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罗田畈腔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听众

0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4-17
注册时间
2013-4-1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罗田畈腔   发表于 2013-4-17 17:54:2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罗田县是京剧鼻祖余三胜的家乡,它位于大别山脉南麓,地跨东经115°06′至115°45′,北纬30°01′至31°12′。海拔1729.13米的大别山主峰坐落其间,为最高点,全县以山区为主,丘陵次之,地势南高北低,最低处海拔46米。

    起源于远古时期劳动号子的罗田畈腔是在大别山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农民们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所产生的一种民间文化形式。它吐词用罗田方言,发音用小嗓(喉部发音。任黄州团练副使时的苏东坡当年游察罗田时被罗田畈腔所震撼,称畈腔歌唱者为“鸡人”),其曲调高亢嘹亮,节拍自由悠扬,最高音可达小组字“5”音。演唱时最少要二人以上,一人提牌子(领唱),一人打背弓(接腔),所有人拗蔸儿(齐声唱和)。它曲目丰富,可分《歌儿》、《挣音》、《盘腔儿》等三大类。《歌儿》内有山歌、滚歌等;《挣音》没有固定歌词,全部借戏文词;《盘腔儿》内有9种唱腔,有固定歌词。

    1959年,罗田畈腔歌手肖继煊、朱国清、乐祥言参加省赛歌大会受到好评,《湖北日报》发表评论文章,给予赞赏。1962年,罗田畈腔10余种曲牌录入《湖北民歌集》。1980年10月,由李利军等人代表黄冈地区参加“湖北省民歌民舞调演”演唱的罗田畈腔《高高山上一棵松》获省创作、演出奖,随后在湖北电台广播。

    罗田畈腔的歌词包含了大量的自然、生产、生活知识和民众的生活习俗以及道德礼义的劝教,是解读当地民众审美心理的重要依据,也是维系民族精神,建设和谐社会的纽带。最重要的是它延续了古老的民间音乐的血脉,是大别山周边地区音乐的“活化石”,极具学术研究价值。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1185

201261911826584.jpg (18.07 KB, 下载次数: 51)

201261911826584.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14 09:24 , Processed in 0.424708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