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华县位于关中东部、渭河下游,地处东经109°36′至110°2′48″,北纬34°12′27″至34°36′27″,面积为1127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人口36万。东临华阴,西接渭南,南依莽莽秦岭,北临滔滔渭河,距古城西安90公里,境内陇海铁路、310国道、西潼高速公路横贯而过,为关中与中原交通的重要通道,自古就有“通化门前第一州”之称。现代化的通讯、交通极为便利。
华县历史悠久,是黄河流域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县境内数十处“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殷商文化”古遗址,彰显着我们的祖先在此繁衍生息,创造历史,创造文明的轨迹。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封庶弟姬友为桓公,在此建立了郑国。春秋时,秦武公十一年(公元前687年),秦国在此设置郑县,为本县设县之始。北魏孝昌二年(公元526年)在郑县设东雍州。西魏废帝三年(公元554年)改东雍州为华州,此后直至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除州府,改华州为华县,沿袭至今。在长达1360年的历史岁月中,华县一直是华州州治的所在地,自周迄唐均为京畿重地,向为文明的礼仪之邦。历代以来,贤哲代有人出,涌现了以唐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郭子仪,清末民初教育思想家杨松轩,现代著名学者杨钟键,革命先驱潘自力、高克林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物,历为“人文鼎盛之区”。境内地貌复杂,山、川、塬、滩交错,六山一水三分田,资源丰厚,富庶丰饶。素有“百二胜地,天府之国”的称谓。古时华州,伴随着长年的军事活动,使这里成为各地能工巧匠交流技艺的场所,制革、竹编\\铁器制造等手工业,手工艺十分发达。同时,军事活动也带来了各种不同形式的文化艺术活动,多种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交汇、共生,形成了华州地区多元的、开放的文化和艺术氛围。
华县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多彩多姿的民间手工艺和淳朴的民俗传统,为华州背花鼓艺术的发生、发展与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华州背花鼓俗称“蹩鼓子”,流行于陕西省华县北部下庙镇的东甘、西甘、康甘村一带,该地地处渭河之滨,土地平坦肥沃,非常适宜农业耕种。总面积48.5平方公里,镇辖21个村民委员会,110个村民小组,65个自然村,5943户,24461人,其中农业人口23971人,耕地面积48848亩。
解放后,每逢农历三月初八、八月初八的古庙会仍旧保留,每次上会人数有1万余人,盛况空前。
华州背花鼓的基本内容
华州背花鼓,因当地方言称“跳”为“bie”,故该舞在华县群众中又称为“蹩鼓子”。
背花鼓作为一种民间祭祀性群舞,表演者均为男性,主要是背花挎鼓的年青人。通常由30人组成。分两队排列成纵列,每队12人,共24人;领舞和配属角色共6人,分执大小铜锣,其中执小锣领舞者2人,执大锣者2人,执大锣配音者2人。主要表演者扎一种巨型扇面五彩舞饰。挎鼓于腹前,双手击之而舞。舞姿粗犷原始,舞步多以跳为主要特征。背花随着舞者的跳动和舞姿的变化,如孔雀开屏,似旌旗飘荡。配以鼓声、锣声和演员节奏强烈粗犷豪放的呼啸声,声威雄壮,有排山倒海之势,现场气氛庄严而狂热。
联系:暂无
网址:
http://fy.folkw.com/view.asp?id=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