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1348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地球村的乡约 | 一带一路的学术视角(2)

[复制链接]

264

主题

28

听众

284

积分

列侯

Rank: 2Rank: 2

乡约币
868 枚
乡约宝
13 枚
最后登录
2019-6-18
注册时间
2010-11-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东方雅   发表于 2017-11-4 16:36:5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东方雅 于 2017-11-4 16:41 编辑

地球村的乡约 | 一带一路的学术视角(2)



原创 2017-10-23 中国光彩徐群贵

大众一带一路高峰论坛

640.webp (6).jpg
(中国光彩集团副总裁徐群贵研究员)


一带一路的学术视角(第二部分)

        【内容提要】一带一路的判断力,来自于实践检验真理,不是政治正确的问题。现在经常性的偏离实事求是原则,去以表态支持一带一路的投资选择,来代替中国学术界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使得过去的学术造假负面影响,又一次被从捏造数据和科学实验,演变成为迎合政治而放弃了学术思考,失去了学术语言语境上的一带一路表达。客观上,这是不利于国际社会理解和支持一带一路的,需要我们摆事实讲道理的学术视角,来令人信服的让外国人欢迎中国一带一路给新型全球化做贡献。

          在中共中央十九大会议的报告当中,一带一路的文字并不多,国内外的有些人就感觉到领导重视的力度还是不够。事实上,一带一路的事业早已经不是宏观经济领域领导重视的问题,而是微观经济的具体可操作性问题,是实践出真知的创新发展生命力需要强化,是我们对于“新型全球化”跟“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一带一路合作上的契合度,需要创造新的境界。
(续接前文)


    第二个问题,全球化是否给一带一路提出了新问题?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或者说就是一个还没有完全彻底的脱贫致富的相对落后国家,应该知道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并非发达国家的主体,能够成为新一轮全球化的引擎。那么,中国提出来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在新一轮全球化当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相应的,新一轮全球化的挑战,对于中国的一带一路,提出来了什么样的现实问题呢?应该说,新一轮全球化是在2008年开始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发生后,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明显的反全球的倾向,最典型的是英国脱欧和美国特朗普当选,直截了当的以黑天鹅事件改变全球化格局。更有甚者,美国毫不含糊的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退出全球治理污染问题的“巴黎协定”、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世界所有人都不得不把眼光聚焦到全球化这个题目上,而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对于上面的美国“退出”,应该说没办法实施“女娲补天”的壮举。中国只能是量力而行,中国的切入点、盈利点或者说盈亏平衡点在哪里呢?现在还没有一个智库说清楚,甚至于没有人愿意真心实意的下功夫去调查研究。因为,这是远远不如政治表态的投机取巧更加收获大、成本低了,弄不好还是出力不讨好的事情,不如充当投机分子更容易功成名就,更容易名利双收。这就是现在的学术界不正之风,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应该率先垂范的站出来力挽狂澜于既倒。

    一带一路的国际环境并不是令人放心的,原因是全球化的负面效应正在凸显外溢,其发展遭遇到前所未有的阻力和压力,原因何在?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将如何引领全球体系的深刻调整和新型全球化?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创造新型全球化的始作俑者,如何管理这些风险,顺利、高效地建成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问题,不容隐瞒,不应该讳莫如深,应该被光明正大的摆在我们每一个人面前,尤其是让各级领导人作为重要的、值得思考的问题,去深思熟虑。

       我认为,只要你认真通读有关一带一路的全部中国文件,通读关于全球化的历史,就可以首先确认:即使遭遇了太多的阻力、压力和质疑,全球化的发展,仍然是人类文明的正在进行时,“全球化”有着二十一世纪的客观必然性。那么,什么是全球化呢?我认为不应该拿中国的一带一路,去定义“全球化”,应该承认欧美发达国家的一致性认识:全球化是一个在全球空间与实践领域中,促进各种活动、孕育各种动机的演绎过程。这就是说,“全球化”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清一色,而是社会多样性的协调机制。

    按照这个定义的全球化范畴,应该说全球化就是人类历史上从未中断、一直持续进行的活动,只是它的内容、形式、广度在不同的时代有所不同罢了。原因在哪里呢?习近平的话说的比较到位,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反映了客观必然性。正因为如此,虽然对全球化的质疑和批评一直不绝于耳,全球化的步伐在2017年并没有真正的停歇,美国的“退群”行为也不是在否定“全球化”,而是要重新塑造全球化。

    中国即便是要通过一带一路,来改变原来的全球化状态,也是肯定要跟美国配合好,才能实现“全球化重新洗牌”的既定目标。因为,原来的全球化自觉性制度安排,开始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努力,包括联合国把“国联”取而代之,都是美国的创意。是美国在二十世纪,第一次有意识的规划实施了“全球化”,以前的全球化活动,实际上都是没有一个“创作者的自觉性全球观念”的情况下,群雄并起的争高论低,暴力战争大比拼是决定性裁判员。例如从历史上来看,古老罗马的帝国扩张、十字军征服、蒙古兴起的全球性战争、新大陆之类地理大发现,这些活动的本质都是硬实力扩张为主线的,与20世纪后半叶由美国主导的全球化浪潮,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就是谈判机制,就是把暴力战争放在第二位以后。

    当然,怎么样给全球化划分阶段,研究全球化的权威专家托马斯,有过一个很好的划分。只是托马斯的划分没有考虑过国际互联网,没有考虑过中国的一带一路。我认为,从历史周期性、资本逐利性、国际政治的不确定性(例如ISIS伊斯兰国恐怖主义突然出现等等情况),和互联性(蝴蝶效应)等观察全球化的演进逻辑,这样的5个维度提醒我们分析全球化的时候,不要一味地抱着“官本位”体制的思维定式,一切看领导人的讲话怎么说?我主张把“全球化”按照主导国家和发展阶段,划分为5个阶段。全球化的1.0时代在麦哲伦地理大发现之前,1.0之后按照主导国家对于全球化的引领方式,划分为2.0的大航海时代,主要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在先后主导。3.0工业革命时代,是欧洲唱主角,英国、法国主导。全球化4.0版本,是冷战后美国主导的全球化。今天的二十一世纪全球化5.0时代,中国的一带一路,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呢?是否可以拥有引领作用呢?美国的明确强势,欧洲的倾向性支持,是要比中国的主导权更大一些。那么,中国究竟是怎么样从过去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进入“全球化”主角状态,变成凭借一带一路,进入“全球化”决策圈子呢?这一点,就是超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情,因为中国历史上还没有过全球化主导者的丰功伟绩,成吉思汗一直都是蒙古共和国的历史人物,跟中国的大汉族主流历史是两码事。何况成吉思汗及其后裔从来没有形成“全球化”的文明,没有值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以为自豪的全球化普世价值观。

    围绕着一带一路,现在是太多的人和文章在高呼全球化的积极进展,却是没有认真的看清楚全球化的负面效果,特别是这种全球化副作用对于中国一带一路有什么影响?单纯的从积极进展看世界经济次序增长,经济一体化发展快速增长,社会不断进步,人类健康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球贫困问题大幅度改善,都是有一个经常性“逆反”挑战的。在说各国相互沟通、谋求和,总体上维护维持良性竞争关系的时候,别忘了几乎每一天都有中国企业在国际上打官司。国际社会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不断增强,持续性的瓦解着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观念,苏联就是在这样的对外开放过程中一日千里的解体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同样的是在这种“全球化浪潮”面前分崩离析,越南也是在这种全球化影响力作用下完全彻底的抛弃了苏联模式的“党国一体化”制度,走向共和国信仰的议会民主竞选模式。

    纵观1949年以来的中国发展道路,应该说中国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如习近平所言中国也是全球化最大的贡献者。在这样一个全球化过程中,中国始终跟随一个脚步,即中国在逐渐走向引领全球化的序列当中。这就是一带一路倡议,对于全球化的贡献问题,也是一带一路合作进入实施阶段以后,全方位的协调机制和承诺诚实守信制度,怎么样优化组合欧美发达国家的契约机制问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参与国际贸易“游戏规则”的制定,需要瞻前顾后,抓住机遇而获得现实利益,同时放眼未来,开拓前进。

    这时候,全球化的负面效果就会明显的让中国一带一路付出代价。在全球发展失衡加剧、缺乏有效治理的情况下,各国利益冲突增加并复杂化,同一社会不同利益群体差距扩大,社会矛盾激化,国内风险和地方性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风险生成和扩散的机制复杂化。这是一带一路的研究一直没有摆上桌面的尖锐问题,是先行先试的企业在一带一路合作项目上面临困境的问题,直截了当的就有真金白银的损失。

     所以,我们应该引用全球风险报告一些数据来说明问题,把全球化对于一带一路可能带来的一些负面效果,看清楚。全球格局按照发生的频率来看,每隔5年用一个数据,我们看到这些问题来看,严重的收入不平等,大规模非法移民,大规模的数据欺诈,大规模的恐怖主义袭击等等。如果说我们再按全球风险严重程度来排序,我们看到全球化的收缩、局部战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水资源危机等问题,也会给我们全球化商品、资本、人员、技术等流动有一定的关联压力,一带一路的辐射力度必然受到干扰。例如现在朝鲜核试验、核武器、核设施对于中国非常现实的核泄露、核威胁问题,还有恐怖主义严重影响新疆经济对外开放的问题,等等,都是客观存在的一带一路风险。

     一带一路的中国进取,只能是借助于“全球化”好的一面,怎么样应对“全球化”不可避免的负面效果呢?现在的中国式探讨,比较少,比较肤浅。全球化的负面效果,已经越来越凸显出来。特别是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兴国家的崛起,孕育了西方发达国家对失去全球化主导权的焦虑。2008年以后的金融危机,凸现了4.0时代全球化的固有矛盾,经济全球化遇到了波折,国际贸易和投资低迷,保护主义抬头。美国在这方面的表现,越来越倾向于“美国优先”而非顾全大局,美国在特朗普总统的时代不到一年就达到了“搞乱”原来的“全球化”秩序目标,让欧洲盟友们也手忙脚乱。

     此时此刻,美国究竟是要把“全球化”改变成为一种怎么样的局面呢?迄今为止的建设性图景还不明显,如果说我们采用新古典“非此即彼”两分法的思维,简单地走向全球化的反面来解决发展问题,显然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由此可见,中国提出来一带一路的方案,还是投石问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就是习近平在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峰会上的讲话所说的,从哲学上看,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因为事物存在优点就把它看得完美无缺,是不全面的。因为事物存在缺点就把它看得一无是处,也是不全面的。经济全球化确实带来了新问题,但我们不能就此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它更好地惠及每个国家、地区。
(未完,待续)

中国光彩集团副总裁徐群贵研究员
2017年10月23日


640.webp (7).jpg




西方女儿洋,东方女儿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30 10:23 , Processed in 0.312684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