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襄阳花鼓戏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听众

0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4-18
注册时间
2013-4-1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襄阳花鼓戏   发表于 2013-4-18 18:21:1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戏曲剧种。
    流行于湖北北部襄阳、枣阳、宜城等十余县。约有一百多年历史。是在当地流行的民间说唱歌舞及民歌、小调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唱腔有桃腔、汉腔、四平、彩腔等。传统剧目多为民间生活小戏。清末民初,专业班社较多,后日渐衰落。解放后加上丝弦伴奏。整理的传统剧目有《送寒衣》等。

    在2004年以前,宜城市没有专门的花鼓戏剧团。但在宜城,无论是民间艺术团体,还是专业的曲剧团、艺术团,一直坚持创作、排演襄阳花鼓戏剧目。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至现在,宜城市仅各专业艺术团体排演襄阳花鼓戏剧目就达24部,部分剧目在全市、全省及至全国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正是在宜城全市人民的努力下,襄阳花鼓戏的艺术火种得以有效地保存,生生不灭。


    襄阳花鼓戏曾名“躲躲戏”


    襄阳花鼓戏,曾在襄樊地区广为流行,影响至我省的房县、郧阳、远安、兴山,最远达到陕南、豫南等地, 它最初被称为“地花鼓”、“花鼓子”,因该剧种曾受歧视遭禁演,艺人们只能躲在山野乡间里演出,故又有“躲躲戏”之称。


    襄阳花鼓戏原本不是襄樊境内花鼓戏的惟一称谓。在1980年以前,虽然剧目基本相同,唱腔大同小异,曲牌的名称一样,但襄阳花鼓戏因行政区划不同而称谓不同,在宜城则被称之为“宜城花鼓”,在襄阳则被称之为“襄阳花鼓”,在枣阳则被称之为“枣阳花鼓”,如此等等。1980年,原襄阳地区文化局在地方戏普查的基础上,为整合襄阳地区地方戏剧资源,扩大襄阳花鼓戏对外影响,遂统一定名为襄阳花鼓戏。


    襄阳花鼓戏的主要特色


    襄阳花鼓戏的前身是流传于襄樊地区的民歌小调和一些其他说唱艺术形式,由于受到当时清戏、汉剧、湖北越调影响,逐渐形成了以打锣腔为主,并具鄂北方言与艺术的特点。


    襄阳花鼓戏最初只有“二小戏”(即小生、小旦)、“三小戏”(即小生、小旦、小丑),后来受湖北越调、汉调、梆子等剧种的影响,逐步完善发展成“四梁”(指男角中的小生、小丑、老生、大花脸)、“四柱”(指女角中的花旦、老旦、彩旦、青衣)。在表演上,以唱功见长,特别重视生、旦行的唱功戏;各行当的唱腔基本相同,但又有着不同的要求,其中花旦要俏,正旦要稳,小生要平,花脸要粗,丑角要逗;唱腔并不复杂,但讲究根据不同角色、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灵活应用;咬字吐音讲究尖团清晰,行腔讲究圆润、柔和、明亮,要求有刚柔相济的效果。


    襄阳花鼓音乐特色明显,声腔既高亢粗犷、激情热烈,又委婉细腻、明快活泼,其腔调有[桃腔]、[汉腔]、[四平]、[彩腔]。传统的演唱形式为一唱众合,锣鼓伴奏,节奏鲜明,气氛浓烈,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1131

13355172771912899364.jpg (55.59 KB, 下载次数: 47)

13355172771912899364.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14 01:41 , Processed in 0.328267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