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八岔戏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听众

0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9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4-25
注册时间
2013-4-2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八岔戏   发表于 2013-4-25 18:59:5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八岔戏,又称“七岔戏”、“花鼓戏”、“小调戏”、“岔口戏”。虽安康土生土长的艺术与外省流入的民间艺术融汇、衍化、丰富发展起来的。八岔戏分阴、阳两种。阴八岔为三、三、四的十字句,开头有“起板”,中间叙事有“诉板”,收尾有“落板”;阳八岔则为二、二、三的七字句,同时还有夹带着不规则的五、六、八、九字句。前者只有一个主调,一调到底,每唱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尾要接腔,并有特定的锣鼓曲调,旋律悠扬委婉,多表现抒情、哀伤、忧郁、彷徨的情绪。后者曲调明快,节奏感强,有跳跃性、舞蹈性较强,宜于铺陈叙事和表现高兴、喜悦及情绪变化大的人物内心世界,常用于剧目的开场。

    表演方法:
        
    由于唱腔来自于民间小调,又不用弦乐伴奏,全用民间鼓乐间插,或句末尾三字由后台或围观群众以集体接唱的形式来烘托,因此具有热闹灵活参与人多的特点。再加上它通俗多变的唱词,生活化的道白,本地化的语音语调,唱诉民间故事,故其普及程度非常之高。八岔戏自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独立成体以来,日渐发展。光绪年间至民国初期,城乡有了八岔戏自乐班或半职业班走乡串村演出。剧目日增。演出时,已具有戏曲表演程式。角色有了“三门九行当”。后来竞出现了的传授师傅和演技出色的“把师”的常年班。建国后,安康市汉剧团吸收引进、整理、创作演出新八岔戏,增加了丝弦伴奏,丰富了表演程式,使传统的八岔焕然一新,轰动一时。代表剧目有《站花墙》、《吴三保游春》和现代剧《挖界石》等。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1010

u=641851382,555411507&fm=21&gp=0.jpg (4.76 KB, 下载次数: 35)

u=641851382,555411507&fm=21&gp=0.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6 09:35 , Processed in 0.343857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