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眉户曲子戏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听众

0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4-21
注册时间
2013-4-2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眉户曲子戏   发表于 2013-4-21 16:26:1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眉户(郿鄠)是陕西地方剧种之一,也称为“陕西曲子”,唱眉户也称为“念曲子”。相传因起源于太白山麓的眉县和户县一带而得名,眉户历来以广大劳苦大众的生活、劳作、爱情、婚嫁、殡丧等方方面面的言情为基调,以丰富的演唱材料和演唱形式,唱出了寻常人家的喜怒哀乐,唱出了普通百姓的志趣和爱好。这一艺术形式,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和众多爱好者的感情寄托与精神享受。

    眉户戏的主要素材起源于陕西民间的民歌、情歌、牧歌、樵歌、渔歌以及民间小调和童谣,经过历史的变迁,人们在演唱时对曲调作了不断的演变和发展,逐步形成了现在这种以套曲为形式的音乐特点。由于它唱腔清雅悦耳,唱词通俗易懂,非常大众化,且题材大多表现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自己所经历的人和事,再加上一些传统的历史故事联唱,满足了各层次群众的需求,能够作到雅俗共赏,广受男女老少的欢迎。它究竟产于什么年代,因为史料上记载不详,众说纷云,莫衷一是,难于考稽判断。据学者和艺人们讲述,应该是在继承元代小令(单首曲牌)和套数(联首曲牌)的基础上,又汇入明清俗曲和民间小调,经过长期演变,而形成的—种戏曲形式.换言之,是由历代的—人或数人坐唱—个故事,发展到近代的由演员分工角色,由数场折子戏来完成一部完整的眉户本戏随后搬上舞台演出,直至展现在银幕和银屏上。由于时空和地域等因素的存在,历来的曲牌名称,往往都是一曲多名,或一名多曲。元代的南北曲中就有黄龙滚、五更啭、满江红、罗江怨、柳青娘、珍珠帘……明代的小曲中就有银纽丝、哭皇天、闹五更、打枣竿、耍孩儿、太平年……清代的小曲中就有剪 靛花、叠断桥、跌落金钱、绣荷包、四大景、边关调、平调、勾调、钉缸调(呀呀油调)……这些历代曲牌的名称和现代眉户曲牌的名称是何等样的相似?这很有可能在它们之间,确实存在着一脉相承的亲缘关系,但究竟此曲牌是否彼曲牌,还有待更近一步的考证才是。清末王慧泉先生编辑的眉户唱本《羽衣新谱》曾在序文中赞美眉户戏“是古诗源、是新乐府,是莲叶曲、是竹枝词.”可见眉户戏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已经相当大了。

    眉户的曲调优美动听,艺术感染力极强,流传的地域很广,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和演变,使得它更趋完美,更具魅力。它不仅在陕西境内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还向邻近的省份发展演变并流传,直至在好些地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眉户的踪迹就非常广泛,大西北的大部分专业文艺团体都演出眉户戏。甘肃境内有些地方还把眉户称为《兰州鼓子》:青海民间艺人运用浓郁的青海方言演唱的眉户曲调,当地谓之《青海平弦》,它和《青海花儿》同样受到当地群众的青睐;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是我国西北边陲的新疆伊犁地区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也传唱着眉户那优美动人的旋律,锡伯族同胞用特有的民族语言演唱的眉户曲调更富有民族色彩,再加上民族音乐舞蹈的融汇,一个深受锡伯族、回族、汉族群众喜爱的《新疆曲子》便逐步形成了。在山西省南部以临汾和运城两个地区为中心几乎人人都能哼上几句眉户调。由于眉户在晋南为当地群众所喜爱,所以有的市县还设立了专业眉户剧团,而且业绩颇丰,多年来在全国性的戏曲汇演中获奖剧目层出不穷。河北省邯郸地区平调落子剧团演出的《卖布》就是由眉户传统剧目《张连卖布》发展演变而成的,这出戏亦然保持了朴素真切的演唱特点和曲调结构。眉户由陕南大巴山区流传入川,天府腹地广汉市剧团也演出了地地道道的眉户戏,他们的川腔道白自然地掺杂着川味的特点,但确实演唱好听。眉户戏还随着汉水流入湖北的西北部境内,在郧阳地区就有眉户曲调在民间流传。眉户戏在河南省的陕县以西、灵宝一带也颇受当地群众欢迎,在西藏自治区的拉萨市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市,也有文艺团体演出过眉户戏。眉户戏以它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优美流畅、自然清新的曲调,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994

u=2601971708,3655175666&fm=21&gp=0.jpg (4.81 KB, 下载次数: 41)

u=2601971708,3655175666&fm=21&gp=0.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7 06:25 , Processed in 0.378925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