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蒙古族祭祀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听众

0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4-22
注册时间
2013-4-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蒙古族祭祀   发表于 2013-4-22 11:49:1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蒙古族的祭祀活动带有北方民族的特点,对大自然的崇拜,渗透着浓厚的宗教色彩。
  祭敖包 这是信奉喇嘛教的蒙古族会祭礼风俗,最为隆重,在民间也最被重视。
  敖包,蒙古语音译,意思为堆子。也叫做\"鄂博\"、\"脑包\"、\"封堆\"。这是一种祭祀的场所,开始于清代。蒙古族地区的敖包,多以石块或者砂土堆积而成,也有的用柳条围起来,中间填上砂土。一般呈圆包状或圆顶包形基座,大小规格不一,多为单一个,也有7个或13个并列排成的。中间的敖包要比两侧的大。包上坚起若干木幡杆,挂缀五彩绸、布条和经幡。敖包原为道路和境界的标志,以后逐渐演成祭祀山神、路神等活动的场所。旧时,蒙古族各盟、旗、区和寺庙等都有公用的敖包。并没有掌管敖包的机构,在一些殷富的家庭里,设有自家的敖包。敖包一般都设在各路口的交叉点,一些缓坡上,山岗上。除了路过的行人进行日常祭祀外,每年都要定期举行祭祀活动。
  蒙古族祭敖包是很真诚的,按照习惯,平时,每次经过敖包,都要口念:\"俺、嘛、呢、叭、咪、哄\"六字真言,向敖包上投石3枚,以敬三宝。有的还献上钱财,供以酒肉,有的剪下马鬓、马尾系在敖包顶的幡杆上。住在敖包附近的牧民,挤完奶或早晨喝第一杯茶之前,要朝敖包的方向洒几点奶或茶,以表示敬意。大型的祭祀敖包活动,每年举行二次,春天和秋天。男男女女,扶老携幼,还上哈达、整羊内、奶酒、奶食等祭品,来到敖包前,先献上哈达和供祭品,再由大喇嘛涌经祈祷,小喇嘛列座于两旁,或吹喇叭,或打大鼓。众人跪拜。然后往敖包上添石块,或对柳条进行修补,并悬挂新的五色绸和经幡。并与祭神树结合起来。祭敖包在《新蒙古族自治县概况》中记载:\"凡各旗鄂博(敖包),岁于五月或七月,由各旗至祀。合祭鄂博(敖包)在海拉尔河北山上,每三年大祭一次,以五月为祭期。祭时喇嘛诵经,鼓钹竞作,先绕鄂博(敖包)三周,且绕且诵,官民随之,三周既毕,举火烧柴堆,以香火投之。礼事告终后,一般人民赴场竞艺,作驰马角力种种比赛\"。
  蒙古族祭敖包,其缘由可能和古时蒙古人对山岳的崇拜有关。在传说《化铁出山》中,说他们的祖先居于额尔古纳山中,后来迁到草原上。他们离开自己的发祥地,但不忘祖宗,用石块垒起敖包,呈现同状,象征祖籍的山岳以此为祭祀的对象。有的蒙古人把敖包解释为\"灵魂之山\"。后来祭敖包演绎为祭祀诸神的场所。敖包会,成为喇嘛宗教的节日,当地民族欢聚的节日,成为传统的民俗节日。同时进行赛马、射箭、摔跤等游艺活动。
  祭天 蒙古语叫\"腾格里\"。藏族最早信奉萨满教,认为天是世界万物的最高主宰,它不仅操纵着自然界的一切,也操纵着人类的命运。它赋于人们各种权力,也能给人们各种灾难。古时,蒙古人对天是非常崇敬,把天称为\"慈悲仁爱的父亲\"。凡事都要向天祈求,保佑平安。在《蒙鞑备录》里记载:\"其俗最敬天地,第事必称天,闻雷声则恐惧,不孜行师,曰:天叫也。\"《元史》说:\"无兴朔漠,代有拜天之礼。\"每年都要举行祭天的仪式。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2077

u=1386075480,796722204&fm=21&gp=0.jpg (8.24 KB, 下载次数: 28)

u=1386075480,796722204&fm=21&gp=0.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7 05:20 , Processed in 0.344829 second(s), 3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