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建阳雕版印刷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听众

0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4-19
注册时间
2013-4-1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建阳印刷   发表于 2013-4-19 19:40:2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在闽北历史上,最具世界性影响力的文化现象有两样:从人物方面来讲是出了个朱熹,“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从事物方面来讲,是出现了建本图书。朱熹的研究成果浩繁卷帙,难以车载斗量,而对建本的挖掘和传承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与提高。

  当代学者、著名古籍版本目录学家顾廷龙说:“建阳书林之业自宋迄明六百年间,独居其盛。”从数量上看,建本超过了浙本、蜀本,建阳在历史上是名副其实的“图书之府”。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统计,历代建本古籍被列为国家级古籍善本的,经部书171种,史部书480种,子部书505种,集部书304种,丛部书8种,合计近1500种,对祖国文化的保存与传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迄今,有不少建本图书为日、英、法等国国家级图书馆所珍藏。

  历史上,“建本”的发祥地在麻沙、崇化里,即今麻沙镇和书坊乡。为什么地处山林深处的这两个地方会成为全国三大刻书中心之一呢?让我们透过尘封的历史,从雕版印刷的起源开始去做一番探究吧。

  雕版印刷�文化传播史上的一场革命

  文字的流传在历史上经历过漫长的时期。人类最早从结绳记事开始,殷商时期有了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甲骨文,随后有了镌刻在青铜器上的西周铭文,有书写和刻印在木板和竹片上的木牍文字和竹简文字;有汉魏时期的碑文石经,还有书写在帛、绢、纸上的文字,但传播范围十分有限。到了唐朝,将文字雕刻在木板上,大批量印在纸上装成书册,这才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革命”。它使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更多的人受教育成为可能。

  唐朝从8世纪初唐玄宗时代创建丽正书院、集贤书院,作为中央级的学术文化机构,其中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征集古今经籍,加以整理,重新点校、抄录,传播后世。从所设职事“书直”、“写御书手”和所损耗的材料可以判断,当时出书还是靠手抄而无印刷技术。据《新唐书》载:集贤院所用的纸、笔、墨均由太府供应:“月给蜀郡麻纸五千番,季给上谷墨三百三十六丸,岁给河间、景城、清河、博平郡兔千五百皮为笔材。”《唐会要》载:“集贤院奏,大中三年正月一日以后至年终,写完贮库及填缺书籍三百六十五卷,计用小麻纸一万一千七百七张。”数据相当精细。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1902

20110202045755970_863.jpg (8.06 KB, 下载次数: 42)

20110202045755970_863.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12 03:46 , Processed in 0.669207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