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1382~1444),字文渊,(今邵阳)人。
永乐四年(1406)进士。因为年龄太小,皇帝下旨让他进士
荣归,读书侯用。后除福建、广西、贵州
监察御史。
洪熙元年(1425)出为浙江按察副使。宣德三年(1428)改任刑部右侍郎。宣德五年出任河南左布政使,与侍郎许廓、布政使李昌祺发仓廪,免除捕赋杂役,流民渐归。宣德八年召任刑部左侍郎。明英宗即位,进
刑部尚书。
正统二年(1437),奉命整饬大同、宣府边务,许
便宜行事,易将卒,增亭障,实军伍。提拔于谦,充实边备,为一时能臣。后任兵部尚书等职。
正统六年以足疾,奉命朔望赴朝。正统八年(1443)三月二十八日致仕,九年
闰七月二十七日卒于家,年六十三。其诗文集今散失,存世作品不多。
部相关史料 《明史 卷一百六十 列传第四十八》
魏源,字文渊,
建昌县人。永乐四年进士。除监察御史。辨松江知府黄子威诬。奏减浙东濒海渔课。巡按陕西。西安大疫,疗活甚众。奏言:“诸府仓粟积一千九十余万石,足支十年。今民疫妨农,请输钞代两税之半。”从之。凉州土寇将为变。亟请剿,乱遂息。两遭丧,俱起复。洪熙元年出为浙江按察副使。
宣德三年召署刑部右侍郎。五年,河南旱荒,民多转徙。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俾驰驿之任。时侍郎许廓往抚辑,
廷议又起
丁忧布政使李昌祺原官。源与廓、昌祺发仓廪,免逋赋杂役,流民渐归。雨亦旋降,岁大丰。居三年,召还,授刑部左侍郎。明年,永丰民夏九旭等据大盘山为乱。帝以源江西人,命抚之,都督任礼帅兵随其后。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边务。
英宗即位,进尚书。正统二年五月命整饬大同、宣府诸边,许便宜行事。源遣都督佥事
李谦守独石,
杨洪副之,劾万全卫指挥
杜衡戍广西。明年奏大同
总兵官谭广老,帝命黄真、杨洪充左右参将协镇,诸将肃然。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免屯军租一年,储火器为边备,诸依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寻以宣、大军务久弛,请召还巡抚佥都御史卢睿,而荐
兵部侍郎于谦为镇守参赞。朝廷以谦方抚山西、河南,不听。于是言官以临边擅易置大臣为源罪,合疏劾之。且言源为御史尝犯赃,乃冒领
诰命。帝以源有劳,置不问。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智以闻,诏两责之。
岁旱,录上疑狱,且请推行于天下,报可。旋坐决狱不当,与侍郎何文渊俱下狱。得宥,复以上辽
王贵烚(朱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累月,释还职。
源在刑部久,议狱多平恕。陕西佥事计资言,武臣杂犯等罪,予半俸,谪极边。源以所言深刻,奏寝之。郎中林厚言禁刁讼、告讦及择理刑官、勘重囚务凭赃具四事,皆以源议得施行。六年以足疾命朝朔望。八年致仕,卒。
清代思想家魏源 魏源(1794~1857) 名远达,字默深。著名学者,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乾隆五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1794年4月23日)生于湖南邵阳,咸丰七年三月一日(1857年3月26日)殁于杭州。湖南邵阳人。嘉庆二十五年(1820)全家迁居江苏扬州新城。道光进士,官至知州。学识渊博,著述很多,主要有《书古微》、《
诗古微》、《默觚》、《老子本义》、《
圣武记》、《
元史新编》和《海国图志》等。《海国图志》是其中有较大影响的一部,也是他作为
地理学家的代表作。该书有50卷本、60卷本和百卷本三种。他以
林则徐主持编译的《
四洲志》为基础,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编成50卷本,道光二十七年(1847)扩充为60卷本,次年
徐继畲的《
瀛环志略》问世,魏源吸取该书和其他资料,于咸丰二年(1852)增补为100卷本。《海国图志》内容丰富,记述了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军事和科学技术,乃至宗教、文化等情况,并附有
世界地图、各大洲
地图和分国地图等。此书旨在唤起国人,学习外国的长技,兴利除弊,增强国力,抵抗外来侵略。它与成书时间相近的《瀛环志略》是中国学者编写的最早的两部世界地理著作。
魏源7岁从塾师刘之纲、魏辅邦读经学史,常苦读至深夜。母怜其过勤,每夜定时熄灯令卧,他伺二老熟寐,以被遮灯默读。9岁赴县城应童子试,考官指着画有“太极图”的茶杯提出“杯中含太极”嘱对。魏源摸着怀中二麦饼对曰:“腹内孕乾坤。”考官大为惊异。嘉庆十五年(1810)庚午科取秀才。明年辛未岁试补廪膳生。嘉庆十八年癸酉科选拔贡。道光二年(1822)壬午科中式举人第二名。道光五年(1825)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之聘,辑《皇朝经世文编》120卷;又助江苏巡抚
陶澍办漕运、水利诸事。撰《筹漕篇》、《筹齿差篇》和《湖广水利论》等。
道光九年(1829)应礼部会试,与
龚自珍双双落第,房考刘逢禄作《两生行》哀之,从此龚魏齐名。魏捐内阁中书舍人候补,内阁藏书丰富,乃博览史馆秘阁官书及士大夫私家著述。时社会动乱加剧,他目睹江华瑶民起义,深感清政权的腐败;道光二十年爆发了
鸦片战争,外国侵略危机使他更加愤激,进一步激发了爱国热情。
道光二十一年(1841),魏源入
两江总督裕谦幕府,直接参与抗英战争,并在前线亲自审讯俘虏。后见清政府和战不定,投降派昏庸误国,愤而辞归,立志著述。道光二十二年(1842)完成了《圣武记》,叙述了清初到道光年间的
军事历史及
军事制度。在文中提出“今夫财用不足国非贫,人材不竞之谓贫;令不行于海外国非赢,令不行于境内之谓赢。故先王不患财用,而惟亟人材;不忧不逞志于四夷,而忧不逞志于四境。官不材,则国祯富;境无废令,则国柄强”的人才论观点。
道光二十四年(1844)甲辰,魏源再次参加礼部会试,中进士,以知州用,分发江苏,任东台、兴化知县。期间改革盐政、筑堤治水。他依据林则徐所辑的西方史地资料《四州志》,参以历代史志、明以来《岛志》及当时夷图夷语编成《海国图志》50卷,后经修订、增补、到咸丰二年(1852)成为百卷本。它囊括了世界地理、历史、政制、经济、宗教、历法、文化、物产。对强国御侮、匡正时弊,振兴国脉之路作了探索。提出“
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和“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观点,主张学习西方制造战舰、火械等先进技术和选兵、练兵、养兵之法,改革中国军队。为了捍卫中国的独立自主,他号召“以甲兵止甲兵”,相信中国人能战胜外国侵略者。他告诫人们在“英吉利蚕食东南”之时,勿忘“鄂(俄)罗斯并吞西北之野心”。他提倡创办
民用工业,允许私人设立厂局,自行制造与销售轮船、火器等,使国家富强。他主张革新,要求“去伪、去饰、去畏难、去养痈、去营窟”;“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并在《默觚》中发挥了“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和“
及之而后知,屦之而后艰”的主张,实为近代中国改良思想的前驱。对清王朝长期昧于世界大事,夜郎自大,固步自封,封关锁国的闭关政策和媚外求和的路线予以犀利的批判。正如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指出:“《海国图志》对日本‘明治维新’起了巨大影响,认为它是“
不龟手之药”。在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指出:“《海国图志》之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则其在
中国历史上关系不得谓细也。”
咸丰元年(1851),魏源授高邮知州,公余整理著述,咸丰三年(1853)完成了《元史新编》。后以“迟误驿报”,“玩视军机”革职。旋复职,他以年逾六旬,遭遇坎坷,以世乱多故而辞去。晚年,潜心学佛,辑有《净土四经》。
魏源著述等身,除《圣武记》、《默觚》、《海国图志》等巨著外,主要著述还有:《古微堂诗文集》、《书古微》、《诗古微》、《公羊古微》、《曾子发微》、《
子思子发微》、《
高子学谱》、《孝经集传》、《孔子年表》、《孟子年表》、《小学古经》、《大学古本发微》、《两汉古文家法考》、《论学文选》、《明代兵食二政录》、《
春秋繁露注》、《老子本义》、《墨子注》、《孙子集注》等若干卷。20世纪80年代末其诗文被辑为《魏源集》。
咸丰七年三月初一日(1857年3月26日)卒于杭州东园僧舍。终年63岁。葬杭州
南屏山方家峪。
魏源留给后人的一句名言是:
“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海国图志》序
编辑本段|
回到顶部赋税思想 魏源是清后期著名思想家。在赋税问题上,魏源主张培植和保护
税源,指出“善赋民者,譬植柳乎,薪其枝而培其本根”。他指责苛重税敛,“不善赋民者,譬则剪韭乎,日剪一畦,不罄不止”,认为重税破坏了纳税人的财产,也就破坏了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彼贪人为政也,专脧富民;富民渐罄,复脧中户;中户复然,遂致邑井成墟”,“有因何不种稻稷?秋收不给两忙税,洋银价高漕斛大,纳过官粮余秸秷。”魏源主张国家利用赋税手段保护工商业的发展,认为“士无富民则国贫,士无中户则国危,至下户流亡而国非其国矣”。他所强调的富民主要是指
工商业者。提出这一思想。有助于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魏源还对生产经营成本高低的原因及其对财政税收的影响作了一定的分析,例如他认为淮盐成本之高是由于细商所支付的浮费和勒索太多。如果废除细商专卖制度允许散商凭票运销,即可大大
降低成本从而降低价格,这样既可促进食盐销售,抵制走私,又可增加国家的
盐税收入。魏源的这一观点在我国19世纪以前的经济思想中是极为罕见的。
编辑本段|
回到顶部故居 现在有多处
魏源故居,一处为湖南隆回故居,一处为江苏南京小卷阿故居。
编辑本段|
回到顶部湖南隆回故居 湖南邵阳
隆回县金潭乡堂湾沙洲上立着一块令人瞻仰的招牌:全国
文物保护单位——魏源故居。魏源是我国第一批“开眼
看世界”(其实比他们早两个世纪,徐光启等一大批明朝知识分子已经把视野转向世界)的人中最优秀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改革吏治、开通言路、吸收外资、振兴工业、提拔人才、开启民智、严禁鸦片和增强国防等一系列救世
治国之道,他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源故居总
占地面积约2300平方米,历经了200多年的建筑保存完好。经过了两次的全面维修,故居内的槽门、正屋、读书楼、厢房、过厅等建筑均保持了原先的旧貌。故居内的匾额和对联也都是当年魏源亲手撰写的。
魏源故居是一座两正两横的木结构四合院,坐西朝东,院前有木结构槽门,四周有
干打垒土围墙,故居门口厅柱上悬挂着牌匾对联。其中第一、二栋正房和左侧厢房为平房,单檐悬山项、盖小青瓦。正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左侧厢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右侧厢房为二层楼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底层五间正房全为谷仓,两端为楼梯间;二楼为读书楼,正中三间为课堂,两梢间隔书房。
故居的遗物不多,看上去简单朴拙,故居门口厅柱上悬挂着一副副古色古香的牌匾对联,“功名待寄凌烟阁,忧乐常存报国心,”,读古人书求修身道,友天下士谋救时方”……不禁使人勾起对魏源一生许多回忆和联想。听说魏源祖辈手里,建有一座“望烟阁”,每天早炊去阁楼一望,发现哪家不冒烟了,马上送粮去救济。因而,周围百姓又叫它“观音阁”、魏源受其祖辈乐施好善的影响,十分关心民众疾苦,为官每到一处,都要贴些对联表达自己的态度。据说在江苏兴化任县令时,其正堂联日:“安得民情常达,唯恐已过不闻。”“厅柱联日:“民不可欺,常忧获戾于百姓;官非易做,唯愿推恩到万家。”他在兴化抗洪、筑堤、立碑启坝等许多动人的故事,至今还在百姓中流传。
“读史筹边二十年,撑胸影子是山川,梦回汉使旄头外,心在秦时明月光。”面对当时外侮内患,魏源大声疾呼:“衣垢必浣,身垢必浴”,出改革社会弊端、改革用人制度等许多主张,并在林则徐赠送其编译的《四川志》的基础上,编纂了一部划时代的世界百科全书《海国图志》,让国人正确认识世界,改变闭关锁国、“唯我天朝独尊的思想,开拓视野,激发富国强兵的热情。他在《海国图志》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奏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然而,他的济世泽民、拯救国家危亡的思想,未被当时统治者所采纳。
故居右边横着一座小楼,上下各三间,门窗格局古朴,楼上镶着一副对联: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间。魏源小时候就在这楼上读书,很少下楼。“偶尔下楼,家犬追咬”和“读书入了迷,粽子蘸墨吃”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座楼上。如今,
楼上的一切如旧。讲堂的桌凳仍摆得整整齐齐,只是人去楼空;师塾和魏源的卧室一字排开,”遗物尚存,让人想起席间夫子一句“柳絮飞来片片红”引起满座哗然,学生智出“夕阳反照桃花岸”为之解窘的轶闻趣事。魏源学习时用过的那个背面镌有“墨有宝,书有香,一亩田,足稻粱”的砚池和一块刻有“文生于情有春气,兴之所至无古人”的压书竹片,听说已被收藏;卧室陈列的墨砚和刻着“学而习时之”的
镇纸是代之而设的。里面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张古式以屉桌和桌上那盏桐油灯,无不露出历经沧桑的痕迹和色彩。许是“墨有宝书有香”的缘故,诱得老鼠把桌子的抽屉啃出两个拳头大的洞。听说,魏源一向“寡言笑,鲜嗜欲,虽严寒酷暑,手不释卷;至友晤谈,不过数刻,即伏案吟哦……”。
好友龚自珍曾赠他一副对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综一代典,成一家言。”魏源最值得人推崇的是:“力学敦品,尤笃内行,其学务有用,不托空谈,往言之数十年以前,而验之数十年以后……”不是么,他身负
济世之才,一生为改革而呼号,著书47部,卷帧浩繁。他生前遭迹坎坷,但其思想观点却影响巨大而深远。
魏源故居1983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定为
湖南省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11月,魏源故居被国务院公布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