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东阳

[复制链接]

560

主题

0

听众

561

积分

乡侯

Rank: 3

乡约币
1173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4-2-12
注册时间
2010-12-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liu891224 实名认证  发表于 2010-12-9 15:31:3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李东阳(1447~1516) 汉族,字宾之,号西涯,祖籍湖广茶陵(今属湖南),明朝长沙府茶陵州人。明代中后期,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诗人、书法家、政治家。历任弘治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生平   幼习书法, 4岁能写径尺大字,代宗曾召试,喜而抱至膝上,赐果钞。英宗天顺八年(1464)进士,授编修。后任侍讲学士东宫讲官。孝宗时任太常少卿,上书议时政得失,多有匡正,擢升礼部右侍郎,入内阁专典诰敕,阁中疏草多出其手。弘治八年(1495),直文渊阁参预机务,累迁太子少保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为朝廷重臣。武宗立,太监刘瑾专权,老臣、忠直官员放逐殆尽,屡遭迫害,独李东阳依附周旋,委蛇避祸,颇为当世气节之士所不满和非议,但他未曾助纣为虐,反"潜移默夺,保全善类,天下阴受其庇"(《明史·李东阳传》),遭刘瑾迫害的官员,东阳皆委曲匡持,或明或暗地尽力保护和营救。后刘瑾诛,李东阳上书责己"因循隐忍,所损亦多,理宜黜罢",帝慰留之。赠太师。死后谥文正
  明永乐、成化间,文坛流行"台阁体",内容贫弱冗赘,形式典雅工丽,文运极衰。至弘治中期,前七子起,"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复古文学运动取代了"台阁体"。李东阳上承台阁体,下启前后七子,在成化、弘治年间,以朝廷大臣地位主持诗坛,奖励后进,颇具声望及影响,形成了以他为首的"茶陵诗派"。其散文追求典雅流丽,主张师法先秦古文,未脱台阁体风;其诗则力主宗法杜甫,强调法度音调,又写拟古乐府诗百首,已开前后七子创作趋向之先河,对前后七子有明显影响。
  李东阳的诗作以拟古乐府较著名,咏怀史实、抒己感慨,或指斥暴君虐政,或同情人民疾苦。如《筑城怨》,极写秦始皇时事:"筑城苦,筑城苦,城上丁夫死城下,长号一声天为怒,长城忽崩复为土。"又如《三字狱》,指斥秦桧以"莫须有"三字害岳飞:"三字狱,天不服,服不服,杀武穆。□臣败国不畏天,区区物论真无权!"它如《易水行》、《淮阴叹》、《明妃怨》、《五丈原》、《马嵬曲》、《金字牌》等,笔涉秦始皇、荆轲韩信王昭君诸葛亮杨贵妃、岳飞等众多古人古事,所论皆较中肯深刻而正气凛然。乐府诗外,多为应酬题赠之作,无可取。其余五七言诗尚有佳作,如《春至》,忧国悯民,深叹"东邻不衣褐,西舍无炊烟。农家望春麦,麦种不在田。流离遍郊野,骨肉不成怜",致使自己"对食不能餐"。又如《寄彭民望》、《风雨叹》等,感时伤世,道己深情。他的诗亦长于写景抒情,能于平淡词语中出清新意境。如《北原牧唱》:"北原草青牛正肥,牧儿唱歌牛载归。儿家在原牛在坂,歌声渐低人更远。山苍茫,水清浅。"又如《夜窗听雨》写夜雨静谧与听雨遐想,读来如身临其境。李东阳散文包括赋、序、记、论、传、杂著、题跋、状疏等,其中以记、传、杂著较佳。如《游西山记》、《听雨亭记》、《记女医》等,或写建筑,历历在目;或写雨景,描绘入微;或写不学无术、骗取钱财之"女医",剖析至深。其文流畅典雅,说理有力,师先秦古文之意可见。又有《怀麓堂诗话》一卷,论诗多附合严羽,较偏重音调、用字、结构而较少涉及内容,对剽窃模拟之作,极以为非。
  李东阳为官50年,史称其"坐拥图书消暇日",故著作颇多。曾于孝宗时奉旨任总裁官,撰《明会典》180卷,史料丰富。又著《新旧唐书杂论》 1卷,摘唐史事迹,辨其是非,前人评其多为影射或借以自明心迹之处。清康熙时茶陵州学正廖方达集李东阳诗文,成《怀麓堂集》,今存,刊为100卷,计诗30卷、文60卷、杂著10卷。集前有李东阳"自序",是李为拟古乐府所作,廖方达移此为全集序。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作品赏析   李东阳论诗声、色并重,他认为诗歌的较高境界应该是"诗必有具眼,亦必有具耳。眼主格,耳主声。闻琴断知为第几弦,此具耳也。月下隔窗辨五色线,此具眼也。"他要求以此为准绳来辨别唐音、宋调:"试看所未见诗,即能识其时代格调,十不失一,乃为有得。"他推崇盛唐诗特别是杜甫诗,就要求人们先知唐调:"长篇中须有节奏,有操有纵,有正有变,若平铺稳布,虽多无益。唐诗类有委曲可喜之处,惟杜子美顿挫起伏,变化不测,可骇可愕,盖其音调与格律正相称,回视诸作,皆在下风。然学者不先得唐调,未可遽学杜也。"(以上引文皆见《怀麓堂诗话》)正因为李东阳有这样的理论主张,所以他的山水诗的创作不仅注重色泽耀眼,而且注重音调和谐。
  由于李东阳长期生活在北京,京城内外的自然山水也就成为他欣赏创作的对象。他曾颇有激情地描绘过《京都十景》,其中有一首这样写道:蓟门城外访遗踪,树色烟光远更重。飞雨过时青未了,落花残处绿还浓。路迷南郭将三里,望断西林有数峰。坐久不知迟日霁,隔溪僧寺午时钟。
  --《京都十景·蓟门烟树
  以"踪"、"重"、"浓"、"峰"、"钟"为韵脚,读来琅琅上口,宛转自然;诗人注重"青"、"绿"色彩的描绘,也能激发读者诗意化的想象。李东阳不仅能满怀激情地描绘京城山水,而且能自觉地从京城山水中得到一种愉悦和省悟,使其精神进一步地升华,例如他的《西山十首》中的第五首:
  长为寻幽爱远行,更于幽处觉心清。柢园树老知僧腊,石壁诗存见客名。望入楼台皆罨画,梦惊风雨是秋声。人间亦有无生乐,化外虚传舍卫城。
  从人间的自然山水中就能领悟到乐趣,它成为对抗佛教虚无缥缈的宣传的最好办法。这就是诗人所说的"幽处觉心清"。从李东阳的京城山水诗中,不难领悟出一位官高事闲、雍容华贵的士大夫丰采。
  李东阳曾三次短暂的离京外出,可以说是眼界大开,使其山水诗创作更为丰富多彩。成化八年(473),李东阳"乞归展墓",回原籍祭拜祖茔,得到了皇帝的批准。这是他第一次离开北京外出。他二月出发,八月回京,在茶陵呆了十八天。来回路上,他饱览了祖国大好山河,游历了许多名胜古迹,促使他山水诗创作的诗兴大发,正如他自己所云:"方吾舟之南也,出东鲁,观旧都,上武昌,溯洞庭,经长沙,而后至。其间连山大江,境象开豁,廓然若小宇宙而游混茫者,信天下之大观也。既而下吉安,历南昌,涉浙江,经吴会之墟,则溪壑深窈,峰峦奇秀,千变百折,间见层出,不知其极。柳子厚所谓旷与奥者,庶几其两得之。其间流峙之殊形,飞跃开落之异情,耳目所接,兴况所寄,左触右激,发乎言而成声,虽欲止之,亦有不可得而止矣。"(《南行稿序》)这次外出使李东阳山水诗创作的风格更为多样化、丰富化。他能写出气势磅礴的《长江行》:
  ......奇形异态不可以物象,但见变化无终穷:或如重胎抱混沌,或如浩气开穹窿;或如织女抱素练,或如天马驰风鬃;空山怒哮饱后虎,巨壑下饮渴死虹;或如轩辕铸九鼎,大冶鼓动洪炉风;或如夸父逐三足,曳林狂走无西东;或如甲兵宵驰聚啸满山谷,或如神鬼昼露万象出入虚无中。吁嗟乎,长江胡为若兹雄,人不识无乃造化之奇功。......
  给人以一种雄奇奔放的阳刚之美的感受。他还能写出具有"旷与奥"这种美的类型的《江中怪石》:
  突兀山城抱此州,江间怪石拥戈矛。随波草树愁生罅,骇浪蛟龙却避流。岂有喜晓能砥柱,只多冲折向行舟。凭谁一试君山手,月落江平万里秋。
  这些山水诗能给人们如此多样的审美感受,这是李东阳在京城无法想象和创作的,这充分说明"江山之助"的重要性。
  成化十六年(48),李东阳又外出一次。这次外出是以翰林院侍讲的身份,兼任应天府(南京)乡试考试官。这次去南京时,由于"登舟兼程以经",又"恐妨职事",所以没有心情欣赏山水进行创作。等到考试完毕,他才"延访燕会,或登名山,历胜地,辄有诗"。他还舟北上时,"遇石头,沿大江,绝长淮,观吕梁百步之壮,溯天津潞河之深,远归眺太行,数千里萦抱不绝,于是尽得两京之形胜,神爽飞越,心胸开荡,烟云风雨之聚散,禽鱼草木之下上开落,衣冠人物、风土俗尚之殊异,前朝旧迹之兴废不常者,不能不形诸言。"(《北上录自序》)这次外出,也许由于年岁渐长,因而所写的山水诗作寄寓的感慨较为深沉一些,如在南京时写的《登清凉寺后台》:
  虎踞关高鹫岭尊,四山环绕万家村。城中一览无余地,象外空传不二门。人世百年同俯仰,江流中古此乾坤。南都胜概今如许,归与长安父老论。
  又如他离开南京时写的《望龙潭驿》:
  谷口斜通驿,山根半入江。磴云朝拂翠,岩雨夜闻淙。水静帆来
  稳,天空鸟去双。向来羁泊地,幽思绕离缸。
  这些诗都能引发读者一些理性化的思索,决不仅仅停留在表面化欣赏山水上。
  弘治十七年(504),李东阳又得到一次外出的机会。这是他第三次离京外出。原来,弘治十二年孔庙受灾被毁,皇帝命令重建,到此年完工。于是弘治皇帝命令李东阳去孔庙祭祀。他四月出发,五月回京,"自发轫至返棹,为日四十有七。"这次外出,由于有政治任务在身,一路上注意访察民情,"访之道路,询之官吏",因而没有过多时间游山玩水,山水诗创作也随之减少。即使有一些描写山东山水的诗篇,其忧国忧民的情绪仍然贯穿其中。如其《望岳》一首长诗,一方面描写了"半空翻碧浪,平陆走苍龙。紫爱沾岚湿,青怜泼黛浓"的泰山景观,一方面又发出"岁旱当忧国,民劳恐病农"的感喟。从这些山水诗不难看出,李东阳是一位具有"民本"思想的、较为正直的封建官吏,即使描山画水,他也总是忘不了国事民瘼。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诗作点滴   民间生活
  1472年(成化八年)李东阳回到湖南长沙时在一首送别友人的诗中写道:
  “湖南近凋瘵,
  叹息为苍生。”
  后又在《浮客户》诗中描写船民生活:
  “江南人家船为屋,
  白发长年水中宿。
  生儿不识徒步劳,
  生女赤脚随波涛。”
  白发苍苍的老人仍必须长年漂泊于水中,即使是小孩也要随波逐涛,劳动者的生活是何等的艰辛。
  李东阳在家乡茶陵吟道:
  “春尽田家郎未归,
  小池凉雨试衣。
  园桑绿罢蚕初熟,
  野麦青时雉始飞。”
  写出了农村妇女春末夏初正葛布缝衣,摘桑养蚕一派劳动繁忙,生机勃勃的景象。
  透过这些诗,反映出李东阳关心民间疾苦的忧国忧民之心。
  民间风俗
  
李东阳的诗还对长沙、茶陵民间特有风俗习惯端午节长沙龙舟竞渡的欢腾场面描写:
  “江头彩旗耀日明,
  船上挝鼓不停声。
  湖南乐声君记取,
  五月五日潭州城。”
  这是端午节长沙百姓龙舟竞渡的欢腾场面。
  “杨柳深深桑叶新,
  田家儿女乐芳春。
  羊击禳瘟鬼,
  击鼓焚香赛土神。”
  这是明代茶陵农民春天社日的习俗,洋溢着盎然生机。
  写景
  
李东阳善于写景,他在《游岳麓寺》吟道:
  “危峰高瞰楚江于,
  路出羊肠第几盘。
  万树松杉双径合,
  四山风雨一僧寒。
  平沙浅草连天远,
  落日孤城隔水看。
  蓟北湘南俱到眼,
  鹧鸪声里独凭栏。”
  这首诗写出了山的高峻,道的险曲,寺的宏伟,景的幽深,并透出一股孤独苍凉之气,是历代吟咏麓山诗词中情景交融的一首。李东阳的许多抒怀诗感情真挚,思味隽永。
  抒怀诗
  李东阳从北京写了一首《寄彭民望》赠失意回乡的好友、湖南同乡彭民望:
  “所地哀歌兴未阑,
  归来长尚须弹。
  秋风布褐衣堪短,
  夜雨红湖梦亦寒。
  木叶下时惊岁晚,
  人情阅尽见交难。
  长安张食淹留地,
  惭愧先生苜蓿盘。”
  李东阳诗中引典抒情浑然一体,对友人沉沦不遇、晚景凄凉的状况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拟古乐府百首   另外,李东阳所写的《拟古乐府百首》以乐府体诗作史论成一家之言,也从形式上为前后七子拟古诗的创作开了先河。茶陵诗派这种承前启后的作用,自古受到人们的重视。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参与编撰大著作   李东阳先后主持或参与编撰:
  《通鉴纂要》
  《大明会典》
  《孝宗实录》
  所以《明史》记载:“朝廷大著作,多出其手。”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后世评论   李东阳有《怀麓堂集》100卷传世,并收入《四库全书》,是当时影响较大的书籍之一。有学者评论李东阳:“高才绝识,独步一时也,而充之以学问,故其诗文深厚浑雄,不少屈奇可骇之辞,而法度森严,思味隽永,尽脱凡近而古意独存。每晚豪伸纸,无趣溢发,操纵开阔,随意所如而不逾典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7 12:10 , Processed in 0.421785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