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箍窑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听众

0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5-6
注册时间
2013-5-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箍窑   发表于 2013-5-6 23:07:0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居住在地势较平坦的川、坝、源、台、平川的回族群众利用地面空间,用土坯和黄草泥垒窑洞,回族群众叫箍窑。

    箍窑技术性较强。首先要打好高一米四左右、宽七十公分左右、长五米左右的窑墩子,类似拱形的桥墩,俗称窑腿子。一般并排修二孔箍窑需三个墩子,修三孔窑需四个墩子,以此类推。

    其次,要打好胡基。打胡基要选好土的湿度和土质。土质为黑黏土和黄土最好。开始打时,要削一块平整结实的旧石磨或石板、水泥板。准备好筛过的草木灰,待模子放在石板上后,要在石板的底部和模子的四周撒一把草木灰,然后再往模子里填土。用脚踩实整成鱼背形,最后用杵子夯实。回族群众当中流传有打胡基的顺口溜,叫做“三锨九杵子,二十四个脚底子”,说明打胡基的艰辛。有了窑墩和胡基就可以箍窑。箍窑有专门掌楦子的师傅。先把拱形窑楦子架在窑墩子上,然后一层土坯一层草芥稀泥地箍。箍完后整个窑的形状呈尖圆拱形,好似牛脊梁型。最后外抹一层黑土或黄土和麦草粗泥,晾干后再抹层黄土和麦衣的细泥,使其光滑照人。

    箍窑比较坚固,一般可住几十年乃至百年,但箍窑比挖窑洞麻烦,每三五年需要在窑的外面抹层泥,否则遇到连阴雨就有塌的危险。箍窑一般并排修三五孔,其外形独特、美观、采光较好,冬暖夏凉。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1402

u=661009107,799347321&fm=21&gp=0.jpg (10.84 KB, 下载次数: 98)

u=661009107,799347321&fm=21&gp=0.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30 16:52 , Processed in 0.452954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