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艾庄铜器舞的历史起源
绝大多数舞蹈起源于巫术与宗教祭祀。“舞,允从雨。”(殷墟卜辞)这句话更直接地表明了中国民间舞蹈与求雨仪式的关联。
据说,清朝时期,当地十年九旱,为祈求老天“开恩”降雨,便有了举办求雨仪式的铜器社。求雨时,铜器社先找一名偷水者,称为“水倌”,又叫“码子”,多是村里不全精的人。偷水时,“码子”要反穿羊皮袄,跑到村外水塘灌一瓶水。这时,铜器社的人敲锣打鼓地在后面装腔作势追赶。铜器越打越快,喊声越喊越大,一直追到“码子”将水偷回家,将一瓶水洒到地上,再焚香、烧纸求神,至此,求雨活动才算结束。
据62岁的王保河老人讲,上一辈的老人纷纷传说,这种方法当时的确灵验,求雨之后村里果真就下起了雨。后又几经旱事,人们便将这种求雨方式固定下来,有了“专职”的求雨人和求雨器材,铜器舞的雏形便由此形成。
王保河老人说,这种求雨方式一直延续了很多年。后来,村里的老族长鲁元带领村民求雨时,结合当时的民间艺术形式,在敲打铜器时加入了一些跑、跳的姿势,同时制定了三个固定的敲打谱系,即《铜器冒》、《护心镜》、《黑虎下山》。敲打谱系节奏由慢到快,使铜器舞具有了阳刚之气。这种固定的谱系和风格被村民世代流传了下来。在流传过程中,虽有乐谱,但缺少指挥,敲打的时间和节奏都受到影响,敲打时间一长,就会有人乱了章法,跟着别人乱敲,使铜器舞的音阶混乱。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村里的一位族长便举着一面小鼓统领大家,大家以他的鼓声为号开始或结束敲打,即为现在的肘子鼓。至此,铜器舞的组织形式基本确立,现代铜器舞的指挥者也随之产生。
从王保河记事时起,铜器社除了求神还兼娱乐,逢年过节时打打铜器,是全村老少都喜爱的活动。1947 年,刘邓大军路过此地,鲁湾村铜器社组织了近百人,轮流演奏,为部队送行。一位团长听后赞道:“此铜器能鼓我士气,壮我军威。”
艾庄铜器舞的发展传承
今年69岁的鲁文建老汉回忆,在遭受自然灾害的年代,人们吃不饱,穿不暖,铜器舞这种在当时有些“奢侈”的表演也束之高阁,逐渐被人们淡忘。土地改革后,鲁湾村迎来了第一个丰收年。日子好了,村里人一商量,就自发地兑粮食、鸡蛋等,买回了新铜器,这才又重新敲响了铜器。此后,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村民们的乐呵劲儿越来越高,铜器舞也就越舞越欢。
铜器舞作为一种封建祭祀文化的产物,经历了时代的风雨之后,也在其表演形式和功能上有了质的飞跃,成为村民平日自娱自乐、庆祝丰收的一种舞蹈。鲁文建说,铜器舞的第五代传人王青木,组织妇女加入到铜器社,引进了弓子锣、油梆、小钹等小型乐器,又为女性设计制定了柔美、活泼、灵巧的舞蹈动作,这一改进大大丰富了铜器舞原本阳刚、质朴的风格,使铜器舞变得更加刚柔并济,成为一种系统、完善的舞蹈形式。每逢春节、元宵节及丰收之际,铜器社便作为鲁湾村的“招牌”与其他村里的舞龙、舞狮队一同比赛或表演。铜器舞这一民间习俗,逐渐踏上了民间舞蹈的道路。
“铜器舞的传承主要是靠心中有谱,以及上辈人口述心授而保存下来的。”王保河说,虽然铜器舞有3个固定的谱系(即3个曲牌),但并没有形成文字形式的曲牌,它的传承都是以口授的形式。他说,铜器舞一开场只有一种节奏,声如洪钟,清脆、响亮,被称作《铜器冒》(又称《洛阳挂》);其次是《护心镜》渐入高潮,它共有3个节奏,在表演时节奏逐渐加快,鼓点嘹亮;最后是《黑虎下山》,也含有3个节奏,它的声势比《护心镜》更加强大,声如虎哮狮吼,势如排山倒海。这种基本固定下来的曲牌、套路一直延续至今。
“俺从小就看大人们表演,通过看、听,以及老人们教的曲谱,慢慢就学会了。”今年33岁、在铜器舞表演中擂大鼓的王永说,鲁湾人从来都没见过关于铜器舞曲牌的文字记载,也从来没人把铜器舞的曲牌用文字记载下来,他们都是从小经过耳濡目染而学会的。
联系:暂无
网址:
http://fy.folkw.com/view.asp?id=1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