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8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洛川老秧歌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听众

0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4-21
注册时间
2013-4-2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洛川老秧歌   发表于 2013-4-21 00:09:3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流传于洛川县京兆乡、城关镇及黄陵、富县等地的秧歌,是一种不同于陕北大秧歌的古老传统形式,当地群众称之为“老秧歌”。

    老秧歌是春节闹杜火时常见的形式。正如秧歌中唱的那样:“过了一年又一年,村村秧歌闹得欢,虽说秧歌不好看,敲锣打鼓太平年。”这些唱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当地群众把秧歌活动作为欢度春节、喜庆丰收时,抒发人们喜悦心情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

    老秧歌具有传统秧歌的祭祀性质和民俗特征,含有娱神的作用。当地的秧歌组织皆以庙会社祀为中心,往往是围绕着庙会、寺院附近的村庄,形成一种民间群众性的秧歌社祀。在表演程式中,先得敬神,称“谒庙”,唱《十炷香》、《求雨歌》,如《四六曲》的唱词:“进得庙院敬神灵,渴望五帝显神通,一盼来年风雨顺,为民求得好收成。”谒庙结束后要在广场上表演,俗称“打官场子”,然后在挨家挨户上门拜年,当地称“送秧歌”。

    老秧歌常和文狮子、旱船、推车、芯子、高跷组成综合性的春节社火舞队,白天游村转乡在街上演出,俗称“打社火”,秧歌队只相随在社火队尾做行进表演,以烘托气氛。晚间在场地表演时,称“唱秧歌”,重点突出老秧歌。唱的曲调以当地民歌小调为主。短的曲调以伞头即兴编创的贺词、祝语和吉利话为主;长的曲调称“套曲”,也有称 “背弓调”的,具有一定的叙事性和故事情节,如《小女子告状》、《琴房送灯》及《张生戏莺莺》、《八仙过海》、《刘备战东关》等。洛川老秧歌另一特点是“唱则不舞、舞则不唱”,民间流传的说法是“敲得紧扭得欢,不敲不扭唱起来”。唱到高潮时,伞头在场中一人领,围观的群众齐声和,气氛红火,颇具我国古代散乐表演的某些遗风。

    老秧歌流传的历史比较悠久,在当地所保存的清嘉庆年间刻制的皮影戏箱中,仍保存一套《打社火》节目,刀工细腻,造型生动,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历史上洛川民间社火的热闹场景。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986

u=1895466612,910164500&fm=21&gp=0.jpg (6.44 KB, 下载次数: 80)

u=1895466612,910164500&fm=21&gp=0.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8 01:25 , Processed in 0.313662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