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一、简介
东山歌册亦称潮州歌册,是一种民间文学的通俗唱本。它源于潮州,明洪武年间传入东山岛,主要分布在东山各乡镇以及云霄、诏安、澎湖列岛以及台湾南部。
二、溯源
据史载,明洪武年间,驻守东山的官兵和南来北往的商人,从潮汕地区把\"歌册\"带入东山,很快就在东山海岛流行传唱。在传唱过程中与兴化、泉州传播入岛的\"秦腔\"、\"南词\"相熔合,从而产生出一种既不 脱离州歌册音韵体,又包涵\"秦腔\"、\"南词\"旋律的独具风格的\"东山歌册\"。它具有文字浅显、易于诵唱、故事性强、戏剧色彩浓厚等特点,深受人们喜爱。明代书法家黄道周曾说:\"吾乡娘仔皆善歌。\"这里的\"善歌\",指女人擅长唱东山歌册。旧时,闺女出嫁还以歌册作嫁妆,这种习俗在海岛很流行,并以拥有歌册的多少互相炫耀攀比。
三、艺术特色
其文体属长篇叙事诗有七言句、五言句、三三七字句、三三五字句、三三四字句。现流传民间的有两类:一是以小说为基础,进一步发展写成文学唱本,有《随唐演义》、《薜刚反唐》等;二是根据戏剧和民间传说写成的文学唱本,有《崔鸣凤》、《陈世美》等。二者各具特色。歌册不须锣鼓、不用管弦,主要依靠歌手以圆润婉转的歌喉,唱出优美的歌词来吸引听众。
《东山歌册》是旧时代妇女的生活教科书。她们通过听歌册,认识历史,了解社会,增长知识、学做人、知善恶、识礼仪。人们视会唱歌册为体面之事,以歌册陪嫁,形成新娘唱厅堂的风俗,故有\"铜山娘十六唱歌\"的俗谚,也有\"女书\"之说。
《东山歌册》均为\"口传心授\",有六百多年历史,是吟诵歌唱体的民间口头文学,歌册内容多撷取历史、传奇戏剧、民间故事谚语等,其欢唱旋律有浓烈的地方特色,曲目丰富,内容多为民众喜爱。随着老歌手相继去世,歌册濒临失传。尤其\"文革\"抄毁,原版的歌册流传稀少,加上会唱的老人视书如命,临终前叮嘱子女把歌册做为陪葬品,有的吩咐下一辈传内不传外,造成搜集困难。东山歌册,不见经传,是一朵珍贵民间歌谣奇葩,是代代相传,具有鲜明的群体性的文化传统,是研究海岛渔民文化生态的活样本,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歌谣文体艺术价值。
四、传承意义
但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由于多种原因,曾经辉煌一时的\"东山歌册\"遭受冷落,好比是一朵可能散开的浪花。
为了弘扬这一宝贵的中国历史传统文化艺术,现在,东山县已将\"东山歌册\"列为地方曲艺重点保护项目,采取措施加以抢救、保护和弘扬。该县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广泛开展\"东山歌册\"的宣传发动工作,组织县、镇、村文化工作人员,着手做好\"东山歌册\"的挖潜、搜集、整理、打印、保存等方面的工作。县文化部门已把向民间征集到一部分\"东山歌册\"珍藏起来,同时组织创作人员在继承、弘扬传统剧目的同时,创作一批既突出特色,又有益于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东山新歌册\"。
联系:暂无
网址:
http://fy.folkw.com/view.asp?id=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