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初中
口号:公 诚 严 勤 实 朴
简介:平阴之名始见于《左传》,因地处古东原之阴而得名。其文明史可上溯至六、七千年前的北辛文化,是“中国平阴玫瑰之乡”。解放后,平阴县广大人民群众在政治上获得解放,经济上翻身的同时,迫切要求提高文化教育水平。党和政府狠抓教育,小学从恢复到发展,速度很快,小学毕业生离县赴外地(长清、济南、聊城、泰安等)上中学,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亦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投资兴建“山东省平阴第一中学”。[1]
编辑本段校容校貌建校时,学校西北面隔沟与邮电局、公安局相接,其余部分均为农田。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区扩大,四周居民、机关、商店、工厂相继建起。目前学校已从城区的僻隅,变为闹市中心。当时计划占地74704平方米,实际占地54902平方米。现在学校东临五岭路、南接翠屏街、西与商业系统宿舍区毗连,北与商业街相连。学校前为教学区、后为教工宿舍区。[1]
编辑本段发展历史1954年初春破土动工,9月一期工程基本竣工,当年招收第一届初中4个班224人。1956年省、地确定在东阿镇兴建“平阴二中”,本校定名为“山东省平阴第一中学”。1958年省人民政府决定,增设高中班,每级招收2个班。规模定为18个班的完全中学。同时附设师范班2个。区划调整,泰安地区撤消,平阴划归聊城地区,学校改为“山东省东平平阴中学”。1959年10月平阴划归济南市,12月东平王台中学的4个师范班并入本校,学校恢复“山东省平阴第一中学”。1960年春平阴划归菏泽地区,下半年师范班移交平阴师范。1961年下半年泰安地区恢复,平阴划归泰安地区,1962年平阴师范撤消,省教育厅行文,将师范校产划归平阴一中。1963年普通中学规定规模,泰安地区确定平阴一中为18个教学班(初中12个班,高中6个班)的完全中学。并定为地属重点中学。
1966年6月17日,“文革”之火,在一中点燃,十年动乱给一中带来深重的灾难,造成了严重的损失。1968年在“侯王建议”(以某市两位同志建议下发文件的简称)的鞭及下,工宣队“动员”教师回原籍,由于教师的强烈反对未成。1969年酝酿分校,主任以上干部先后被调离,少数回了原籍。一批小学教师调进一中,学校改为“平阴县城关中学”。
“文革”初期,轴瓦厂从外地迁入平阴,占县农具厂厂址。1969年平阴县革委确定县农具厂占用一中东院(原师范校址)。 荣誉
1969年附设师训班,1972年师训班移交新建立的平阴师范。1974年恢复“山东省平阴县第一中学”名称。
1976年粉碎“四人帮”,结束了十年动乱局面,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推翻两个“估计”,学校获得了新生,通过整顿调整,逐步恢复了正常的秩序。1978年重新被确定为地属重点中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学校认真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以教学为主的轨道上来,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学校面貌不断发生新变化。党的十二大以来,学校各项工作走向开创新局面的征途。
1984年机构改革,领导班子实现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
1985年平阴划归济南市。到1989年35年校庆时发展为24个班的完全中学(其中:6个初中班、18个高中班)。1991年进行大规模的校舍改造。
1994年初中部划归新建立的平阴四中。1998年建设万余平方米综合教学楼,招生规模达到36个班。2001年县委、县政府决定进一步扩大高中招生规模,筹建平阴一中新校。由济南玛钢公司有偿投资,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办学、高效益发展”的原则进行建设。选址文笔山西麓环秀森林公园北侧,占地242亩,设计规模56个班。2002年招生12个班,其中:初中班9个,高中班2个,出国培训班1个,学生546人。名为“济南玛钢外国语学校”,实行国有民办。2003年济南玛钢外国语学校与平阴一中合并为一校,统称平阴县第一中学,一校两址,规模可达到90多个班,学生5400人。现在新老校区共有72个班,其中高中班50个,初中实验班17个,小学实验班5个。学生3794人,教职工430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46人,中学一级教师116人,党员157人。
联系:济南市平阴县城翠屏街73号
0531-87886099
网址:
http://www.pyy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