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武德镇抬鼓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听众

0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4-24
注册时间
2013-4-2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武德镇抬鼓   发表于 2013-4-24 21:26:0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武德镇抬鼓又名吉祥鼓,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创立于清乾隆年间,并融入当地流行的武术套路,使内容更为丰富多彩,演奏乐器增多。其鼓谱共十路,演奏人员多达160人;场面宏伟壮观,艺术风格古朴典雅,威武雄壮。旋律多变,扣人心弦。乐队仪仗龙凤锦旗有序,大红纱灯绚丽夺目,具有鲜明的中原民俗特色。传承谱系清楚,至今家传有11队之多。
    基本特征
  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文化内涵厚重,乐谱有地域特色,旋律豪放优美,民众参与性强,具有音乐学术研究,群众民俗文化价值。但目前,艺人青黄不接,经费欠缺,演出陷入困境。  
  武德镇抬鼓流传于温县武德镇村及周边村庄,经代代传承,成为当地民众参加节庆、庙会等文化活动时一项独特的民间音乐演奏形式。武德镇抬鼓,又名吉祥鼓,创编于清乾隆初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清朝末期,抬鼓演奏中又融入了一些武术套路,使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规模更宏大,流传地区更为广泛。年年到当地庙会时,武德镇、武陟王顺、周家庄等几十个鼓队会集一处,各展风采,营造了热烈祥和的喜庆气氛。
    表演打法
  鼓谱共九路,根据中华文化中的五声(宫商角徵羽),五方(东南西北中),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的自然哲理创编而成,每一路打法自成体系,各具特色,始终贯穿着三阳开泰的吉祥气氛,寓示月月吉祥年年吉祥。演奏路路相套,连绵不断,循环不息,体现了佛家“九九归一”的思想内涵。在打法上,武德镇抬鼓改变了原来的一人一鼓,单人单击的传统打法,改为二人一鼓,对抬双打的新打法,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在我国的打击乐坛一花独秀。
  武德镇抬鼓表演队伍庞大,少则数百人,多则二百人,舞蹈群众可以成百上千,场面宏伟壮观。演奏乐器多,有抬鼓、大镲、马锣、小云锣等,声若惊雷龙吟,气势威武雄壮,大气磅礴。旋律急缓有秩,高潮迭起,强悍有力,扣人心弦。艺术风格古朴典雅,深邃凝重。旧时白天行乐八杆火铳开路打场,乐队仪仗--七彩龙凤锦旗开道,晚上出鼓时大红纱灯绚丽多姿,更是增添喜庆气氛,具有鲜明的中原民俗特色,具有较高的音乐学术研究和群众民俗文化价值。
    文化发展
  武德镇抬鼓,虽历经沧桑,鼓乐谱却传承完整,但乐谱中蕴含的周易八卦、阴阳五行、佛道等哲理却很少有人理解,甚至无人知晓。
  战乱期间,社会动荡不安,抬鼓这一宝贵遗产遭到破坏,处于极度瘫痪状态。解放后,武德镇村重新购置表演器具,培训人员,开创了抬鼓的新局面。武德镇抬鼓传人黄占利说:“我们村抬鼓传人现在仅四、五人,且均已年事已高,人员急需培植,把祖宗留下的艺术瑰宝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近年来,武德镇抬鼓多次参加省、市级节日庆典、文化展演活动,2006年参加河南省春满中原文化庙会节目展演,2007年参加焦作市优秀节目展演,2007年2月参加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2007年3月,武德镇抬鼓当选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武德镇抬鼓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3106

14911265734630093.jpg (167.97 KB, 下载次数: 34)

14911265734630093.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6 13:10 , Processed in 0.520180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