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乡品牌]中国建筑之乡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听众

0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4-26
注册时间
2013-4-2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中国建筑之乡   发表于 2013-4-26 11:55:0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乡品牌
口号:称雄山东、夺标全国、走向世界
简介:位于齐鲁大地中部淄博市的市辖县桓台,以“建筑之乡”闻名全国,桓台县的建筑工匠们从隋唐时期就留下
了隋文宝塔、华严寺等古建筑。从新石器时代就有的工艺精细的制陶业到春秋时期为齐国铸钱和冶铁中心
再到后来的造纸、制革、印刷、纺织业,桓台的历史就是一部手工业发展史。然而,不论是建筑业还是传统的轻工业,并没有改变桓台靠天吃饭的产业格局,直到近五年才开始的氟硅材料化工产业。
  最近,人称“桓台一把刀”、外号“吕一刀”的43岁的桓台县田庄镇大寨村村民吕昌东没有像往年那样随身带着瓦刀,而是甩着双手在淄博阿波罗大酒店施工现场当起了“巡视员”。
  从“一把瓦刀闯天下,养妻养儿全靠它”开始,“吕一刀”的封刀标志着桓台建筑业已进入“领着别人干”时代。
  桓台县另一个时代也在悄悄开启,这就是近几年兴起的以氟硅材料为主的新兴化工业,并以此为专业产业于2003年建立了省级东岳氟硅材料产业园,目前是国内外很多空调企业制冷剂的供应商,园内聚四氟乙烯规模为亚洲第一,绿色制冷机规模位于全球前列。
  传统工业难挑工业兴县大梁
  建筑业在桓台源远流长,隋唐时期,境内庄严雄伟的隋文宝塔、华严寺已闻名遐迩。建于明代的“四世宫保”坊更是全国为数极少的古代砖坊之一。
  19世纪初,胶济铁路通车后,济南辟为商埠。桓台建筑工匠们开始走出家园,到全省、全国乃至海外去从事建筑,迄今,仍屹立于泉城的济南青年基督教会礼拜堂、齐鲁医院、郑州的“二·七”纪念塔等,都出自桓台工匠之手。
  建国后,桓台县的建筑业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发展很快。1981~1987年,桓台县共完成建筑面积1073万平方米,相当于1个中等城市的全部建筑面积。建筑工程合格率和优良率分别达80%和15%,已形成立足山东,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格局。在那时候,桓台的建筑业是全县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1/3左右、居民收入的1/4左右。
  “建筑业是我们桓台人的自豪,发展也很快,但是随着桓台建筑工匠们走出桓台服务于外地之后,现在收益大部分都带到外地去了。”桓台县政府办公室秘书王履雷对记者说。
  除了建筑业之外,早在新石器时期,桓台境内就有制陶业,其工艺之精细,堪称“黑似漆、明似镜、薄如蛋壳”。春秋时期,桓台是齐国冶铁、铸钱的重要基地之一。明清时期,已形成以制陶、织布、酿酒、榨油等10余个行业的手工业体系。
  “即使有悠久的手工业、轻工业历史,我们还是一直以农业为主,是农业大县,”王履雷说。不少人知道桓台,因为桓台是江北第一个“吨粮县”。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淄博开始遭遇“东北现象”困局:传统产业、资源初加工型企业占了很大比重,国企重负和资源枯竭,一度跌入“工业低谷”和城市困境;作为老工业基地淄博的一个县,面临同样问题的桓台县老工业亟待转型。“直到最近几年兴起的化工产业,拉动了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现在是县里的经济支柱。我们的GDP和财政收入差不多一半多都要靠化工工业。”王履雷介绍道,“尤其是我们东岳产业园的氟硅工业,基本实现了从氟矿开采直到该领域高端产品全氟磺酸树脂的完整产业链条。”
联系:山东桓台
33--8222208
网址:http://www.htjsjt.net

u=2196604837,1464423874&fm=21&gp=0.jpg (9 KB, 下载次数: 61)

u=2196604837,1464423874&fm=21&gp=0.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6 09:55 , Processed in 0.350683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