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菊仙】(1841~1931)京剧演员。
孙菊仙 (1841~1931)
京剧老生,是半途转业、三十岁以后才由票友
下海的著名艺人。名濂,一名学年,字菊仙,号宝臣,外号孙一啰,晚年用“
老乡亲”为艺名;
天津人。生在
天津市一位商人的家中。诞辰:1841年1月23日,道光二十一年(辛丑)正月初一日。逝世:1931年7月29日,农历辛未年六月十五日,卯时。
编辑本段|
回到顶部艺术经历 自幼悟性很强,喜好音律、戏曲和武术。1858年十七岁时考取了武秀才,当再考
武举人落榜后,愤而投军从戎。1861年二十岁的孙菊仙投奔清军
陈国瑞的部下,参与了镇压
太平军的战役。1867年转到英西林的军队服役。因功保至游击,获
三品衔。作过“候补都司”。后来,英西林因涉及某案,被革职,孙菊仙由此弃官来到北京,开始了他近七十年的京剧演唱生涯。孙菊仙从
少年时代就非常喜爱
程派京剧艺术,来到北京后,便投奔到同治年间最著名的京剧老生
程长庚的门下学习京剧。他先是做
票友,后来正式进入梨园界,最早进入的是祝成班。由于他具有歌喉洪亮、
行伍出身等得天独厚的条件,又善于揣摩,融会各家之长,独具一格,很快红遍京城,成为各戏班争聘的名角。
他在北京最受欢迎时期,也是
谭鑫培、
汪桂芬正红的时候。当时谭鑫培的代表作是《
碰碑》,汪桂芬的代表作是《
文昭关》,他的代表作是《
三娘教子》。这是被观众公认为百听不厌、代表三个不同流派,各自具有特点的好戏。当时北京街头巷尾,时常可以听到有人学着哼孙腔“小东人……”,谭腔的“
金乌坠……”,和汪腔的“伍员马上怒气冲……”。
1886年孙菊仙被招入清宫的
升平署,为清朝“内廷供奉”。在宫廷内演戏同时兼任教习达十六年之久。孙菊仙的京剧
表演艺术甚受
慈禧太后的称赏,被赐予三品顶带。
1900年
八国联军入侵后,京城的寓所被毁,全家迁往上海,在上海从事演出和经营剧班十余年。孙菊仙的演唱受到旅沪的天津商人的赞赏,因为同里关系,亲切地称呼他“老乡亲”,此后,这个称呼逐渐在各地叫响,即使演出的海报、戏单上也以此相称。
辛亥革命后孙菊仙回到了北京,自民国政府成立后他就很少参加商业演出。但是对水旱赈灾、养老恤孤之事却乐而为之,至老不疲。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晚年的孙菊仙回到了久别的故乡——天津。返津后,他始终关注着家乡京剧艺术的发展,重视培养京剧人才。积极参加天津票友界的活动,经常到票房清唱。孙菊仙与当时天津的文化名流有很深的交往。1920年逢孙菊仙生日,天津教育家
严范孙专门做诗庆贺。1926年天津东门里文庙修缮完毕,应严范孙、
林墨青等人之邀,
拜谒文庙并合影留念。孙菊仙与当时主持天津
社会教育办事处的天津教育家林墨青在戏剧改革方面志趣相合,曾在草厂庵共同组织京剧团体 ——鹤鸣社。
编辑本段|
回到顶部热心公益慈善事业 孙菊仙晚年热衷于天津的公益和
慈善事业。民国二十年天津大同学校为筹募办学资金,在春和戏院举行募捐义演。孙菊仙不顾自己已经是九十岁的高龄,坚持参加。这是他一生最后的一场演出,剧目为《
李陵碑》。演出过程中,年迈的孙菊仙,唱念仅是吐字,音已不能成声,在台上步履蹒跚。观众为之而感动,频呼:“老乡亲辛苦!”,舞台上下情融一片,三个月后孙菊仙在津病逝。
编辑本段|
回到顶部艺术特色 孙菊仙的唱腔唱法,以大气磅礴、不拘细节为主要特色,世称
孙派,是清末重要的老生流派之一。孙菊仙同谭鑫培、汪桂芬合称
老生“新三杰”,他壮年从艺,曾师事中年的程长庚,得其亲炙;又接受了
张二奎的影响,继承了程、张两派演唱直腔直调、不尚花梢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孙菊仙嗓音宽厚高亮,音量极大,有宽有窄,有高有低,五音俱佳,每一放歌,浩瀚洪阔有如雷鸣。兼之气力充沛,用尖腔、使嘎调,极其自然。唱腔古朴雄壮,不事雕琢,磅礴充沛而少转折,长腔也不常见,虽
粗服乱头却别具魅力,真挚朴实感染力强,令听者动容。孙菊仙的念白,吐字饱满,有棱有角,间有天津
方音,又吸收了
王九龄既上口、又接近口语的念法,
铿锵有力,爽朗风趣,无作戏痕迹。孙菊仙在新三杰中属守旧类型,但也有所创造。他的唱、念纯以气胜,并且善于通过气息的放与收、音量的
大与小、声调的高与低、节奏的疾与徐、行腔的曲与直等方面的对比,造成鲜明、强烈的印象,取得感人的效果。如《
逍遥津》、《李陵碑》、《
乌盆记》等剧目中的大段唱工即是这样处理的。
孙菊仙的唱腔与谭、汪两派不同,咬字有力,行腔转折不多而极动听,宽起来如
黄钟大吕,细起来非常之细却又是袅袅不断。他独创的孙腔,有一种唱着唱着似离开你的耳鼓,逐渐要消失,而忽然大声一放,震耳欲聋。他的唱腔,有时一波三折波澜壮阔,有时突然直上,
鸢飞戾天。他平时为人讲求“侠骨义气”,好打不平,所以他演老头戏,如《
四进士》的宋士杰很有特色。他身材硕长,两只大眼睛神采奕奕,形容宋士杰的
古道热肠、侠肝义胆,谭鑫培、汪桂芬也不得不退避三舍,而不动演此戏。
编辑本段|
回到顶部代表剧目 常演剧目有《雍凉关》、《
七星灯》、《
搜孤救孤》、《搜府盘关》、《
完璧归赵》、《
马鞍山》、《
卧龙吊孝》、《
胭粉计》、《善宝庄》(即《
敲骨求金》)、《
雪杯圆》、《骂杨广》、《
洪羊洞》、《三娘教子》及《四进士》等。
编辑本段|
回到顶部艺术传承 孙派艺术的直接传人不多,
双阔亭、
时慧宝分别继承了他的高亢挺峭和低回浑厚,天津票友王竹生、
李东园等学孙也有似处。他的唱腔、唱法、念白诸方面的特色大多被后来的一些名家吸收,如麒派得其粗豪苍劲,
马派取其风趣自然,
高派传其慷慨奔放,甚至
刘派也取法于他的悲壮激昂。孙菊仙的特色唱腔在丑行演员
萧长华的唱段中也有所体现。
孙菊仙创造了一些运用“孙派”独有唱腔的戏,如《完璧归赵》、《马鞍山》、《舌辩侯》、《卧龙吊孝》、《逍遥津》、《胭粉计》、《火烧上方峪》、《善宝庄》、《雪杯圆》、《骂杨广》、《戏迷传》等等。后来为“刘(鸿声)派”所宗,继之
高庆奎又兼学孙、刘。孙派继承者只有时慧宝,起始很红,后因潦倒以死,传下来的“孙派”艺术,就被高派、麒派、马派等吸收于各派之中了。
编辑本段|
回到顶部活动年表 1872年,同治十一年(
壬申):孙菊仙在上海老丹桂茶园登台
孙菊仙在上海老丹桂茶园登台。
1883年,光绪九年(癸未):孙菊仙改搭四喜班
传说四喜班主
时小福因生意赔累,由嵩祝班拉孙菊仙改搭四喜。
1884年,光绪十年(甲申):谭鑫培二次赴沪
谭鑫培二赴沪演唱,艺名小叫天,大奎官同行,搭三庆茶园,后改丹桂。老生
武生两门抱,时孙菊仙在沪,出演天仙,
1904年,光绪三十年(甲辰):最早国产唱片灌录
著名京剧大师孙菊仙在
上海灌录唱片,现存胜利
唱片公司1904年录制孙菊仙的唱片约10面,是能找到的最早的“国产”唱片,史料价值弥足珍贵。
1912年,农历壬子年:周信芳入新新舞台剧场
周信芳入上海新新舞台等剧场。与谭鑫培、
李吉瑞、孙菊仙、
金秀山、
冯子和、江梦花等名角同台演出,深受熏陶。
1915年,农历乙卯年:谭鑫培五次赴沪
九亩地新舞台二次成立,亏损累累,其婿
夏月润(新舞台老板)、
王又宸(新舞台台柱)亲莅北平,跪求老爷子帮忙。谭鑫培始允南下,为第五次赴沪,演十天,首日《
空城计》,末日《
珠帘寨》。票价楼上楼下一律五元,沪人始震动,倾市而出。新舞台上下二千一百十五座,座无空椅,立无隙地,而谭年已七十矣。时杨四立亦隶新舞台,唱倒第二,谭上演必误时,杨辄拉长马后,以延时间。台下不知,以为杨好卖弄,则哄堂报以倒好,翌日演《
南天门》,台下竟享以茶壶盖、铜板、
桔子皮,杨至头破流血,然亦无法不唱也。
谭前后来沪凡五次,京戏近百年
琐记称为六次南下者误,因谭初次北返以后,未几即入内廷供奉,清制供奉赏四品白石
顶戴,例不得出外演戏。庚子之乱,清后西狩,供奉伶人始有在外演戏以为糊口者;未几回銮,孙菊仙已逃沪,不敢返,而禁例亦稍破,则光绪二十六年以后事矣。故鑫培二十七年南下当为第二次,非第三次。
1916年11月29日,农历丙辰年十一月初五日:孙菊仙赴汉口演出
孙菊仙在汉口
大舞台演出,本日起连演十二天后,突然出牌请假,由同来的二牌老生佟禹臣、青衣花旦
王佩兰、武生
何月山等续演了半个月。这年孙菊仙已75岁高龄,可能是病了。
他在汉大演的剧目有《李陵碑》、《空城计》、《
双狮图》、《
奇冤报》、《
桑园寄子》、《四进士》、《逍遥津》、《八义图》、《
柴桑口》、《雍凉关》等,尽是他的唱工力作,可惜天数短了些。广告上每天大轴都是何月山的《
铁公鸡》等大武戏,孙菊仙的戏放在倒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