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乡品牌]中国蘑菇之乡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听众

0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5-3
注册时间
2013-5-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中国蘑菇之乡   发表于 2013-5-3 20:13:5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乡品牌
口号:大型真菌
简介:苍南县马站镇有着“中国蘑菇之乡”的国字号金名片,但是,这个产业如今在当地发展并不均衡,记者在蹲点采访期间就发现两个蘑菇产业截然不同的村。

中魁村:

传统方式使产业萎缩

林言夏穿着胶鞋,身上套着一件肮脏的旧衣服,正用叉子不停翻动着眼前的一堆稻草。

这些稻草是培植蘑菇的养料,因为进行了发酵处理,即便站在十多米开外,仍能闻到刺鼻气味,但林言夏已经和这堆稻草“亲密接触”了一整天。

林言夏所在的中魁村,在当地蘑菇产业最盛的时期,也有20多户蘑菇专业户。“上世纪90年代,蘑菇基本都销往上海等大城市,有的还直接销往国外。”林言夏说。

但在最近几年,这个盛极一时的产业,却在逐年萎缩,以中魁村为例,当年20多户如今只剩下林言夏等5户,那些曾经的蘑菇专业户,都改种其他作物或者干脆脱离了种植业外出打工。

受到气温的影响,每年的秋冬季是培植蘑菇的季节,时间虽然短,但近几年来的收益其实并不低,“去年每公斤蘑菇能卖到5元至10元,一个菇棚4个月就能收入两万多元。”林言夏说。

然而,传统的培植方式,即便是做了20多年的老菇农,也还是觉得又脏又累。比如上文提到的“翻料”,一个菇棚使用的稻草就需要翻7次,到第二年还要重新制作。而传统成本低廉的稻草菇棚,如果遇上强风暴雨,基本都会倒塌。

林言夏说,翻料、搭菇棚,老菇农干不动了,而小伙子不愿意干,苍南又容易遭台风,如果遇上,当年就基本无收。高体力劳动和高风险的双重压力,让不少当地人开始离开这个产业。
联系:浙江苍南县马站镇
86-577-56862918
网址:暂无

u=3164331836,623476817&fm=21&gp=0.jpg (6.48 KB, 下载次数: 73)

u=3164331836,623476817&fm=21&gp=0.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2 00:08 , Processed in 0.546464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