、国际贸易学、民商法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应用数学、
凝聚态物理、固体力学、工程力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设计与理论、车辆工程、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电机与电器、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
结构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会计学、企业管理学、旅游管理学、
技术经济及管理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 工商管理硕士 | 工商管理(MBA) | 工程硕士点 | 材料工程、电气工程、项目管理、机械工程、工业工程、物流工程、
仪器仪表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化学工程 | 高校教师硕士点 | 机械设计及理论、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材料加工工程、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 电机与电器国家重点学科简介
综合教学楼
沈阳工业大学电机与电器学科由原电机和电器两个二级学科合并而成。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4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电机和电器学科分别于1990年和199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国家学科调整中合并为电机与电器学科博士点。2001年设立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2年电机与电器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该学科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12人,教授16人,副教授6人及高级工程师3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人,海外留学归来的青年教师6人。具有省级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学术骨干6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6人,千人层次4人;已经形成了年富力强、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该学科已为国家培养博士36人,硕士600余人;现有博士研究生71人,硕士研究生140人,所在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现有本科生900余人。电机与电器学科在注重应用基础和学科交叉研究的同时,还特别重视高科技产品开发,为国民经济主战场服务。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4项;1998年以来完成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12项,国家科技攻关和863项目7项,以及其他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0余项,研究经费达5100余万元;出版学术专著12部,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收入SCI、EI、ISTP三大检索论文360余篇。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特种电机及其控制技术、电力电子电机及其控制、电气装备电磁场分析与优化设计、电气设备软件工程、现代电器理论及装备、智能化电器等。工程院院士唐任远教授是我国从事稀土永磁电机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在稀土永磁电机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与高效高力能密度永磁电机产品开发上取得了多项国内外瞩目的研究成果,在建成教育部稀土永磁应用工程研究中心的基础上,目前正在建设国家稀土永磁电机技术研究中心。该学科在新型风力发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的研究上独具特色,20多年来先后独立开发研制了从数百瓦到数百千瓦、直到兆瓦级的风力发电机组,以及方波风力发电机和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等多种新型高效风力发电机系统,承担的国家863项目“MW级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已经实现并网发电。该学科积极开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美国、德国、日本、英国、韩国等8个国家13所大学及相关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和交流关系,互派访问学者、从事国际合作研究、学术交流以及合作培养研究生等。该学科于2001年成功地主办了第五届国际电机与系统会议(ICEMS’2001),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名代表交流论文327篇,论文全部被ISTP检索收录。2005年成功举办了第十五届国际电磁场计算会议(COMPUMAG),该学术会议被认为是国际计算电磁学最具影响的系列会议,这是我国首次承办该国际会议。该学科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和科技产业开发条件,除技术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和专业教学实验中心外,拥有国家稀土永磁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稀土永磁应用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特种电机与高压电器重点实验室和省高电压强电流重点实验室等学科性研究基地。
示范专业 国家特色专业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 | 辽宁省示范专业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
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科)、应用化工技术(专科) |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辽宁省研究生培养基地 | 电气工程、机械工程、材料工程 |
学院设置 01 | 研究生学院 | 02 | 电气工程学院 | 03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04 | 机械工程学院 | 05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06 | 建筑工程学院 | 07 | 新能源工程学院 | 08 | 理学院 | 09 | 管理学院 | 10 | 经济学院 | 11 | 文法学院 | 12 | 外语学院 | 13 | 国际教育学院 | 14 | 国防生教育学院 | 15 | 继续教育学院 | 16 | 体育部 | 17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 18 | 工程实践中心 | 19 | 软件学院(兴顺校区) | 20 | 基础教育学院(兴顺校区) | 21 | 石油化工学院 (辽阳校区) | 22 | 化工装备学院 (辽阳校区) | 23 | 工程学院 (辽阳校区) | 24 | 基础教学部 (辽阳校区) | 25 | 工程实践中心 (辽阳校区) |
机械工程学院 1999年2月成立,其前身是1960年建立的机械系,1972年更名的机械工程系。学院设有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流体传动及控制专业、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数控技术专业(专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新的本科专业目录,学院现有的4个本科专业调整合并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经上级批准,1998年增设工业工程专业和工业设计专业,2003增设了车辆工程本科专业,2004年增设物流工程本科专业。结合专业调整及新设专业,学院将原来的5个教研室重组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教研室、机械电子工程教研室、机械设计及理论教研室、车辆工程教研室、工业工程与物流工程教研室、工业设计教研室和工程制图教研室。
机械工程学院
学院中心实验室下设11个专业实验室:制造技术实验室、流体传动及控制实验室、机械设计基础实验室、精密测量技术实验室、测试与控制技术实验室、车辆工程实验室、工业工程实验室、物流工程实验室、工业设计综合实验室、体装备工程实验室和CAE实验室。制造技术实验室1999年新建一个数控编程室(4台机床、40台微机),随后陆续添置了加工中心2台,数控车床、数控电火花成型机、数控线切割机和三坐标测量机各1台。学院科学研究机构有:专用数控机床开发中心、工业机器人研究所、模具与模具装备研究所、液压与气动技术研究所、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现代机械传动技术研究所、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研究所、工业设计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表面加工测量理论与技术、数控技术与装备、特种加工工艺与装备、模具设计理论与制造技术、振动与噪声控制、现代机械传动、摩擦磨损与润滑技术、机器人技术、机电系统控制与优化、智能控制技术、计算机辅助工程等。2001年,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被批准为辽宁省重点学科。辽宁省复杂曲面数控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获准在院组建。学院从1981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目前共有5个学科专业具有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三个工程领域具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位权。1984年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1986年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1990年机械电子工程(原流体传动及控制)学科分别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车辆工程学科和流体机械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此外,工业工程和物流工程专业可以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1999年我院获得在机械工程领域招收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资格并于2000年开始招收首批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以后于2001年和2002年陆续在工业工程领域和物流工程领域获得招收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资格。学院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2005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将于2006年招生。学院现有教职工100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42人,讲师20人,高级工程师8人,工程师6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及在读博士研究生56人。
电气工程学院 1960年在无线电系基础上于1972年分建出来的,原名电机工程系。1986年更名为电气工程系。1999年改建为电气工程学院。该院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生物医学工程三个本科专业,现有本科学生1600余名。学院设电机工程、自动化、电工理论及生物医学工程三个系,拥有技术基础实验中心、专业实验中心。具有辽宁省高电压强电流与新型电机重点实验室和辽宁省特种电机与高压电器重点实验室。学院从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电机与电器、电力传动及其自动化、工业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分别于1984、1990、1993、1998、2000年、2005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电机、电器学科分别于1990/199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电气工程一级学科获博士学位授予权。电工学科为省重点学科。学院设有电气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电机与电器学科于2002年被教育部列为国家重点学科。现有博士生130余人、硕士生480余人、博士后16人。学院具有电机与电器、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人工智能与运动控制、医学电磁工程共七个博士点,具有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学院各专业的研究方向包括现代交流伺服系统智能化控制、自动化交流调速传动系统、过程控制、风力发电智能控制技术、计算机检测与控制、数字信号处理、特种电机及其控制、变流器供电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电气装备电磁场分析与优化设计、电气工程CAD、电弧电接触理论及其应用、智能化电器与节能技术、新型绝缘材料性能及测试研究、电力系统过电压及其防护、高电压测试技术、人工心脏驱动系统、生物医学图象处理、康复用智能机器人等。在学院102名教师中,有博士生导师19名,教授25名,副教授23名及高级工程师8名。学院学术气息浓厚。仅以近5年计,承担省、国家级项目4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与会议上发表科研论文1400余篇,其中被国际重要检索刊物收入260余篇。与美、日、德、加、韩、波兰等多所大学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该院于2001年成功举办了ICEMS国际电机与系统会议。并于2005年成功举办了COMPUMAG第十五届国际电磁场计算学术会议。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前身是1960年成立的无线电系,1972年更名为电子工程系,1999年改建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设有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五个本科生专业,在校人数为2200余名。学院从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在校人数为600余名。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学科是中国第一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之一,也是沈阳工业大学第一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2个学科之一。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计算机应用技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系统工程,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精密仪器及机械、信号与信息处理等9个学科分别于1981年、1990年、1993年、2001年、2001年、2006年、2006年获得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仪器仪表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等4个学科分别于2001年、2001年、2002年、2003年获得工程领域硕士学位授予权。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学科于2006年获得高校教师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学科于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并于2007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为辽宁省重点学科。学院现有教工14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教授22人,副教授30人。学院设有工业测量与控制中心,视觉检测技术研究所,非电量电测技术研究室,嵌入式系统研究中心,红外检测技术研究所,图形研究室等科研机构。学院拥有“辽宁省高校先进在线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和“辽宁省高校嵌入式技术应用重点实验室”,以及“沈阳工业大学-美国德州仪器DSP联合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输送管道在线检测、机器视觉检测、生物特征识别、成像技术、故障诊断、机械量测量、嵌入式系统、光电测量、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等。2000年以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其中重点基金1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是我校历史上获得的3个国家科技进步奖之一),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机构收录的论文300余篇。学院与英国、美国、中国香港及国内多所大学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学院先后成功组织召开了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三、四届青年学术会议,第一至五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
理学院 在原数理系、化学工程系基础上,于1999年初组建的。学院现拥有硕士、学士两级授予权。硕士授予权学科:应用数学,凝聚态物理,应用化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学院包含三个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与环境系。并设有两个实验中心:大学物理实验中心、化学实验中心。已拥有5个本科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用物理学专业、应用化学专业、环境工程专业。相应设有8个教研室和3个实验室。并有3个研究所和两个研究室。目前,理学院有教职工101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30人、高级工程师6人。有30位博士,近40位硕士。学院现有在籍本科生、研究生1千余人。理学院在完成全校公共基础课: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大学物理、物理实验、普通化学、物理化学等教学任务的同时,加快学科、专业及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一定的成绩。近两年,先后承接省、市级纵向科研课题20余项,承担各类横向科研课题2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超200万。其中超微粉生成与二次产品开发技术达国内领先水平,改性淀粉开发与生产技术已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在线性与非线性广义(奇异)控制系统、凝聚态物理、材料物理、电化学与精细化学品等方面每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其中有20篇被“三大检索“收录,多篇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目前,主要科研方向有:群表示理论、现代控制理论、计算数学、系统工程、材料物理、光电技术、腐蚀电化学、精细化学品技术、环境保护与评价、计算机软件技术等。
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前身是建筑工程系,可以追溯到沈阳工业大学基础部力学教研室。1985年和1987年学校曾委派力学教研室先后招收过两届工民建专业三年制大专班,1993年底在此基础上经原机械部教育司批准设立了建筑工程专业,1994年5月由原力学教研室组建正式成立了建筑工程系,2002年7月扩建为建筑工程学院。
树化石
建筑工程学院现有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建筑学三个专业和一个力学课程教学部以及一个建筑工程实验中心。学院下设工程力学研究所、计算力学研究所、结构工程研究所、岩土工程研究所、暖通空调技术研究所和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所;实验中心下设力学实验室、土木工程实验室、建筑环境实验室、建筑学实验室和计算中心。学院现拥有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和建筑学三个专业的工学学士学位授位权,结构工程、工程力学和固体力学三个学科的工学硕士学位授位权。土木工程专业于1994年开始招收本、专科生,建筑环境与设备和建筑学专业于2002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固体力学学科从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位权;结构工程和工程力学于2005年获硕士学位授位权。学院各专业和研究所主要研究的方有:岩土及混凝土断裂与损伤理论及其工程应用,结构振动与抗震理论,混凝土结构设计及理论,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理论,环境力学,土体-基础-结构系统的动力耦合,大型结构的动态设计及非线性振动理论,振动控制与故障诊断,转子动力学,材料工艺力学,材料疲劳及微观力学性能,复杂结构建摸及有限元分析,以及建筑设计方法及理论等。在固体的断裂与塑性损伤本构理论、动力机械非线性振动理论及故障诊断技术研究,材料疲劳及微观力学性能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在混凝土类材料的弹塑性损伤耦合理论、细观裂纹损伤与断裂模型和化学损伤动态演化规律,钢筋混凝土充填钢管新型复合结构的力学性能与工程应用,以及结构振动控制与健康诊断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各自学科的研究特色。建筑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5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8人、高级工程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4人,具有硕士学位21人。此外,学院还聘有校内跨学科教授5人,国外大学兼职教授4人、清华大学兼职教授1人。
管理学院 管理学院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1981年创立的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工程系,1993年在管理工程系的基础上成立了经济贸易学院,1998年根据国家教育部作出的学科专业调整和经济贸易学院设有经济及管理两大学科专业的情况,将原经济贸易学院更名为经济管理学院,伴随着经济管理学院在经济和管理这两大学科门类上的发展壮大以及沈阳工业大学建设以工为主多学科性大学的发展战略的实施,2002年学校又将原经济管理学院一分为二,分别成立了沈阳工业大学的管理学院和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学科设置覆盖管理学门类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两个一级学科。
校园一角
现设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有工程管理、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科技管理、物流管理和电子商务(部分)等专业业务领域;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有企业管理学(含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会计学、技术经济及管理学、旅游管理学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工业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权点;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和会计学三个学科专业同等学力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有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6个本科专业。学院现下设有工程管理系、工商管理系、会计系、市场营销系、电子商务系、物流管理系,有首批通过辽宁省教育厅组织合格评估的学院实验中心,有管理学科专业图书期刊种类齐全、藏书量较大的学院图书资料中心。另有辽宁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微观管理论与应用研究中心、辽宁省创建科技先导区研究室、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还有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认定的电子商务师培训基地、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授权的辽宁地区物流师考试管理机构。学院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较高,职称、知识、学历和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教师队伍中,教授和副教授37人,有博士学位和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27人,并有政府特贴获得者及多名教师被国家级和省部级的机关学术机构聘任较重要的社会兼职。经老一辈管理英才的精心耕耘和新一辈“管院人”的与时俱进,学院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与特点,为国家和辽宁地方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及人才培养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目前学院有在校本科生1300余人,全日制在读硕士研究生近200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等100余人。
经济学院 原经济管理学院(1981年建院)的基础上,于2002年7月为了学科建设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学校二级学院。现有国际贸易学1个硕士学位点和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经济学(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方向)三个本科专业,相应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系、金融学系、经济学系三个教学部门和“WTO经济研究所”、“投资分析与项目评估研究室”、“循环经济学研究所”三个学术研究机构。学院现有一个实验中心、一个数字、专业刊物资料室。实验中心包括一个微机实验室、一个综合实验室和一个远程教育中心,承担着全校经济学科的实验教学任务。学院设有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下设的“OSTA计算机信息技术考试站”。学院各个专业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工业外贸、金融理论与实务、风险投资与管理、环境影响评价、循环经济、环境经济分析等。学院具有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位权和举办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资格。学院注重加强同社会联系,并不断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2001年开始同澳大利亚格林菲斯大学联合培养“2 2”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每年学院定期向国外派出访问学者。全院现有教职工39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4人、讲师和工程师15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和在读博士14人。经济学院院长高丽峰教授是辽宁省政协委员,并连续两届被选为沈阳市铁西区人大代表。学院聘请了多名社会知名人士担任学院兼职教授,定期来学校讲学。2008年全院在读全日制研究生80余人、本科学生800余人。沈阳工业大学文法学院成立于1999年3月,其前身是1993年11月始建的沈阳工业大学经法系,最早可追溯到1958年8月建立的马列主义教研室。
文法学院 设有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法学系、艺术系、新闻传播系、人文素质教研部,以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研究中心、生态与社会研究中心、经济法律研究所暨科技法律研究所、辽宁省科普统计工作站、环艺设计与视觉传达研究中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及与辽宁省知识产权局联办的辽宁省知识产权研究所等教学、科研单位。学院现有法学、艺术设计、广告学三个本科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民商法学、科技哲学三个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文法学院承担着全校本科生、研究生和继续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同时还承担着法学、艺术设计和广告学三个专业的教学任务。 文法学院现有在校学生826人,在校研究生47人。现有教职工86人,其中专任教师75人,教师中教授11人;校聘教授9人;副教授25人;教师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占教师队伍总数的52%。有律师资格的教师10人。 文法学院现有图文、图像设计制作;摄影采光;证据采集和影视、广告设计制作四个实验室,一个大学生模拟法庭、一个合议庭。其中,证据采集实验室正在建设中。使用面积385平方米。现有仪器设备281件,设备总值283万元人民币。承担着符号设计、广告设计和广告摄影等36门实验课和专业课的上机教学任务,高达1084学时(计划学时)。 文法学院资料室现有阅览面积300平方米,藏书3.2万余册及一定数量的音像资料和电子图书。所藏图书、杂志、报刊等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法学、中国革命史、思想品德、自然辩证法、文学艺术、艺术设计、广告学等数百个种类,是校内思想政治、法律、文学、艺术和传媒类图书较为集中、齐全的资料中心。 文法学院重视教育教学改革,教师治学严谨,教学质量优良。近年中,有三门课程被评为校级一类课,有两门课程被辽宁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在教学改革、教书育人等工作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文法学院学术研究氛围浓厚,科研成果显著。近三年来,学校教师承担了省部级科技项目44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1篇,出版著作、教材68部,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 文法学院重视学生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积极组织开展有利于学生学习、学生成长、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学生自己创办了《大学生法学论坛》杂志。体现学生特点的法律咨询、模拟法庭等活动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教育部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广告学专业学生在2005年获得一等奖1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2007年获得二等奖1项、优秀奖2项。文法学院学生近年来在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中,获得省金奖6项,全国竞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的优异成绩。 文法学院的毕业生以其基础知识扎实、工作作风朴实、为人正直谦虚和勇于创新创先的良好品质,普遍得到了社会各用人单位的认可。其中不论在重大事件和特定环境中涌现一批舍己为人的模范和在平凡工作中创出佳绩的工作者。
外语学院 始建于1994年。学院现有教师76名,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6人,博士2人,硕士研究生46人。外语学院下设英语系、大学英语第一教学部、大学英语第二教学部、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外语教学直属教研室,和全校小语种教学直属教研室。外语学院现有12个多媒体语言实验室,总面积达600余平方米。学院的外语资料室现有各种外文图书2万余册,中外文期刊50余种。英语系负责英语专业学生的教学工作。英语专业的教师主要由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的博士,和毕业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辽宁大学和大连外院的硕士研究生组成,学院的教授、博士均为英语专业的骨干教师。1996年招收本科生以来,学院一直狠抓学风、考风建设,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和考风,学生的积极性高,效果显著。在国家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中,2000级学生的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通过率超过90%;2001级学生的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通过率超过80%;均大大超过全国平均通过率。短短几年间,我院先后有近10%的学生考取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上海大学等重点大学的研究生,毕业生中有15%的人高校任教。同时,学院十分重视对学生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外语学院学生孔冠男在上海市口译大赛中获得上海市第一名。在2002年“外研社杯”大学生英语辩论赛中,沈阳工业大学代表队获东北地区第一名;在中国比赛中代表队连克清华大学代表队、解放军外语学院代表队获得第三名,并代表中国参加了亚洲第九届大专英语辩论赛。学院的大学英语第一教学部和大学英语第二教学部负责全校本科生1-2年级大学英语的教学任务。大学英语教学部现实行主讲教师制。每个大学英语教学部下设4个主讲教师组,分别承担相应学院本科生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主讲教师制的实施使更多年富力强的同志直接参加教学管理,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院的两个直属教研室是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外语教学直属教研室和全校小语种教学直属教研室。外语学院非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每年有600人,开设的外语课程有英语、日语、俄语和法语的精读,高级听说,专业外语的写作及翻译、国际会议交流英语等。全校的小语种教学目前包括日语、俄语、德语和法语。
软件学院 成立于2002年4月,是经辽宁省教育厅批准建立的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学院办学机制灵活,具备先进的网络教学、实验教学、电化教学条件,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新的教学体系,以国内外著名IT企业为教学实践基地。通过引入国内外最新的优秀教材,高薪聘请校内外和国内外优秀专家、教授任教,丰富的项目开发、软件项目管理实践,营造了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实用型软件人才的良好环境。自建院以来,学院秉持观念创新和体制创新的精神,落实“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统一的科学发展观,积极追踪软件产业前沿的发展态势,大力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教学体系,采用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开创全新的教学模式。学院牢固树立现代高等教育的理念,坚持人才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始终把不断提高办学质量放在首位,一步一个脚印,呈现出勃勃生机。软件学院具有信息领域、尤其是软件行业的两个重要专业:软件工程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具有两个专业的学士学位授予权,以及计算机工程、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工程硕士授予权。学院每年选拔部分优秀本科毕业生到计算机应用、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免费攻读硕士研究生。学院培养全日制本科生约1300人,同国内以及国外部分著名IT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由于在应用型、复合型软件人才培养上具有鲜明的特色,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受到了企业的普遍欢迎。从4届毕业生来看,不仅使学生在校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也为其找到自己的理想职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院设有软件工程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信息系统实验室等实验及研发结构。为了加强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学院建立了一支由近30人组成的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他们中,有学校和业界的知名教授,辽宁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沈阳工业大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成员,沈阳工业大学优秀教师、教学优秀教师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在做好学生培养工作的同时,学院教师在科学研究领域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工程学院 成立于2004年1月,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备案的独立学院。学院面向全国招生,是承办工科、经济、管理、法学等学科门类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院设教学办、学生办等五个办公室及化工、机械、自动化、计算机、经管、法学等六个系,开设十六个本科专业,包括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环境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和法学等。学院地处古城辽阳市,毗邻国家大型石油化工生产基地中国石油辽阳石化公司。学院占地面积300亩,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519万元,图书17.7万册,拥有机械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等3个实验教学中心和11个校外实训基地。学院现有本科学生3923人,专任教师202人,专任教师中有副高级职称以上的教师96人,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92人,省级以上优秀青年骨干教师4人。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实践和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工程及管理应用型人才。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院的中心工作,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和学风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水平,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及科研工作。近年来,已获得校内外教育教学改革成果20余项,编写教材25部,先后承担了15项省、市级计划项目及130余项合作科技项目,实现科研进款630余万元,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辽阳市科技进步奖3项,获得发明专利7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30余篇,其中被EI检索7篇。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近两年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等项竞赛中,获省级银奖2项,铜奖5项,优秀奖7项。沈阳工业大学工程学院秉承“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优良校风,努力把学院办成立足辽沈,服务全国,理工为主,特色突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研究生学院 学校对各单位研究生教育进行集中管理的领导和协调机构。研究生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79年的科研处研究生科,1986年9月成立研究生处,后成立研究生部。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学校为加强研究生工作的领导,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2002年9月成立研究生学院。自1979年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沈阳工业大学研究生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学科门类覆盖了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哲学七大学科门类,有7个种类的办学招生权,分别是:博士研究生、统考硕士研究生、单考硕士研究生、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工程硕士、高校教师硕士、港澳台硕士。学校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工程中心,建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0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含一个一级学科)和39个硕士授权点。研究生教师队伍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37人,硕士生导师200余人,教授200余人。截止2006年底,学校在校各类研究生已达到2200余人。研究生学院现有工作人员10人,其中院长1人,党总支书记1人,副院长1人,下设招生办、培养科、学工办三个科室。多年来,沈阳工业大学一直把人才培养质量视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研究生学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严格审查报考资格;科学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更新课程设置;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过程管理;高度重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诚信教育;严格把握学位授予标准。自招生以来,共培养了3千余名各类博士、硕士高级人才,培养出的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并以基础理论扎实、动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而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国际教育学院 成立于2002年,该院的建立是为适应学校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和对外交流,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应运而生的正规教学单位,是一所集中外合作办学、留学生培养、语言培训、文化交流等多项功能于一身的新型办学实体。学院坚持以教育创新为主线,依法治学,诚信办学,注重过程管理且强化语言教学,国际教育学院已与国外多所大学和教育机构建有良好的伙伴关系,同时进行着有效的合作。学院下设来华留学部、出国留学部、学生工作办公室、MBA教育管理中心、汉语言教研室、德语语言培训中心等部门,来华留学部和汉语语言教研室负责我校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招收培养及管理工作。沈阳工业大学自1985年开始接收外国留学生,现拥有一支专职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经验丰富,所有教师均获得对外汉语教学资格证书。学院先后承担了省市多个教学科研项目,发表了数十篇省级论文。学院教师先后到日本、韩国、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的院校进行考察和教学交流。来自于美、德、韩、日、法、俄、瑞士、巴基斯坦等数十个国家的留学生到学校进修学习,培养了留学生近千名,学院并与国外众多院校建立互送留学生关系。国际教育学院主要承担实施沈阳工业大学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目前合作办学项目主要有与英国鲁顿大学开展“3 2”模式本硕连读合作办学;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开展本科层次“2 2”模式培养;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文件号:[2003]123号),与美国班尼迪克大学合作培养“企业管理硕士”项目。与国外大学合作办学,采用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设计教学大纲的教学体制。部分课程由国外教师来华授课,采用合作院校原版教材,使同学们感受到国外院校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学院还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和具有高级职称的归国学者为学生授课。通过合作办学在海外留学的学生已达260多名,其中完成学业计划的学生均顺利毕业并大都获取硕士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沈阳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现已成为沈阳市委组织部的后备干部培养的海外培训基地。上述合作办学项目得到了省教育厅的高度赞扬,同时也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广大学生家长的认可。通过中外合作办学,不仅拓宽了学校的办学路线,增强了我校的国际声誉,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国际化人才。此成果在辽宁省各高校合作化办学中也是令人瞩目的。学院目前拥有各类学生700多名,拥有一座4500平方米的留学生公寓,具有现代化的多媒体语音教学室、网吧、资料室,并设有一流的学生活动室及运动室。作为沈阳工业大学对外“办学”“交流”“合作”“引进”的一个重要窗口。国际教育学院与国外院校联系紧密,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办学经验与管理模式,结合国情旨在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将为推动整个学校教学事业的发展和促进沈阳工业大学国际化合作办学进程产生积极的影响。
继续教育学院 成人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管理部门和办学实体,承担着成人本、专科生、各种培训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等的教学管理工作,具有多层次、多种形式的办学特点,共享沈阳工业大学的教学资源,其中包括师资、图书资料、教学场地、实验设备以及运动场所等,确保沈阳工业大学的办学质量。继续教育学院所有本科专业可授予学士学位,目前共有在籍专、本科学生9300多人。春华秋实,他们正用青春、热诚谱写自强不息的人生!学院设有办公室、夜大学部、函授部、继续教育部和学工办五个部门,专职管理人员23名,2008年在籍学生9300多人。继续教育学院积极探索办学的新路子,以各种方式同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合作办学和接受委托培养办学。50年来,继续教育学院成人教育经历了创办、恢复、发展、整顿、提高五个阶段,先后开办了二十几个专业,在全国各地先后设立六十几个函授站,累计培养学历毕业生24000多名和9300余名专业证书班及长短培训班的学员。
2003年,成立了继续教育学院,与成人教育学院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现在改为继续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主要从事各类非学历教育,并与荷兰阿姆斯特丹商学院联合培养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研究生和“1 1”MBA研究生,与信息产业部电子教育中心合作成立硬件工程师培训中心。2005年正式开设“特色专业”,这是学院在教学上的创新改革,按照“2004年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要点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04〕10号等文件的精神,大力推进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推广“订单”式培养培训模式,与有关行业企业共同培养培训技能型人才。同时密切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联系,积极推动“双证书”制度,指导并帮助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行业企业认可的具有相当社会知名度有关技能证书。实现学历、技能、就业三位一体的全新教学模式。目前,我校的成人高等教育已经形成了以夜大、函授教育为主体,多层次、多学科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本、专科教育与长短期培训教育相结合的相对独立的成人教育办学体系。
师资力量 院士 | 唐任远、朱英浩、胡壮麒 | 国务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 王凤翔 | 国家863计划专家组首席专家 | 姚兴佳 |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 | 李荣德、张凤阁、王世杰 | 全国模范教师 | 王凤翔 |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 唐任远、孙昌志 | 全国劳动模范 | 孙昌志 | 中国铸造学会理事长 | 李荣德 | 中国风能协会副主席 | 姚兴佳 | 教育部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 李荣德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 刘晓明 | 霍英东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 | 徐建源、梁杰、韩晓舟、张艳丽、曲迎东 | 部级跨世纪学术骨干 | 李荣德、林莘、杨俊友 | 部级跨世纪学术学科带头人 | 王世杰、杨林、刘正、李岩、梁杰、徐建源 | 辽宁省杰出人才 | 李荣德 | 辽宁省学科拔尖人才 | 李荣德 | 辽宁省学科带头人 | 林莘、李岩、白保东、王世杰、袁晓光、张凤阁 |
校区概况各校区面积 中央校区占地面积:100.4667万平方米(1507亩)
中央校区教工小区占地面积:12.4000万平方米(186亩)
兴顺校区占地面积:15.4764万平方米(232亩)
国家大学科技园:占地面积32000平方米(48亩)/ 建筑面积27000平方米/ 厂房面积7200平方米
国家大学科技园:规划占地面积3000亩/ 规划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
国家大学科技园创业园:规划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
辽阳校区占地面积:31.2375万平方米(469亩)
工程学院占地面积:19.6670万平方米(295亩)/规划面积600亩
总占地面积:182.4476万平方米(2737亩)
总规划占地面积:399.5806万平方米(5994亩)
中央校区一期工程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投资8.5亿元,已竣工)
中央校区二期工程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
中央校区三期工程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
各校区地址 校区 | 地址 | 邮编 | 中央校区 | 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沈辽西路111号 | 110870 | 兴顺校区 | 沈阳市铁西区南十三路1号 | 110023 | 辽阳校区 | 辽阳市宏伟区光华街30号 | 111003 | 工程学院 | 辽阳市宏伟区西线公路30号 | 111003 | 国家大学科技园 | 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四号街20号 | 110027 |
各校区公交线路 (1)中央校区公交线路:沈阳北站216路至艳粉街转283路至中央校区东门;或沈阳北站216路至艳粉街转206路至中央校区北门;或沈阳站206路至中央校区北门。
(2)兴顺校区公交线路:167、176、207、278路至工业大学;或铁西新区2线、103、111、201、206、216、283路至艳粉街;或沈阳北站216路至艳粉街;或沈阳站206、207路至艳粉街。
(3)辽阳校区公交线路:辽阳站9路至工业大学。
(4)国家大学科技园公交线路:铁西新区2线、167、284路至四号街。
近年沈阳工业大学录取分数线 高考科目: 生源地: 年份:
年份
最低
最高
平均
投档
录取人数
录取批次
2009512522517--2本科二批 2008477484480--2本科二批
| |  | |  |
|
-
0.jpg
(6.03 KB, 下载次数: 118)
-
1.jpg
(8.42 KB, 下载次数: 112)
-
2.jpg
(6.22 KB, 下载次数: 118)
-
3.jpg
(5.48 KB, 下载次数: 107)
-
4.jpg
(10.81 KB, 下载次数: 121)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